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起点、新使命、新愿景|澎湃社论

社论 澎湃新闻评论 2021-01-29


评论君说

      上海成为更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受益的不仅是上海,它也将惠及全国,乃至世界人民。




一个目标——更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三大发力方向——进一步打造金融开放的枢纽门户,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在6月18日于上海举行的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用凝练又振奋人心的话语,阐释了本届论坛的主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2020:新起点、新使命、新愿景”。 


此次陆家嘴论坛是“特殊的一届”。从外部环境看,它举行于全球经济受疫情严重冲击之时;从国内来看,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但两者仍是当下主要任务。从上海本身来看,今年是“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目标的收官之年。有“危”更有“机”,有压力更有期许。 


海内外各界集聚黄浦江畔,是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绩的肯定。回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走过的风云30年,上海值得这份肯定。 


从面上看,上海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中心框架体系,具备了较为齐全的金融中心基本功能,金融开放程度大幅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显著提升,金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综合排名和主要金融指标位居全球前列。 


从具体指标看,200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筹资总额位居全球第一,上海黄金交易所场内现货黄金交易量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上海期货交易所商品期货和期权成交手数在全球场内衍生品市场排名首位……


本届论坛的召开,也体现了海内外各界期待以上海经验、上海模式为蓝本,凝聚共识,积攒信心。这就要提到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三大“法宝”:改革、开放、创新。


改革,是“刀刃向内”的高标准、高要求。比如,上交所从诞生之日就大胆采用电脑交易模式,最近又提出优化“资本供给”和“制度供给”,在科创板研究引入单次T+0交易、适时推出做市商制度、研究推出鼓励吸引长期投资者的制度等;科创板、自贸区新片区和长三角一体化的稳步推进,为上海促进金融改革纵深推进提供了试验田和推进器,让上海金融有了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源。 


开放,是主动拥抱外部洗礼,吸纳经验、倒逼成长。在风云变幻的全球经济格局中,上海始终念好这一“心经”,坚定面向全球、对标国际金融中心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书写下一个个“首家”“首批”传奇。今年以来,全球著名金融机构纷纷在沪设立外资控股或合资金融机构:全国首家外资全资保险控股集团、全国首批新设外资控股证券公司、全国首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等相继在上海正式开业或获批成立。


创新,既是具体的方法论,也是一种思路和观念的转变。从成立全国首家金融法院,到在临港新片区开展金融科技监管创新试点;从初步集聚了诸类金融科技企业,到此次论坛将深入探讨金融司法在金融改革发展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作用……更全面覆盖、更大力度、更精准施策的经验做法,一直在探索的路上。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快速高质推进,背后是总量更大、质量更高的中国经济的支撑,是实力更强、定力更足的金融治理体系与能力的持续优化,是中央30年来坚定不移的支持。此次论坛上,中央继续强化了这种声音:继续支持上海率先实施更高水平的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这是上海继续发挥好金融开放试验田作用、大胆先行先试的强大后盾。 


“上海将坚决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要求,更好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作用,全力推动全球经济和金融深化合作、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李强的表态也说明,上海早日成为更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受益的不仅是上海,它也将惠及全国,乃至世界人民。















































































































    ※ 编辑|甘琼芳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抗疫持久战:我们如何变得更聪明|澎湃社论
防控不松懈,心态不恐慌|澎湃社论
为刷单补税,也要为中小企业减负|澎湃社论
管住App的“偷窥之眼”|澎湃社论
防大汛、防大洪是又一场“大考”|澎湃社论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