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们为什么不喜欢“文明码”

西坡 澎湃新闻评论 2021-01-28


评论君说

      文明的养成只能循序渐进,没有捷径可走,没有灵丹妙药可吃。



作者 |西坡


健康码已经成为日常事物,“文明码”又破土而出。


据苏州公安官方微信发文,从9月3日起,“苏城码”App上线“苏城文明码”功能。该功能旨在构筑起文明积分信息识别体系,形成市民文明程度“个性画像”。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民意反弹强烈。网友质疑,“文明真的可以用分数来量化吗?”


“文明码”功能依托于健康码APP,设计思路应该也借鉴了健康码。但是两者的受众反应大相径庭,是何缘故?


健康码诞生于疫情严峻时期,是为了满足人员流动的刚性需求而出现的,人们愿意为了抗疫大局让渡部分个人隐私,服从相应管理。所以健康码才会迅速推广开来,总体上没遇到什么阻碍。


值得说明的是,后来有的地方试图扩展健康码的适用范围,搞出了渐变健康码,就已经遭到过舆论的抵制和质疑。


与健康码相比,“文明码”既没有必须在当下推行的迫切性,也不知道是为了解决什么实际重大问题。


据官方介绍,“文明码”是要推动每名市民真正践行文明交通、志愿服务、垃圾分类、文明用餐(推行公筷)、文明礼让、文明上网、诚信守法等良好习惯,形成社会文明新风尚。可是“社会文明新风尚”这个概念未免过于空泛,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统统装进一个筐,用一个码、一个分进行评价,其科学性、合理性也难以服人。


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是我们共同的使命。但所有人也都知道,文明的养成只能循序渐进,而没有捷径可走,没有灵丹妙药可吃。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造成了一种错觉,仿佛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数字化,甚至可以简化到通过一套算法、一个APP对大规模人群进行精准调控。但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这是危险的海妖之歌。


真实人类并不是《西部世界》里的机器人,调出一个后台界面就能随意调整各项参数。人们更害怕自己被当做这样的机器人来对待,因为这是对人性的误读和抹杀。


技术可以辅助治理,但绝不可以反客为主。而为了避免技术的双刃剑产生恶果,新的治理工具推向社会时必须足够谨慎,并充分征求公众的意见。


健康码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因为它在收集个人信息和维护公共利益之间基本做到了均衡,所以具有正当性。但是将来健康码迟早是要退出历史的。地方管理者不可以从健康码得到错误的启示,将非常态思路视为常态思路,并将“XX码”的外延无限扩充。


据媒体报道,知情人士透露,文明码主要体现在“鼓励性”和“倡导性”,官方尚在研判后续使用和发展方向。那么这几天的舆论反响无疑是下一步决策的重要参考。读懂人们为什么不喜欢文明码,也有利于更多地方在将大数据技术引入社会治理时做出正确抉择。















































































































    ※ 编辑|程仕才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男子当街殴杀前女友,路人如何才能“不冷漠”?

“骨灰盒小区”背后的争议与现实

“非全”研究生的尴尬:读个研,把本科读没了
早产儿“死而复生”,生命责任岂可推卸
假酒“无害”就不用赔偿?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