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0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关注丨顾土:你的口罩,变味了没有

顾土 新三届2 2020-08-25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顾土,本名陈原。1982年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到出版社,1985年起供职媒体,现已退休。专栏作家,文史学者。

原题
你的口罩,变味了没有

 


作者:顾土


 
大疫当前,对亿万人而言,什么是形象化的防疫特征?我看,非口罩莫属。

戴口罩!戴口罩!戴口罩!

万一你出门没戴口罩,会有人劝说你,还有人警告你,也有人告发你,更有人阻拦你,扭送你、制伏你,还可能骂你、揍你!有可能是几个人一起上,让你当场嗷嗷叫!游街示众已经复苏了,但不知有没有是因为不戴口罩的。 

看看舆论,戴没戴口罩甚至可以成为一种铁定的评判标准!万众讨伐的依据!

戴口罩早就成了防疫的过关卡、良民证、通行口令、脸部识别码、好人歹人的分界线!

一个强大的神明般的信条似乎已经确立:不戴口罩就是不防疫。就是与人民为敌!

不过,口罩既可以被认定为防护的标配、出门的护身符、驱逐疫魔的象征,也同样可以转化为滥权的挡箭牌、粗暴野蛮的宣泄筒、人性丑恶的遮羞布、耍威风的令箭!

戴口罩!戴口罩!戴口罩!

其实,这三字里面包含了许多许多!
 
科学内涵被屏蔽

 
当各类标语口号都在那里狂呼出门戴口罩时,何时不戴口罩,也就被彻底屏蔽了。

不是我反对出门戴口罩,也不是我胡编,因为早在1月底,国家卫健委就已发布《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其基本原则是:

科学合理佩戴,规范使用,有效防护。

其中,何时戴,何时无需戴,表达得清清楚楚:

(一)在非疫区空旷且通风场所不需要佩戴口罩、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公共场所需要佩戴口罩。


(二)在疫情高发地区空旷且通风场所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公共场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颗粒物防护口罩。


(三)有疑似症状到医院就诊时,需佩戴不含呼气阀的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四)有呼吸道基础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防护口罩。年龄极小的婴幼儿不能戴口罩,易引起窒息。


(五)棉纱口罩、海绵口罩和活性炭口罩对预防病毒感染无保护作用。


这些,我敢保证,没多少人看过,即便有人依稀记得,也没胆量不戴,或许连辩解的勇气都没有。我就听见过弱弱的疑问:

钟南山不是说过了,没人的地方可以不用戴吗?

事实上,科学佩戴口罩,不但专家说过,国家卫健委表明过,就是许多地方的防疫指挥部、疾控中心也明确过。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问世之前,各地就相继发布过五花八门的命令和通告,无一例外地都将出门戴口罩列为首要,可惜,舆论大多都是只提其一,不及其他,而且还一个劲地添油加醋,好像出门不戴口罩就是与防疫不共戴天,罪大恶极!

广东疫情早已严峻,所以1月26日就决定在省内公共场所实施佩戴口罩的控制措施,范围包括酒店、旅馆、公园、商场、公共交通工具等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或许因为有些条款不合情理,或许是看到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2月5日深夜,广东又废止了粤防疫指办通〔2020〕1号通告,在粤防疫指办通〔2020〕2号通告里,将戴口罩改为:

个人独处、自己开车或独自到公园散步等感染风险较低时,不需要佩戴口罩。


在非疫区空旷且通风场所不需要佩戴口罩。


北京市外出何时戴口罩、何时不必戴口罩,在2月9日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也被明确表达出来,这里并没有不分青红皂白。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建议市民:

个人独处、自己开车或独自到公园散步等感染风险较低时,不需要佩戴口罩;在非疫区空旷且通风场所不需要佩戴口罩。在建筑工地、野外郊游等室外环境工作或活动的人员,原则上可以不佩戴口罩(职业防护例外)。处于多人办公环境下的工作人员,办公环境宽松、通风良好,且彼此间确认健康状况良好情况下可以不佩戴口罩。


我是北京居民,住在六环外,看到北京市政府新闻发布会的消息后,就想试试庞星火的建议究竟管不管用。新闻发布会后的第三天,我出门遛狗,在没人的地方摘下口罩,呼吸新鲜空气。不足二十分钟,一位物业公司的女士急匆匆赶来,说远处的楼房有人发现你没戴口罩,投诉你!您赶紧戴上口罩吧。

我质疑:那么远,那个人是怎么看到的?

