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论区”不是垃圾场,对刷量控评早该打击了

李攀 澎湃新闻评论 2022-06-23
   

       刷量控评,刷的是流量,毒害的是舆论环境。



 | 李攀


继整治“饭圈”互撕后,新浪微博又开始向舆论场的另一大乱象——刷量控评开刀。


8月30日,微博发布公告称,近日平台接到用户举报,部分粉丝号恶意组织粉丝到媒体评论区等公共空间刷量控评,将公共空间当成放大矛盾的“社交场”。微博将对此类到政务、媒体官微下寻衅滋事的违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


目前微博排查出刷量用户159103个,有组织控评的用户1389个。即便是对比微博庞大的用户总量,这两个数字也不算小,很多人上网时对此深有体会:一些政务、媒体官微如果批评了某个明星,评论区往往被一边倒的攻击、灌水、洗白言论霸屏,有价值的声音反被淹没在垃圾之中。


事实上,刷量控评现象并不只限于“饭圈”,一些企业、品牌在遇到负面舆情时,也可能参与其中。网友可谓苦刷量控评久矣。


“有组织”是刷量控评疯狂生长的主要原因。去年有媒体报道,我国各类刷量平台已超过1000家,刷量产业的人员规模累计达到900多万人。在网上搜索“刷量”,各种刷量兼职、刷量流程、刷量教程、刷量软件、刷量技巧,俨然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此次微博在打击控评“散户”的同时,整治清理组织者,抓住了重点。


刷量控评,刷的是流量,毒害的是舆论环境。劣质内容甚至谣言通过控评的方式,被推到显著位置,吸引更大关注度,造成传播假象,而理性的声音、优质的内容却被淹没。这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干扰用户认知和判断,进而影响公共传播秩序,破坏互联网风清气正的舆论生态。


尤其要注意的是,政务官微和媒体官微,一个是代表公共部门发布重要政策、信息,一个是代表社会公器发布有价值新闻,它们都有很强的公共性、严肃性。它们往往粉丝量较大,具有很强的信息交流、政策反馈、集纳民意等价值,是公共舆论的风向标之一。


部分粉丝号打着“维护爱豆”的名义,不问青红皂白、是非曲直,组织粉丝到媒体评论区刷量控评,既是对媒体正常舆论监督行为的干扰,也是对互联网传播秩序的严重破坏和挑战。必须坚决打击这种乱象。


一些控评行为,已经到了涉嫌寻衅滋事罪的程度。根据《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打击刷量控评,是互联网空间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去年3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规定,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违法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微博此次的治理还显得有些滞后。


难点之一可能在于,刷量控评背后的组织和操纵者不断运用各种技术手段逃避监管。平台采取禁止发布评论、禁言等做法,固然能产生一时效果,但能否真正起到威慑作用,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持续观察。不能出现换个账号、马甲,照样可以“兴风作浪”的情况。


打击刷量控评,还“评论区”一片净土,事关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考验互联网平台精细化治理的智慧和能力。这需要各方综合发力,久久为功,切除病灶还要挖掉病根,彻底斩断背后的产业链、利益链。




编辑|甘琼芳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