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我不想再扮演精致生活的我

乔伊 澎湃新闻评论 2022-09-12
   

       朋友圈里的我也许在扮演某种精致的我,是一种假象,又有多少人了解生活中的我是怎样的呢?



 | 乔伊


我从来没有想到,端午假期的第二天,我和只见过一面的女生安可面对面聊天聊了近八个小时。从下午四点多一直持续到凌晨时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恢复正常生活的这几天恰逢端午,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渴望与人交流。六月初的上海,空气浪漫热烈,安可的神情也非常柔软。


安可是我在找室友时认识的朋友,跟我年龄相仿,在上海做金融风控相关的工作。尽管我们没能成为室友,但安可对我很有好感,说她刚好也住在武夷路附近,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不超过2公里,很快便约我一起喝咖啡。


我们聊起疫情这段时间对我们个人生活的影响。安可说,这段特殊时期,她一直在思考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哪些人际关系不合适的就应该学会结束。


安可举例,疫情前工作加班特别多,时常很忙,吃饭总是叫外卖,典型的都市人生活节奏。


这段时间她一直忘不了,封控前的一天,她在家附近吃到的那一碗重庆小面。她神情丰富、绘声绘色地跟我描述面有多好吃,以至于我也对那碗重庆小面心神向往。


安可反问我,知不知道这家小馆子,就在距离我住的地方直线距离1公里多。“你住这么近,你都不知道?这附近很多美食!”


我一时语塞,什么也说不上来。疫情前,我几乎不太会所谓的“好好生活”。大部分时候都在公司食堂吃,周末会和朋友们去网红餐厅吃点儿,学一学当下网红潮流博主,先拍照,发朋友圈,再动嘴。人均上百的,看起来拍照美美的网红餐厅也并不见得多好吃,吃完经常毫无感觉。


安可这么一问,我突然意识到,在我临近三十岁的关口,“好好生活”这四个字我并不十分理解,我似乎陷入某种被社交媒体上的博主构建出来的、虚幻的生活假象中。


父母问我:在上海过得怎么样?我说很好啊,好得不得了。父母说,每次看你微信朋友圈都生活得多姿多彩,好像总是在外面吃饭。在父母那一辈的眼里,要吃自己做的饭、买菜一定要到本地的菜场买菜,要知道距离家附近最近的超市、下楼就能吃到新鲜的早餐才是所谓的“生活”。


疫情封控期间,父母看我开始学着做菜,还会变着花样做鸡翅、红烧肉,打电话兴奋地告诉我,“你终于会好好生活,照顾自己了”。


我注意到安可的微信朋友圈半年可见,但什么内容都没有。我很好奇,现在我身边的人半年不发一条朋友圈的人很少了。


安可说,什么都不发那是因为她的生活不需要被人看见、被人观赏。想见谁,就直接告诉对方,尤其是经历了疫情,面对面彼此交流对于她来说,更重要。“就像我想认识你,和你聊天,我直接告诉你,我不需要靠朋友圈来吸引或者去塑造我是谁。”


当下那一刻,我听完非常感动,是啊,微信朋友圈或者社交媒体上的我也许在扮演某种精致生活工作的我,是一种假象,而又有多少人了解生活中的我是怎样的呢?


凌晨时分,我和她从咖啡馆出来,我任由自己散漫、毫无目的地沉醉在昏黄的夜色里。分开前,我对安可说,“我们哪天一起去吃那碗重庆小面吧”。




编辑|李勤余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