回答:不知道,大概用望远镜吧!

看见她跑了半里路,在原本空无一人的地方靠近我,劝我戴口罩,我啼笑皆非。为了配合物业管理,我答应戴口罩,但,这个是非曲直我却要说个明白,我是严格按照北京市疾控中心的建议,才选择什么场合不戴口罩的。她和我是熟人,耐心劝我,您就别较真了,非常时期,还是向大家看齐吧,随大溜儿没错。

回家后,我依然挺较真,便给物业公司、当地居委会、基层政府机构统统都打了电话,追问戴口罩的问题,还询问了我熟悉的邻居,原来,什么“指南”、什么防疫新闻发布会、什么疾控中心的建议,一概没人在意,人人都只认外面的大标语:出门戴口罩!也坚信微信群里传播的那些不戴口罩的形象确实属于大逆不道。

“你就别找麻烦了,赶紧带上呗!”他们一个劲地劝告我。

每天看新闻、我发现,实际上,国内外各种专家,对口罩作用的大小、何时戴何时不戴、戴什么口罩才管用,也是莫衷一是。而在防疫紧张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戴不戴口罩,景象也不尽相同,甚至相去甚远。

台湾有一则广告还很得人心,叫“我OK。你先领”。意思就是应该把口罩先让给一线的人员。

我无意质疑戴口罩对大众防疫的作用,但是,近来的情形也告诉我们,在戴口罩的简单命令和要求下,常常是既无科学、也不合理,既少规范、也缺效用。

正常思维被摒弃

 
不必专家建议,也无需什么专业指南,即使普通人,只要脑袋好使,应该都可以想到,空无一人的露天,独自一人,戴个口罩,干嘛?有病啊!自己开车,在公园散步,在地里干活,戴个口罩,是不是该叫脱裤子放屁呢!

不分场合式的戴口罩,就是缺乏基本思维能力,而类似的事情又何止这些!

不吐痰,是现代人类卫生的基本。防疫时期,更是根本,本该比戴口罩要求更严。

我经历过北京的非典时期,别的不敢说,当街吐痰和擤鼻涕绝迹了,吐沫星子乱喷式的大声喧哗也没了,出门在外时都保持着距离。为什么超千年的陋习居然可以顿时无影无踪?

不是有人改毛病了,也不是什么处罚起作用了,而是再有人胆敢乱吐乱擤乱叫乱挤,就犯了众怒,就会被鄙视、遭歧视,就会有人投诉有人举报,就成了千夫所指!因为非典时期谁都明白飞沫传染的道理。

非典时期,在北京,对吐痰的要求超过了戴口罩。而相隔17年后的这次呢,摘下口罩吐痰、擤鼻涕的,我见过不知多少次,可谓随处可见,连电视屏幕里都出现了,视屏一直传播到海外。

为什么要戴口罩?《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开宗明义就说:不仅可以防止病人喷射飞沫、降低飞沫量和喷射速度,还可以阻挡含病毒的飞沫核、防止佩戴者吸入。

记住,为的是防止飞沫!但又有几人明白?

不戴口罩,有人举报有人投诉有人大打出手,而随地吐痰、飞沫乱飞,却堂而皇之,谁都可以视而不见、这算哪门子防疫?比较非典时期,是进步还是退步?尽管非典之后不到一年,随地吐痰故态复萌,一切照旧,但毕竟在当时还是看见了人类文明的一丝曙光。

如果来个防疫基本知识现场考试,起码在戴口罩这项,我估计,包括那些专管人家戴不戴口罩的,绝大多数都是零蛋。

再举几个例子。

一个人不戴口罩,几个壮汉一起上,又拉又扯又喊又喷,这种情况近来并不少见。你说不戴口罩有危险,还是这种强烈触碰更具风险?

