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我们谁不是“小镇做题家”呢

张丰 澎湃新闻评论 2022-09-12
   

       “小镇做题家”会做题,但不光会做题,他们还有温度有个性有思想有追求,和所有积极向上的年轻人一样。



 | 张丰


我的老家河南郸城,现在是有名的高考县。县一高每年考上北大清华二三十个,今年一本上线超过4200人——这个数字十分惊人,要知道我读高中的时候,全县高中生都没这么多人。


你要问我对此事的看法,我告诉你是自豪。


我愿意称号这些少年为“本乡子弟”,也愿意成为这个群体的一员。对我来说,故乡的最动人之处,就是大家奋力考到北上广深杭,为了自己的前途努力拼搏。


在我读书的时代,几乎是同样的少年,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那时本县已经至少十年没人考上北大清华,能考上重点大学已经凤毛麟角。我高考的那一年,所在的第二高中几乎全军覆没,成绩好的都选择了复读。


对我来说,到隔壁县复读才是“做题家”生涯的开始。这意味着放弃阅读课外书,也意味着放弃全部不合时宜的梦想,投入到考试竞赛中,每一个月的月考,都紧盯名次。复读班的名次极具参考性,要知道有不少人本来就上了本科线,复读是为了考取更好的学校——你向他们看齐就是了。


“小镇做题家”这个词,自带争议。小镇,在城市化时代代表落后,“做题家”一词则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因为做题是应试教育的代名词。


那时当然没有这个词,我们都非常单纯地投入,不会有多余的想法,也没有时间去想别的。回看那一年的生活,我认为有很动人的部分:十七八岁的少年,为了能够有一个好前程,投入全部精力奋力一搏。



这是试图把握自己命运的努力。考试完第二天,我们拿到标准答案,开始估分,然后就填报志愿。我记得同学中只有极少数有家长到场,大部分都是自己做主,做出影响自己一生命运的选择。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没什么特别的。高考是公平的,有些人胜利,有些人失败,而大家的共同点是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以前,有一种看法是这样的:会做题,会考试没什么了不起的。


人生当然不能只会做题。但是如果能有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意识,能懂得很多出自小镇的年轻人的真实生活处境,就会自然而然地明白,一个人投入到题海中有什么错呢。


那个广为流传的网络段子,“我付出十八年的努力才来到这里,不是为了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触动了很多从小镇考进名校的年轻人。从高考里脱颖而出的小镇青年,可能有着极深的心理阴影,常见的就是这种自卑,也可能以自大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认为这种创伤是真实存在的。我到大学时才发现,和大城市同学相比,我惊人地无知。同学们都赞叹“83版射雕”,我根本没看过,因为我读高中之前老家村里还没通电。


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小镇做题家”都有类似创伤。常见的表现是,在人生的紧张时刻会梦见高考,自己发挥得一塌糊涂。还有隐秘的表现:过于自尊、敏感,渴望能够出人头地。


这可能是“小镇做题家”们的痛苦,也会让他们反思,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无论如何,这说明“小镇做题家”从来没有被格式化,有些认为他们只会做题的观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他们可能比别人更敏感,而不是更木讷。


当然,不管是不是“小镇做题家”,年轻人都要走出心灵的封闭,拥抱更宽广的世界,因为人生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认为确实存在一条从“小镇”走向未来的道路,你要真的走出“考场”,来到广阔的世界。


不要幻想人生是由无数个考试构成,而你要始终成为获胜者,“小镇做题家”不是只会做题,只会追求赢别人的机器人,这本身就是对很多努力拼搏的年轻人的误解。正相反,“小镇做题家”完全可以忘记或者克服把人生当作考试的想法,在世界发现更多可能性:更多的接纳,更多的信任和爱。


“小镇做题家”会做题,因为他足够努力,足够强韧;但“小镇做题家”不光会做题,他们还有温度有个性有思想有追求,和所有积极向上的中国年轻人一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谁不是“小镇做题家”呢?




编辑|李勤余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