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白晶晶:小朋友冲动打赏能退回,大朋友咋整?

白晶晶 澎湃新闻评论 2021-01-29


评论君说

      要彻底治好这个“心病”,关键还在培养控制自身欲望的能力。



作者 |白晶晶


前几天,有个媒体圈朋友发文吐槽国内某互联网巨头,说是自己还在上小学的娃,在游戏上充值了几千元,想打客服电话申请退费,结果对方态度巨诚恳、语气超温柔,可就是用话术跟家长打马虎眼,绕来绕去不肯退费。


当时看到这条吐槽帖,心里暗戳戳地想,都是千年的狐狸,这哥们公开发文这是“玩什么聊斋”?身为媒体人,天天跟社会新闻打交道,还看不好自己家的娃,还能让孩子掉进网游充值的陷阱里?后来和他仔细一聊才知道,现在的未成年人精得很,小小年纪,就对网络支付、网络游戏掌握得门儿清,如果不加以防范,不少家长都斗不过想要玩游戏的“熊孩子”。


近年来,新闻中曝出的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纠纷层出不穷、花样翻新。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许多小朋友面对网游、网络直播,冲动消费“剁手”的狠劲儿,比成年人可大方多了。真应了那句老话——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多费钱。


奉劝诸位家里没娃,或是小朋友年龄还太小不会打游戏的家长,去在线投诉平台看看,就会发现未成年人网络打赏充值,已经把一批家长“逼疯”了。不少父母,“声泪俱下”要求游戏公司和直播平台退还家中“熊孩子”充值和打赏的费用。


有鉴于此,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的指导意见(二)》,明确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参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款项的,法院应支持。这一规定,可谓给家长们送上的一味宽心丸。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规定在适用对象上,没有“一刀切”,而是将未成年人划定为两个部分,其一为不满八周岁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这部分未成年人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过程中,通过充值、“打赏”等方式支出的款项,一律应该退还。其二为满八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这部分未成年人的相关消费行为,需要综合考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是否相适应,并非一律判定返还。


其实,网络花花世界,冲动型消费只需要动动手指,别说涉世未深的熊孩子,就是成年人也禁不住消费的诱惑。


马云曾说过,“每晚有1700万人逛淘宝,但什么都不买,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此言差矣,今天不买不代表明天不买。某种程度上看,网络时代,“买买买”已经变成治愈人生孤独的方式。


不过,不少年轻人望着家里没拆封的快递盒、只用过一次就放在角落里接灰的健身神器、看李佳琦直播买回的不粘锅,当初花钱一时爽,远远比不上还不上花呗、借呗时的心里慌。


如果说,一时冲动“买买买”,家里的闲置还能放到“闲鱼”等二手平台换几个钱,那么打赏网络主播、打网游充值的钱,只能借用那首《青春舞曲》的歌词来描述了——“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青春小鸟却一去不回来……”


正因如此,不少人看到最高法出台规定明确,未成年人参与网络直播“打赏”,法院应支持返还时,由衷地感慨,“我也是个宝宝,谁来管管我那些年一时冲动剁的手……”孩子们一时冲动“打赏”,还有家长兜底。成年人头脑发热消费,就只能月底“吃土”。


“都说冲动消费是魔鬼,每年还是会剁好几次手。都念叨着断舍离,该出手时还是出了手。”这大概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通病。有人分析过,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来自于现代社会人们压力大的补偿机制,用“买买买”来让自己“满血复活”,用囤积的快递和物质补偿来化解生活中的孤独感。未成年人沉迷网游、打赏网络主播,诱因也多是家长陪伴缺失所致。两者并无二致。


其实,不论生理年龄是否成年,只要心里始终有一个填不满的洞,就可能沉迷消费“剁手”无法自拔。专治“熊孩子”的指导意见来得很及时,但要彻底治好这个“心病”,关键还在培养控制自身欲望的能力。这一点,对小朋友和大朋友来说,都是一样的。















































































































    ※ 编辑|李勤余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夜读丨我为什么选择了极限运动?
夜读丨原来你们是这样的博物馆
夜读丨西坡:救救那些父母失职的孩子
夜读|连贝克汉姆都秃头了,中年的人生需要多少勇气
夜读|聊聊五毛钱的事儿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