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澎湃社论

社论 澎湃新闻评论 2023-02-28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通过,标志着人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达成了新共识。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藏羚羊



当地时间12月19日凌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框架”),为今后直至203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新蓝图。


“我们应该携手努力,共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12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发出了中国倡议。如今缔约方大会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宣布“框架”通过,庄严倡议即将迈入落地阶段。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致力于遏制并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被动局面,让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并惠及全人类。“框架”的通过,标志着人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达成了新共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有了新目标、新路径。


人是万物的尺度,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于“万物”。正是因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人类社会才可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我们今天念兹在兹的一切人类宏大问题,从人类健康到粮食安全,从经济发展到气候安全,无不与生物多样性息息相关。


三江源国家公园


遗憾的是,当前人类正在遭遇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挑战。2019年,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就警告称,除非采取大力行动,否则大约有100万种物种面临灭绝,“许多物种将在几十年内灭绝”。这一现状决定了,人类必须在生物多样性治理上达成更多的共识,并“将雄心转化为行动”。“框架”的通过,预示着人类朝这个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中国作为COP15的主席国,一直不遗余力地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推动“框架”谈判进程。自COP15第一阶段会议以来,中方主持召开了近40次公约主席团会议,100多场不同层级的双边和多边会议,还充分利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气候变化沙姆沙伊赫大会等重要场合和时机,与各国就推动第二阶段会议取得成功进行沟通协调。在这个攸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议题上,中国展现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决心,体现了大国的使命担当。


中国的努力更体现在具体的治理行动中。根据去年发布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中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2015年以来,中国先后启动三江源等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人们熟知的大熊猫、朱鹮等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去年云南野生亚洲象“北上南归”,更是让全世界对中国在动物保护上的进步留下了深刻印象。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一个抽象的环保问题。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所指出的,我们要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加快推动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以全球发展倡议为引领,给各国人民带来更多实惠。生物多样性保护,归根结底要落到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型升级上来。中国一以贯之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就是一种行动上的示范,也让全球看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中国方案。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物多样性,可谓内嵌于中华文明的底色之中。“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通过,充分证明: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唯有让这一共同家园成为万物生灵共同诗意栖居的家园,人类才能世代生生不息。




编辑|甘琼芳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