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 | 读书人,你为什么求学?

七几尉 西北野战军 2018-12-06




为什么求学

我也算是个读书人,一个平凡而渺小的读书人。没有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思想觉悟,也没有林则徐大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牺牲精神,更不存在范仲淹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


在没看到《无问西东》之前,我同大多数人一样,读书仅仅是为了给自己的将来找一条出路,为了日后能发财致富。


有的电影,看一遍就“饱了”,而有的电影,看多少遍都没够。想来《无问西东》大概是我在电影院看过的电影中最值得的一部。看过关于它一些的影评,人们对它的褒贬不一,有的奉为神作,有的贬为烂泥。但它的确带给我的是一种很难言说的感动,一种来自灵魂的颤栗,我想尽量用文字描绘出这种感觉。


电影中,有这么几句对白:


“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啊”


“我只知道不管我将来做什么,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何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


“但是,你还忽略了一件事——真实”


“真实”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漫溢出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此片有很多经典台词,唯独这几句对白给我印象最深,感触也最深。很庆幸能看到这部电影,也希望中国所有和我一般年纪的大学生,都能看到这部电影,看到这几个镜头,记住这几句对白,领会到其中含义。时代虽然已经不同,求学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但我们这代大学生同样对青春满怀期待,同样在时代变革的矛盾与挣扎中一路前行,同样不断找寻着真实的自我。


对自己真实


首次观影时感觉比较错乱,四个不同时代却同样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在各自的青春里找寻着自我。镜头交错,略显生硬,却也不妨碍我对此片的喜爱。



一九二四年,泰戈尔访问清华。他说,“现在我正在访问清华,我问你们,也问自己,我们各民族最珍贵的拥有是什么,你们有什么是可以从自己的民族拿出来的,送给这个新世纪的礼物,你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你知道自己的内心吗,你知道自己的文化吗,你们史册里最完善最永久的是什么,因此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



吴岭澜后来回忆,“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物,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



他引用了泰戈尔的诗《爱者之贻》,告诉当时西南联大的学生关于自己对生命的探索,和对自己真实的理解,“世界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





“号外号外,一代文豪泰戈尔,昨日去世了——号外号外,一代文豪泰戈尔,昨日去世了”稚嫩的童声,灰暗的消息,电影里给了吴岭澜一个镜头,我瞬间起了一身鸡皮疙瘩,那个场景的衬托,那个动作的停滞,那个眼神的深邃,一生难忘。




也是从那次起,沈光耀找到了自己的真实,“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他成为了第一个“晃晃叔叔”,一次一次单独的返航,伴随着的是被敌人追击的危险,他坚持投喂着着那片贫瘠的土地。当“晃晃叔叔”们出现的那一幕,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他并不孤独,他有一群和他一样不完美的人在一起并肩作战。






那个被大孩子抱着,在贫瘠的土地上,靠着“晃晃叔叔”投喂的食物勉强活下来的一岁孩子陈鹏,最后在青春的路上,和王敏佳,李想一起,一路挣扎,找到了自己的真实。


陈鹏为了祖国的核事业奉献了一生,为了心中的真实没能成为一直给王敏佳托底的人;王敏佳为了自己的老师拓字写信,寻找真实却险些丧命;李想去了梦寐以求的支边,为了心中的真实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张果果的父母。



张果果经历了商场的尔虞我诈,为了自己的真心和真性,最终还是选择帮助“四胞胎家庭”。


在他最后的独白里,他说“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影片最后的致敬,是最让我动容的。王国维、冯友兰、杨振宁、钱钟书、沈从文、朱自清、陈省身、华罗庚、穆旦、闻一多、袁复礼、邓稼先、蒋南翔。这些人,是当时最优秀的读书人,也是当代所有读书人的的榜样,或许当时的他们和如今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先一步找到了真实。














找到真实,拥有信仰


看着影片,我不断审视自己,我问自己,你找到真实了吗?和大多数大学生一样,我一直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一生该如何度过,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寻找着自己的真实。


然而这一点也不奇怪,一直以来,我们这代人的前半生都活在别人的意愿里。父母说,你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将来才会过上好日子。老师说,你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才能有美好的明天。


确实,他们没有说错,但是当我们考上大学以后,很少有人再告诉我们要怎么做,当我们真正开始独自思考人生时,我们逐渐迷茫,我们少了对自己的真实。



似乎我们就是为了好日子,为了美好的明天才上大学的。有人批判现在的大学生是没有信仰的,我不好说别人有没有信仰,我大抵是没有信仰的。既没有报效祖国战死沙场的宏伟壮志,也没有信奉宗教忠于神佛的虔诚之心,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读大学好像就是为了以后富足的生活,满足自己对金钱的欲望。


爱因斯坦说,“人生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路。”这何尝不是一种人对自己真实寻求的启示。无论那个时代的人,都会用各自时代独有的时代语言和动作,去寻找自己正确的路,诠释自己的真实。



时代变了,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这一代读书人远离了战乱,轻易不会再有保家卫国的想法;远离了饥饿,很少人经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远离了恐慌,正在上课的我们不会准备随时“跑警报”。人们多了浮躁,追求的是有房有车的物质生活,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世俗”却没变,它存在于每个时代,如同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


沈光耀的母亲为了想让他享受人生的乐趣,不同意他弃笔从戎;李想为了支边,没有承认和王敏佳共同拓字的事实;张果果被秘书质疑,是一个故意提案错误,跳槽CELL公司的野心家。最终还是吴岭澜的那句“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探索,对自己的真实”给出了答案。



我们这一代可能注定无法像当时那一代,为中国,为世界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一样可以自信而笃定,一样能为祖国的发展尽微薄之力,一样能找到真实的自我。一件事坚持做的久了,就会变成信仰,只要坚持在自己的领域里砥砺前行,我们终究会找到自己的真实,也会拥有自己的信仰。




本文作者@七几尉


-往期文章-


🔗:她和C先生的故事。

🔗:起底邪教“全能神”:要信徒无私奉献,称交钱越多离神越近

🔗:“40分贝”新规折射不接地气的官僚作风依旧顽固




-End-


微博@西野_Northwest,转载请后台留言

投稿邮箱:cyao.chuenyiu@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