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分考生伪造清华录取通知书,家长怎么就信了?
评论君说
家长的好骗程度,与对孩子的陌生程度成正比;对孩子的期望程度,与自己对孩子的关心程度,是不成正比的。
作者 |吕京笏
近日,一场似乎只有在电影中才能看到的荒诞剧情在广东湛江调风镇东平村上演。当地男生曹某某花了3000元伪造了一份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其父母信以为真,花了四五万元置办酒席庆祝,不料因为“录取通知书”上面有错别字,还因为惊动了当地教育局,“伪造风波”就此败露。
大家心里都清楚,瞒的了一时,瞒不了一世,即使没有这个错别字,这场闹剧也迟早要翻车。由于其怪诞的情节,以及涉及名校、高考而获得的流量属性,此事瞬间沦为无数网友们的笑谈。但吃瓜之余,我们都该明白,这并不是一出仅仅博君一哂的“闹剧”,而是一场十分值得我们深思的“现实主义”黑色幽默。
每一场欺骗背后,都是信息的不对称。235分,在很多地方,是一个连专科都去不了的分数,满分150的英语只考了22分,满分300的理综则考了82分,想必这名考生读书时期,也必然属于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之列。但是,考上清华的名额极其有限,往往只有全省最拔尖的学生才有机会。二者差距之大不需赘述,其父母怎么就信了呢?
毫无疑问,他的父母对当地的教育情况、全国的高考形势,以及自己孩子的真实水平都缺乏最基本的认知,这样的“认知鸿沟”折射出的家庭关系,值得我们反思。
从大摆筵席,到当场气晕,我能理解这位父亲经历的巨大打击,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于教育是重视的,至少,明白读书的重要性。“百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个道理谁都懂,却常常被家长们所忽略。很多家长,习惯了为孩子的成功而欣喜若狂,或是为他的错误而暴跳如雷,却从不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成长都做了什么,有没有足够关心过孩子。
显然,这位考生的家长做得不够好。家长的好骗程度,与对孩子的陌生程度成正比;而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程度,与自己对孩子的关心程度,是不成正比的。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作品,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养育,而是生活、学习、心理等方方面面的磨合与引导。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重在过程,不在结果,是互相陪伴,彼此成长;而不是甩手掌柜,成果验收。
除了家庭内部的关系外,此事可能还隐藏着更加宏大的社会议题,比如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不少乡村地区的家校联系仍然不够通畅;城乡之间的教育理念、育儿方式等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但不论环境如何,“人”才是教育的核心,家长与孩子应该保有良性互动,关切、关爱、关心一个也不能少。
我们应该明白,骗人不对,但“黑色幽默”的内核之所以深刻,正是因为人性与环境的复杂。反思过后,放过这个孩子吧,他的人生还很长,让他离开“魔幻”的网络公共空间,回到脚踏实地的生活当中,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
※ 编辑|沈彬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舆情面前,不妨把事当事、把公众当正常人处理好这三对关系,让勤俭节约成为城市新风尚
特斯拉“交付门”,善待消费者才是赢家
前夫假释才8天又伤妻,别因家暴就苛责正当防卫
“一针70万”的救命药,除了进医保,还要做什么?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