如今戴着口罩进入各个居民区,门口都必须登记,同一根笔、同一张纸,无数人在那里来回触摸,你说,这是不是传染渠道?

所有这些用大脑想一想就可以悟出道理的事情,与戴口罩相比,似乎都失去了意义。

看见媒体天天讲依法防疫,可一到现实生活里,在戴口罩的强大攻势面前,法也弃如敝屣。

戴口罩,在一个地方,如果是建议、指南、倡导,就不具备强制力。你戴是你的权利,你如果想干预别人,就要有法可依,否则,也只能自己躲开罢了。

如果是公权力下令,例如广东,是以这样的方式表述的:

各公共场所经营者、管理者应当要求进入其场所的人员佩戴口罩后方可进入其经营的公共场所,并在场所入口处设置醒目、清晰的佩戴口罩的提示;对未佩戴口罩进入场所者应当予以劝阻,对不听劝阻的人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向相关主管部门报告,由各相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处理。


这里说得明明白白,不是随便一个什么人,只要穿身疑似制服,或是胡乱扯个红箍,就有权干预他人的行为。

戴口罩,仅此一项,在不少地方已是一片乱象,个个还都自以为正义在握!理直气壮!


有人管下令,谁来供口罩?

 
多少人为了戴口罩互相举报,多少人为了戴口罩相互撕扯,有人更是死死盯住戴不戴口罩,认为事关生死,但是,一个最应质疑,也最该发声的问题,却没多少人在乎: 

你要求人人戴口罩、命令个个戴口罩,可口罩呢?在哪儿呢?买得到吗?供应充足吗?能保证要求和命令被执行吗?

假如根本没有充足的口罩供应可以满足这种命令和要求,那要家家户户怎么执行?难道真的要自制不成?

在人人都被要求戴口罩的时候,有个简单的算术题最该算一算。

我国有14亿多人口,就算有一小半的人佩戴,现有的生产量能达到吗?

今天我们被要求佩戴的口罩早已不是三四十年前的口罩了,那时老百姓的口罩一用就是几个月,反复用几年的也不在少数。在洗涤不甚方便的年代,一只口罩上面,两小一大的脏窟窿,也是常事。而在今天,《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里“推荐的口罩类型及使用对象”一栏是这样说的: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推荐公众在非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使用;

医用外科口罩,推荐疑似病例佩戴,公共交通司乘人员、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在岗期间佩戴;

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推荐现场调查、采样和检测人员使用,公众在人员高度密集场所或密闭公共场所也可佩戴;

医用防护口罩,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及确诊患者转移时佩戴。

几亿人用一次性,一天用多少?有吗?谁来供货?后来有专家又称,佩戴时间一般四小时就要一换,这样算下来,中国一天的口罩量是个什么数字?谁去生产?以后又有专家说,公众的口罩可以反复使用。可即便反复使用,最多也就半个月吧,如此这般,公众使用的口罩月供应量是多少?有没有可能完成?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国,产能占世界50%,因为春节放假,口罩产能紧缺,直至2月初,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才表示,全国口罩日产量已达到1480万只,产能利用率67%,其中,N95口罩11.6 万只,其他医用 998 万只。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21日专程到北京市海淀区一家临时转产的企业督战口罩生产。我们从这一消息中得知,全国口罩日产能此时才达到4300多万只,李克强要求在短时间内进一步扩大产能,力争早日实现日产过亿只。

从这些信息看,疫情发生至今,口罩供应缺口一直巨大。其实,即便产量过亿,对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口罩也未必够用,尤其是那些身处一线的群体,他们每天的消费都是海量。记住,仅医用外科口罩,需求的人数就包括各行各业。

没有那么多的口罩,又非要那么多人必须佩戴、出门就戴,不要说对一线人员的需求是个严重威胁,就算亿万公众都特自觉,都不用一线人员所需的口罩,都用那些普通的棉纱口罩、海绵口罩和活性炭口罩,那也是强人所难。

