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第四届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 Author 秘书处
Zijingang Global Forum on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第四届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
大学生领航论坛
2023年5月28日 中国・杭州
2023年5月28日,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教务处通识教育中心、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联合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韩国建国大学、日本九州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越南顺化师范大学、菲律宾圣托马斯大学共同主办的“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系列学术活动“第四届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功举办。
来自浙江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英国利物浦大学、韩国建国大学、韩国檀国大学、日本九州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越南顺化师范大学、菲律宾圣托马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等近110所高校的400余位大学生及特邀嘉宾参与论坛。本次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用中英两种语言讨论交流,线上参与人数近千人。
开幕式
PART/ 1
论坛由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第一届理事会秘书长、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副系主任孙艳萍主持。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创始人、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聂珍钊,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赵佳,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教务处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杨旸,欧洲科学院院士、维也纳大学教授弗拉基米尔·比提(Vladimir Biti),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教授加林·提哈诺夫(Tihanov Galin),菲律宾圣托马斯大学教授、国际期刊Kritika Kulrura创始主编和荣誉编辑玛丽亚·路易莎·托雷斯·雷耶斯(Maria Luisa Torres Reyes),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主任、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会长潘碧华(Pik Wah Fan),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高奋,英文系系主任方凡,俄语语言文化研究所教授周露,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杨革新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罗良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兰州大学张同胜教授,南开大学刘英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张欣教授以及二十余位小组点评专家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出席开幕式。
在开幕式致辞中,杨旸主任对“第四届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以其原创性、时代性和民族性,成功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彰显了中国学者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2020年浙江大学发起举办“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成立“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理事会”,荟萃全国人文学科的智慧、集聚国内外顶尖高校的力量,共同为文学研究领域的大学生群体打造跨学科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并将其与一流本科教育改革相结合,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相匹配,着眼于大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素质、研究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育,通过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跨学科授课与研讨,将科研三步骤之“学习”“研讨”“写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能力。
赵佳教授指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文脉流长,始终致力于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人文素养深厚、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质的、一流拔尖创新型外语人才。在聂珍钊教授的号召下,“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已经连续举办四届,其初衷和目标在于将由中国学者聂珍钊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应用于教、学、研之中,以此培养在未来国际交流中把握话语权、引领世界发展进步的新时代大学生。
弗拉基米尔·比提教授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所展现的道德与伦理关怀将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学者联结在一起,激发了文学研究的新潜力。他强调,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性在于它将伦理与道德区分开来,在性别、民族、种族、生态等议题中关注被道德规则边缘化的群体,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与全球意识。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中西方学者与学生能积极参与对话,拓展批评视野,提升批判思维,融合美学与伦理学视角,进一步推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发展。
加林·提哈诺夫教授认为,当前文学批评的发展主要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人工智能的崛起,它的创造力将重新定义文学,文学伦理学批评能够帮助我们以一种开创性的方式解决该问题;二是全球化时代的跨国移民与人口流动,社区作为文化和政治的代理人,有必要肩负起树立道德规范的责任,文学伦理学批评将有助于我们应对这些挑战。加林教授还表示,本次论坛营造了便捷、高效、开放的学术共同体氛围,期待与各位学者线下相聚。
