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 | “日本制造”为何跌下神坛(下):“盲目效忠”文化的桎梏

仙驴下凡 西北野战军 2018-12-06



日媒援引日本国土交通省消息,称马自达、铃木和雅马哈发动机3家日企深陷“造假门”。根据检测,三家公司均被发现在新车燃效等方面的测试中存在不当检查。


身陷囹圄的三家公司先后召开记者会,严正表态、抹泪道歉、鞠躬致谢成为万年不变的“脸谱表演”,引发了网络对“日本制造”到“日本假造”的讨论。


从高田汽车的“杀人气囊”,到神户制钢“亡国钢材”;从三井建筑的“楼脆脆”,到日产汽车的“油老虎”;从东丽轮胎的“灵魂漂移”到斯巴鲁的“顶锅实习生”,众多曾以“工匠精神”著称、凭“精工制造”闻名的日本企业接二连三倒下,昔日严谨、精确且一丝不苟的日本制造业,一夜之间沦为弄虚作假的代名词。



那么,“日本制造”为何会跌下神坛?在本系列的文章中,将对该问题进行较为深度的探讨。


中国古代的封建礼法制度中,“忠君”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核心要义。这种宗主国一以贯之的效忠思想也随着文化交流、政治渗透和使臣往来等方式逐渐传播至藩属国的日本,并演化成效忠天皇、效忠国家的大和民族价值观。


在狭小的岛国之上,资源有限、国土狭窄,幕府和大名的征战不断,唯有“抱团取暖”方为生存之道。这种忠于集体、团结一致的危机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日本的国民性。


明治维新后,西方近现代的企业制度在日本逐渐建立。在传统效忠文化的潜移默化之下,日企的员工也将勤勉、奉献和忠诚视为宝贵的企业文化,并在此影响之下将供职企业当作职业生涯的归宿,也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青春年华。


在日本人看来,超时工作是“负责”的表现,自愿加班是“勤奋”的象征,而带病上岗更是值得宣扬的“敬业”典范。正因如此,日企也不断宣传并强化这种任劳任怨、鞠躬尽瘁的精神,导致了“过劳死”、“职业伤害”、“无偿加班”在日企中成为常态。


与此同时,受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日本人大多讲求缄默、含蓄、安静、内向和以他人为中心,对“不麻烦他们”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执着。正是在这种“以和为贵”的文化氛围之下,日企中往往讲求一团和气,以至于员工不敢表达真实想法,而是以近乎顺从的姿态听凭摆布和安排,极少进行利益申诉。


也正因如此,这种“和文化”管理方式,也导致了不断的讨论和妥协,虽然看似达到了利益的平衡和谐,但实则波澜暗涌,过度强调“效忠”的公司文化默许欺瞒行为,孕育着极为深刻的危机。



在日本数一数二的“航空母舰”般的家族式大企业中,往往存在着交易不透明、财务不公开、运营内部化等痼疾,多围绕株式会社的社长而服务,制度改革脚步渐缓。


虽然安倍政府曾于2015年出台了新的企业治理规则,对披露、股东权利和独立董事作出了规定,但却收效甚微——抱残守缺的传统经营理念难以撼动,而企业的核心利益外人更是难以触及,故依然面领着尾大不掉、不思进取的困局。


可笑的是,越是家大业大的大企业,非但没有更加公开透明,而是更为封建专制,“捂盖子”的现象也更为严重。这是因为,在盛行“耻感文化”的日本,造假被曝光不仅意味着名誉扫地,更可能导致公司关门大吉。


为了避免丑闻曝光,日企将“忠诚度”凌驾于市场规则、治理纪律之上。入职伊始,员工便被教育与公司命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必须遵守规则,保有自律心和忠诚心。在这种高压环境之下,学会“打掩护”是日企员工的“必修课”,而“捂盖子”则是其想要在公司中安身立命的“生存技能”。


更荒谬的是,为了保住“日本制造”的名声,日本政府的官方机构也不惜帮忙隐瞒、篡改乃至销毁对涉事公司不利的证据,官商勾结成为常态。


2011年,享誉全球的精密光学仪器制造商、日本知名企业奥林巴斯因并购过程存在财务造假问题而被杂志《Facta》曝光,时任该公司CEO、英国人迈克尔·伍德福德(Michael Woodford)例行职责,就报道内容发起了内部询问,但却视为“告密者”,因此被该公司开除。



即使已为该公司服务超过30年,为奥林巴斯殚精竭虑的半辈子,但其仍然被称作“叛徒”,而且如“遗弃者”般在日本难以立足,只能铩羽而归重返伦敦。


在自传《一个告密者的自白》中,伍德福德直言不讳“我很明显地感觉到,(日本)80%或更多的高级商业领袖认为我背叛了自己的公司”。他未曾想到,日本的“不告密”文化竟如此根深蒂固,“效忠”和“报恩”的思想难以撼动,而且对“叛徒”是如此避之不及。


尽管事后奥林巴斯的财务弊案被证实确实存在,且由该公司董事长兼CEO的菊川刚一手操控,证据确凿,但多数的日本国民却不会因为伍德福德揭露丑闻的正义之举而报恩,反而将其视为“告密者”白眼相待,使之难有立锥之地。这种“泛化的仇恨”加上日企内部森严的等级排序,仍不忘在将伍德福德“扫地出门”之际刻意羞辱,更暴露出日企对“告密文化”的极端仇视。


奥林巴斯前总裁迈克尔·伍德福德


奥林巴斯面对丑闻败露的“过激反应”并非个案。但凡稍有历史和规模的日本企业都格外关注公司声誉(虽然造假本是有违声誉之事),“搞臭名声”是日企商战中的惯用做法,又是避之不及的经营雷区。


这种沿用了效忠领导思维甚至强调人身依附的管理哲学在日企中颇为流行,而将员工命运沉沦和企业兴衰强行捆绑的粗暴做法,也迫使员工为了保住饭碗,不得不欺上瞒下,刻意歪曲以讨好上司,隐瞒、篡改和遮掩之风盛行。


也许这种盲目效忠的文化的确“忠于”了公司想要延续“百年老店”的野心和愿景,“忠于”了日企株式会社社长的个人意志,但却唯独没有忠于消费者的信任和期许。



                      本文作者 @仙驴下凡




-往期文章-


🔗:观察 | “日本制造”为何跌下神坛(中):“工匠精神”的日渐衰微

🔗:一只爱音乐的喵

🔗:台海 | “薪情”不好:蔡英文被盛赞“250省长”



-End-



微博@西野_Northwest,转载请后台留言

投稿邮箱:cyao.chuenyiu@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