任何命令、任何要求,首先要合乎情理,不能只顾一声令下。

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如果建议、号召人人出门都佩戴口罩,首先就要保证人人都能如愿买到平价口罩。

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如果强行要求人人在公共场合都必须佩戴口罩,首先就要凭身份证按时定点免费实名制发放口罩。

其中道理似乎不难理解:

你号召、建议在防疫期间戴口罩,或者断货,或是根本就没货,或是只有高价口罩,这种号召、建议,无异于空话。

你要求、命令所有人在公共场合必须佩戴口罩,而口罩却只有限地存在于商品市场,公众只能靠中彩式的买卖才能获得,这么做,于理相悖。

呵呵,不过,质疑归质疑,其实呢,你看看,尽管很难买到口罩,处处都说售罄、断货,但人人出门却是一副不缺口罩的模样,也没见多少人焦急地质问缺乏口罩还被命令佩戴口罩这个简单的问题。人们更热衷于互相较劲、在那里监督谁戴了、谁又没戴。

我问过多家要求我们戴口罩的机构,哪里可以买到口罩,高价的也行,对方无不是一愣,意思是怎么还有人询问这个问题,别人为啥都有呢?

有的海外朋友问我,看见你们人脸一副口罩,口罩产量一定很充足吧。我回答,这跟产量无关,与关系有关。

怎么讲?

往四周一看,向街头一望,在屏幕里一瞧,和熟人一打听,好嘛,很多人的口罩居然还能不时更换,什么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什么KN95/N95、医用防护口罩,都给人一种源源不断的感觉。尽管他们都不是一线人员,与防疫职业也不沾边。 

我确实不知道去哪里买口罩,四处药店的小窗口里一概摇头,网购电商缺货。好在过去为了防雾霾、防沙尘,还有点存货,尽管属于那种对预防病毒感染无保护作用的口罩,但至少没人投诉你,也没人阻拦你,聊胜于无。

疫情发生近一个月后,终于看到报道说,全市有几十家商店可以买到口罩了,可发现最近的那家,我也要倒两次公交,共14站,而且还被告知,有无供货视商店当日情况而定。

万一我去了没买到,还浪费了一次口罩不是!算了吧,戴着个现有的口罩反复洗、将就着用,反正出门散步的地方也不见几个人影,自欺欺人罢了。

闲来无事,我在微信里问了很多朋友,也问了不少邻居,原来大家在市面都买不到口罩,但人人都有口罩。细究下去,才明白,这就是特色。

有单位的肯定依靠单位,这是几十年来的传统,尤其是那些国有单位,后勤总务这些保障部门这会儿就看谁的能量大了。人缘人脉、人情关系,更是我们多少年来生存的命脉,从生产、批发、物流、门市到医用,这么长长的链条,中间谁没有几个关系啊,单位有,个人也有,有权的就更别说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国内没关系的,还有国外,日本口罩、美国口罩、欧洲口罩,应有尽有,自全球而来。

可还是不对数啊!关系再多再铁,产量就那么些,其间的缺口怎么填?

别急,让你戴口罩,好在并没要求是什么口罩,只要戴上,对外就贴上了通行证,对内就有了自我安慰。像我这样想的恐怕不在少数。一般口罩凑合着就能使,普通口罩过去也不贵,无论有钱没钱,家里存下几个是常事。

我近来还特别注意那些看起来应该最没什么关系的群体,他们戴的究竟是些什么口罩?原来,旧的、脏的、破损的,皱皱巴巴的,还不少。实在连这些都没有的,其下场恐怕就是我们在视频里看到的那些,地里干活的被按将在地、空无一人的街头挑个担子被一拥而上逮个正着。

我们向来各有各的活法,三六九等,何况区区一只口罩?
 
执行口罩令,为何如此容易?