玛丽亚·路易莎·托雷斯·雷耶斯教授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是学科交叉性、历史现场感与社会政治性,这种跨学科性质赋予该理论广阔的分析视野与深刻的社会关怀。文学伦理学批评有助于人们认识到,文学是伦理道德的历史呈现,阅读文学有益于人类收获道德启蒙,从而更好地做出伦理选择。她希望“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持续举办,为开放多元的思想交流和文学研究发展提供学术平台。
潘碧华教授表示,这是她和马来亚大学学生第四次参与论坛。学生们通过论坛与国内外学者交流,极大拓展了学术视野,受益良多。她指出,在多元文化的马来西亚社会,对于“我是谁”的思考与伦理息息相关。因此,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对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研究和传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她希望,国际学界能够多关注中国文学对马华文学的影响,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助力马华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专家主题报告
PART/ 2
在专家主题报告环节,苏晖教授以“脑文本与伦理选择”为题作精彩发言。苏教授从脑文本理论要义及其价值和意义、脑文本与伦理选择之关系的理论阐释、脑文本与伦理选择在批评实践中的运用等三方面解析脑文本和伦理选择的概念定义和逻辑关联。她指出,脑文本理论创造性阐释口头文学及文学的起源问题,从跨学科角度提出文学文本的三种形态论。她强调,脑文本主导伦理选择,伦理选择又丰富了脑文本,二者均具有主体思维与道德属性。脑文本理论有助于从新的角度研究文学创作,有助于分析人物心理及文本叙述形式,更有助于探析文学教诲功能及其实现方式。伴随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将从伦理选择阶段走向科学选择阶段。科学选择既创新了脑文本,又对伦理选择提出挑战,因此,苏教授提倡以真和善引领科学选择,构建一体多翼的后人类共同体。
杨革新教授在评议中指出,脑文本理论的提出一方面夯实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还给予伦理学与脑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以有效的补充和超越。特别是,脑文本理论强调与伦理选择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强调头脑的伦理功能和文学的教诲功能,表现出鲜明的伦理立场和人文关怀。根据文学伦理学批评“人类文明三阶段论”,人类社会从自然选择阶段过渡到伦理选择阶段,并最终走向科学选择阶段。脑文本理论无疑将有益于伦理选择和科学选择阶段的人,思考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选择问题,并提供解决途径。
学生代表主题报告
PART/ 3
在学生代表主题报告环节,浙江大学本科生徐诗曼、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边文君、兰州大学博士生潘伍豪、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董文静、马来亚大学博士生沈琪、大连外国语大学本科生王含章、四川大学硕士生杜光慧以及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黄安琪分别发言。
徐诗曼在题为“Anne's Marital Ethical Predicament and Choices in Jane Austen's Persuasion”的报告中,探讨了《劝导》中女主人公安妮的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她认为,作者简·奥斯汀将不同婚姻伦理观念融入不同女性角色的婚恋状态之中,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安妮得以从旁观者视角做出伦理判断,重新审视自己的第一次伦理选择,并为第二次伦理选择做出准备。
弗拉基米尔·比提教授在评议中指出,徐诗曼在文本细读过程中采用了具有逻辑性和关联性的并行分析方法,并以此考察安妮的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令人耳目一新。比提教授建议,论文可兼具考察英国道德哲学和法国道德哲学,在区别二者的基础上,将对安妮的分析拓展至对小说其他人物形象及简·奥斯丁的其他小说的分析。
边文君在题为“当代英美伦理批评与列维纳斯他者伦理批评关于情感的分歧及其启示”的报告中,分别阐述了当代英美伦理批评对构成自我意识的“情感”的发展,以及列维纳斯他者伦理批评对“情动”的理解。在探讨两者意义和局限性的同时,她认为,由中国学者提出并构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以其客观立场和方法论优势,为西方伦理批评情感阐释的局限性提供了宝贵启示。
高奋教授在评议中指出,边文君在对比研究中清晰梳理了西方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两种伦理批评对“情感”的理解与阐释,得出两种理论能够实现融通的结论,并将其与中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进行互鉴。高教授建议,论文可以在西方两种理论的理论依托方面,以及如何加强中西互鉴深入性方面,做出更深刻的思考和研究。
潘伍豪在题为“物的复活与人——物共存:走向生态伦理”的发言中指出生态危机本质上是崇人抑物的传统伦理观的危机,要真正解决生态危机就要转变这种不平等的伦理观念,取法传统智慧。中国古代万物同根同源、相互化生,人类与非人类共处同一个伦理世界且受到非人类的监督与规约,这启示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监督主体更为多样、适用范围更为广泛的生态伦理共同体。
此外,潘伍豪作为往届参会学生代表分享了他的心得体会。他谈到,“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是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高端学术平台,切实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规范意识和跨学科研究意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为历届论坛的举办提供强大理论支持与实践保障,实现了文学研究基础理论的推进与突破,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理念,必将为建构具有当代性、世界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尚必武教授在评议中指出,潘伍豪的报告具有较强问题意识,从现实问题和理论缺失两方面阐发了伦理意识与生态危机的同构关系,论述严密,视野开阔,较好地实现了理论探索与现实关怀的有机结合。尚教授建议,论文可以进一步关注当代学术前沿中的“非人类转向”,在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中深化思考。
董文静在题为“殖民者?被殖民者:论古尔纳《博西》中的多重叙事与伦理身份困境”的发言中,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结合叙事理论,对古尔纳小说中人物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伦理身份困境进行研究。她认为,小说中复杂的叙事策略表现了原殖民地居民和流散难民的普遍生存状况,同时揭示了后殖民时代复杂多元的伦理身份问题。
罗良功教授在评议中指出,董文静立足文本,从文本的叙事艺术出发对小说伦理主题进行研究,论述清晰,逻辑严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古尔纳文学研究。罗教授建议,论文可以从《博西》中的叙述者和被叙述者之间的关系、多重叙事对伦理身份困境的揭示,以及殖民历史和个人伦理选择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沈琪在题为“马华女作家翠园作品中的伦理困境与身份选择”的发言中论述了马华女作家翠园作为南来马来西亚第一代,在文化、乡土、国籍认同方面的挣扎与选择,及由身份转变而引起的思想变化。她认为,正是有翠园为代表的马华作家在伦理困境下的坚守,才使得华文与中华文化在南洋生生不息,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王卓教授在评议中指出,沈琪分析了马来西亚华人作家翠园在面对重大历史事件时的伦理身份选择,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阐释马来西亚华文诗歌创作,颇具创新性和启发性。王教授建议,除关注诗歌主题之外,还可参考胡戈·弗里德里希《现代诗歌的结构》一书,将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诗歌的有机构造结合起来。
