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和郎平一起成长的日子
郎平渐渐脱去了英雄光环,她的卸任,让我在惋惜后,又瞬间释怀。
文 | 伍里川
昨天下午,中国女排3-0击败阿根廷,这也是郎平的谢幕战。
对中国女排乃至全体国人而言,这一次,郎平真的是渐行渐远了。那个站在场边指挥若定的“郎指导”,即将告别这支敢拼敢热血的队伍。
赛后,郎平和每一名女排队员拥抱,姑娘集体鞠躬致谢郎指导,现场哭作一团。在场外,郎平收获了媒体和无数网友发自肺腑的致敬。这场告别,只有暖色和感动。
和比赛失利相比,郎平带给我们的欢乐更多。如果不是郎平用了八年时光,把当初沉入低谷的中国女排重新带上世界之巅,不少年轻人可能都没有机会,去感受中国女排在球场上的霸气。毕竟,中国女排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创下“五连冠”神话,距今甚为遥远。
作为一名中年人,目睹郎平的背影,我心里多了一份苍凉。
和我同龄的很多人,从小学就开始“追”中国女排,“追”郎平。那是一个黑白电视机都稀缺的年代,一台时不时雪花闪闪的黑白电视机前,挤满半村老少,看中国女排一分一分追赶对手。
那时也是中国的武侠片和日本的《排球女将》风靡城乡村的年代。当人们知道小鹿纯子打趴对手的“晴空霹雳”“幻影旋风 ”只是臆造的绝技,“射雕”里的武功也只是想象出来的,内心的失落,就被郎平和女排姑娘们的高光表现抚平了。在那时的我眼里,排球是一门真正的“武功”,中国女排是“绝世高手”。
中国的官宣国球是乒乓球,但排球是另一种国球,精神层面的。
正如我对郎平和中国女排的记忆,起点是那个生活粗粝的村庄,和那个对胜利、交流、改变充满了饥渴的年代。体育英雄的从天而降,呼应了我们不甘平庸的青春年华,让我们精神上不单薄。
郎平带给我们这一代人的最强烈感受,还不只是她在球场上的“无敌”“不服输”。在我的印象里,郎平一直是中国女排的“救火队员”。
我上高中时,已经退役的郎平被从海外召回,重新加入中国女排,参加了在国内举办的第11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获得亚军。
她执教中国女排,也不只在最近这八年。1994年第12届世锦赛,中国女排仅排在第8名,再次陷入窘境。1995年,郎平接过帅鞭,在近四年时间里,战绩显著,重将中国女排带上世界前列。而后,郎平再一次闯荡欧洲,成为一代“名教头”。接着,是祖国的又一次召唤……
一位好球员、好教练的黄金时光,没有一般人想的那么长。46岁的丘索维金娜还能第八次参加奥运会,70多岁的里皮还能执教国家队的,是屈指可数般的存在。究竟是怎样一种力量,让郎平总能在得意之时驰援、在风光时返乡呢?
或许,每个人都可以列出一堆词来回答,例如爱国、敬业、忠厚……这些词都很有道理,但都不如最动人的那句:郎平,祖国真的需要你!
也许是年岁渐长的缘故,如今的郎平在我心里,早已从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英雄,成为我尊敬的郎平大姐。我知道,她本是凡人一枚,而且是背负着不为人知的压力、伤痕累累的凡人。她一点不出世。
多年前,郎平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人知天命身漂江湖,其实最想做家庭妇女。她还说过,“我伟大什么啊,我就是肯付出罢了,把自己统统贡献出来”。这两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也正因为在我心中,郎平渐渐脱去了英雄光环,她如今的卸任,才让我在些许惋惜后, 又瞬间释怀。
编辑|甘琼芳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