 
戴口罩,威力无比,雷厉风行,立竿见影,贯彻到底,转眼间就能亿万人在脸,我想,不在于命令、要求的有效性和执行力,而是出于保命,自保才是大众心理认同的主要原因。何况还有非典的经验在前。即便没有命令和要求,戴口罩的也是大多数。

不过,戴口罩能做到整齐划一、排斥异己,却在于其简单易辨,实施起来完全无需大脑,只凭视觉。与戴口罩并列的勤洗手,相比之下,就难多了。你总不能抓住人家的双手反复瞧吧?而勤洗手对防疫来说,一点也不弱于戴口罩。

勤洗手是保护自己的健康,说白了,你爱洗不洗,别人也无所谓,而戴口罩,不但被人觉得有碍他人,还具有强烈的仪式感、明确的象征性。

当一种灾难式的风暴来临,人们在心理上迫切需要同类,相互间急切想得到仪式上的集体性,以获取立场认同的满足,而及时加入同一队列同样也可以获得安全感。

无论什么场合,也不管什么情形,只要一见你没戴口罩,大家首先从心理上顿生排斥,情绪中产生对立,在视觉里立马就把你划入异类,因为你缺少与大家统一的态度,在一个众人急需站队的时候,你的脸部却是如此陌生,失去了应有的标签。这种心理,在一个强调集体的环境里更为鲜明。

而戴口罩,一旦具备了科学的内涵,管理有了法治的依托,就需要分辨。一旦分辨了,就难以简单,当然也失去了雷厉风行、大张旗鼓、迅速就范的可行性。只有一刀切,才最有效、最便捷,也最迅疾。

你让那些管你戴不戴口罩的人,去识别什么“个人独处、自己开车或独自到公园散步等感染风险较低时,不需要佩戴口罩;在非疫区空旷且通风场所不需要佩戴口罩”,事实上,是有难度的,因为这里的科学空间、人性空间比较开阔,而强力干预的空间非常狭窄,左右他人的驱动力几近于无。

可是,简单化最终的结果,往往流于形式!

戴口罩得以迅速成为防疫的大众标识,还在于其短期性、临时性,如果时间一长,热度降低,不戴、疏于戴、懒于戴的,就会日渐增多。三分钟热度,就是这个道理。过去经常会在公共场合看到戴口罩的,防什么的都有,但那只是部分人的自主选择,有的还是因为耍酷。

千万别误解我的意思,戴口罩对防疫而言,非常需要,假如你乐意,始终不离脸,也深表赞赏,但一定要记住科学佩戴。如果你想干预别人,就一定要有法治的依据和规范,否则,口罩就变味了,对你而言,徒具形式,对别人而言,与疫情一样,也是灾难。

一个月后,我终于转弯抹角,托人托关系,买到了一次性医用口罩。谢天谢地,我戴着标准的防护口罩抬头挺胸地走出大门,不料,四下一望,啊,不戴口罩走出来的已经不是一个两个了,连戴着袖标的都有人露着个鼻孔在外透气。

憋坏了!

生人不戴口罩,见到我会扭过脸去,熟人不戴,见面会远远打个招呼,赶紧解释说:我还以为没人呢。

我回应,没事啊,户外独处,不必戴!

对方又问,那见到人算不算独处呢?

我说,当然算,只要保持距离就够了。总不能你出来一见我,就往家跑;我出来一瞧你,就找个地缝钻进去吧。

呵呵,解释起来,还挺费劲。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武汉肺炎专题

王骥:今天你戴口罩了吗?

郭爱平:武汉围城一月

武汉疫中生活小记

梅长钊:武汉疫中生活续记

徐振康:武汉红菜苔,让我牵挂让我忧
方方:我不是一个专门挑刺的人,
对治理难处也多有体谅
方方:行云流水的武汉
如果……我就不离开武汉! 
新三届作家方方“武汉日记”走红
方方:阳光落在空寂的街上,感觉好浪费
一个武汉老人的美国惊魂与万里牵挂
戴建业:面对方方,
我们这些爷们难道就没一点愧意?
于建嵘:为什么武汉政府未及时预警?
华生:群殴高福,如果搞错了对象呢?
大疫当前,岂能“围殴”科学家?
港大病毒学家金冬雁:
武汉疫情防控重蹈SARS覆辙令人痛心
管轶教授:新冠病毒中意外躺枪的病毒学家
张作风点评武汉疫情:吃一堑能长一智吗?
彭俐:我举报,病毒超级传播者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