王含章在题为“主体性困境的突破:浅析《成年礼》中后人类共同体伦理”的发言中,论述了在非裔离散的科幻实践中后人类共同体伦理构建所必需的新形态伦理纽带,从多形态共同体、赛博格共同体、生态共同体三个伦理维度探究后人类消解主客体二元对立的主体间性,剖析后人类共同体化解异化危机的伦理选择。
张同胜教授在评议中指出,王含章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从主体性困境入手,对《成年礼》中后人类共同体伦理进行解读,选题新颖,论述严谨。张教授建议,可以进一步优化论文结构,将理论融入对《成年礼》文本的具体剖析之中,以此探究后人类共同体伦理的深刻意蕴。
杜光慧在题为“《八月之光》中乔安娜的伦理选择和伦理悲剧”的发言中,关注乔安娜这一边缘女性角色,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探究乔安娜人生悲剧的伦理根源,在于为符合当时的伦理规范而选择触犯伦理禁忌。杜光慧认为,乔安娜的伦理悲剧具有个人原因,但更多的是由家庭伦理环境与美国南方清教伦理思想造成的。
刘英教授在评议中指出,杜光慧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相关术语与文本紧密结合,对《八月之光》中的女性人物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学术敏锐性和思辨性。刘教授建议,论文可以将乔安娜与小说中其他人物的伦理选择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八月之光》更为深刻的伦理思考。
黄安琪在题为“主体·记忆·挑战:论《云中记》《切尔诺贝利的祭祷》中的灾难书写与伦理诉求”的发言中,对灾难小说文本内外叙事主体的互动关系进行考察,剖析了创伤记忆和文学疗愈功效,揭示了灾难叙事中作家对于“后灾难”时期人类面临挑战所发出的伦理诉求。她认为,灾难文学的终极目标并非通过艺术手法想象和再现受害群体的苦难,而是力求在关注时代集体症候、治疗人类精神创伤、打破伦理困局中发挥作用。
张欣教授在评议中指出,黄安琪将中俄两部灾难文学经典并置,尝试在跨国别文学间建立起现代性关联,研究选题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特别是,黄安琪将学术视野延伸至白俄罗斯和中国当代作家作品,察觉到灾难书写实际承载了比灾难本身更广阔的意义。张教授建议,两部作品中共有的对人类的悲悯和生命的珍视是古今灾难文学最为强劲、最能引起共鸣的因素,如后期在此基础上挖掘两部作品的差异性,研究成果将会更加丰厚。
分组讨论
PART/ 4
在分组讨论环节中,来自近110所高校的400余位大学生,分34个小组,围绕文学伦理学批评基础理论与文本分析、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体系探讨、科学选择与科幻文学、伦理教诲与儿童文学、中国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英国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美国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日韩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菲律宾的文学研究与文学伦理学批评、马来西亚的文学研究与文学伦理学批评、族裔文学的伦理视角、跨媒介与跨学科研究、中外戏剧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翻译伦理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等14个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闭幕式
PART/ 5
论坛闭幕式由方凡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大学廖磊、四川大学杜光慧、华中农业大学谭悦、华中师范大学潮莉、大连理工大学王昕彤、南京师范大学马菁茹、浙江师范大学孙天娇、兰州大学徐佳慧、上海外国语大学景孟丹、日本九州大学陈丁飔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何淑敏、兰州大学贾登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友梅、上海外国语大学吴红萱、浙江传媒学院叶靖怡、浙江大学楼昱、陈钰冰、曾玉玲、黄梦琴、刘扬、谭梦娇等21位分组讨论主持人代表,就各组发言情况进行汇报。
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组委会秘书长孙艳萍致大会闭幕辞。她指出,聂珍钊教授提出并构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丰硕成果,为历届论坛成功举办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与实践保障。本届论坛凝聚三方面“高质量发展”,即:文学伦理学批评高质量发展、大学生领航论坛高质量发展和学术新生力量高质量发展,在加强大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推进浙江大学与国际顶尖高校合作,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等方面积累了新的经验。
【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
Zijingang Global Forum on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是以浙江大学的主校区紫金港校区为主场命名的国际大讲坛,旨在为从事人文研究,尤其是为从事文学研究的国内外广大学者群体,提供一个探讨新理论、寻找新方法、传播新思想、交流新信息的跨学科国际交流平台。作为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基础建设的一部分,“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将按类别、分系列推送国内外一流学术成果,开展前沿研究学术活动。讲坛将分为国际一流水准的“领航前沿讲座”,国际一流成果的“领航成果推送”,面向青年学者的“领航跨学科论坛”和面向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群体的“大学生领航论坛”四种主要类型开展学术活动。
【大学生领航论坛】
Leading Forum for College Students
“大学生领航论坛”是为文学研究领域的大学生群体打造的跨学科国际交流平台,旨在为学术积累和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学习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扩展国际学术视野以及培养创新性思维提供学术支持。论坛聚焦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探讨与跨学科研究方法实践,追求高端、一流、卓越和创新的学术路线,从不同学科和视域共同研讨基本理论与核心术语,追踪前沿话题,开展学术交流和互鉴。
“大学生领航论坛”是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建设的一次改革创新,也是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高度重视本科生课程建设的具体举措之一。论坛着眼于大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素质、研究能力、语言表达、文化品格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本科生课程为依托,以古今中外文学经典作品为研究对象,把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在一起,推动大学本科教学改革。
【END】
责任编辑 | 任 洁
审校 | 孙艳萍、杨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