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找回消失的课间10分钟,需要家校“合力”

龙之朱 澎湃新闻评论 2023-11-22
   

       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就要明白活泼、趣味、奔跑和学习一样重要。



文  |  龙之朱


近日,“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登上各大平台热搜。许多家长对此深有体会,称早就想吐槽了。有网友调侃,“拖堂3分钟,提前坐好2分钟,课间哪有10分钟?”


课间10分钟去哪儿了?时间不会消失,只不过,这个时间本该在操场自由嬉戏的孩子们,很多却被困在教室里,“圈养”起来了。课间十分钟变成了上一节课45分钟的延续,或者是下一节课45分钟的预热。


据网友反映,有的班主任老师还喜欢在家校群里发一些孩子们课间“热烈讨论功课”的图片,照例,这些图片也会得到家长们叠楼点赞。


可见,课间10分钟的消失,不能完全归咎到老师身上。某种程度上讲,种瓜得瓜,如今的课间十分钟进入圈养模式,应该是家校“合谋”作用的结果。


学校也好,家长也好,有很多共同的愿望,比如希望孩子出成绩,不希望出一丁点安全事故。想出成绩,那就延长学习时间;为了不出事,就让孩子们课间尽量不出教室。只是这样一来,一个个精灵古怪的孩子,难免要克制自己的天性,滋味自然是不好受的。


该松松绑了。让孩子们拥有每一个课间十分钟,做做游戏,说说闲话,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也能及时释放学习的压力。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在与外界的交流或者说“碰撞”中成长。不说不笑不动不闹的少年时代,未免也太枯燥乏味了。肢体的自由,才可能带来心灵的自由。一味板着、圈着,又如何让孩子打开身体和心灵,去感知美好的外部世界?


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学校负有主体责任。教育部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规定,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总之,该学的时候学,该玩的时候玩,张弛有道,才可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对此,家长也不妨多一些理解,配合、支持学校,一起把孩子们的课间10分钟找回来,不要孩子稍有磕磕碰碰就高度紧张,怪罪老师、学校。


找回消失的课间10分钟,需要家校“合力”。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就要明白活泼、趣味、奔跑和学习一样重要,再说了,想让他们获得好成绩,也不差这10分钟。




编辑|李勤余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