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的帝国盛世(一)——战国盛世

西野团队 西北野战军 2021-01-22


  历史上的一个战略举措的价值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人如何看待,历史很有趣,她就在那里,如何看待要结合历史和今天的眼光。亚历山大、成吉思汗、拿破仑、汉武帝、唐太宗的雄才大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过是“都付笑谈中”,但在政治家、军事家眼里,也许就是治国之道。

 


  盛世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历史存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世界范围内也出现过。中国历史上就是强国,我们经过了痛定思痛,现在朝向复兴的道路努力。此次打算做一个梳理性的粗浅表达。那么我们就从中国历史开始吧。而中国历史上富有争议的一个盛世是“战国盛世”。

 

  之前在抖音上面看到了一段视频,是这么说的:“天下的人只看到了这场战争,只看到了朕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是杀人如麻的暴君,对吗?不对!朕的战争只打了10年,而七国的战争打了200年!200年,没有一天停止,没有朕的天下一统哪儿来天下太平?!” 

 


  深有感触,如果对于大秦的讨论仅仅在于短短二世,略有局限,要看大秦,就要看之前的200多年,今天就简单回顾回顾这200多年。

 

一、战国盛世概述


(一)时间


  “战国盛世”从时间上说指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从东周开始至大秦统一天下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国家的战国时期。


(二)地域


  而从地域角度来看,战国七雄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南北的广大地区。



(三)阶段


  从发展阶段来看,战国基本上经历了3个重要时期,每个重要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341年,主要是魏国为首的三晋称霸中原以及魏齐争霸时期。第一阶段是三晋联合,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征伐,称霸中原。第二阶段,魏齐争霸,逐鹿中原,先后经历过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魏国霸权衰落,形成了七雄并立的战略格局。



  中期,从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84年,是列国纵横战争时期。第一阶段是诸侯称王,合纵连横,齐秦兵力,以齐楚为东方,以秦、魏、韩为西方的两大集团形成战略均势。第二阶段,先是秦国、楚国截成形式上的联盟,而齐与韩国、魏国联合,开始了灭宋为目的的攻秦楚,后来齐灭宋又使得各国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齐成为众矢之的,被五国联合进攻,齐国一蹶不振。



  后期,公元前283年至公元前221年,主要是秦国统一战争,第一阶段,秦国远交近攻,长平之战,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大幕。第二阶段,秦国各个击破,统一六国。


二、战国到底算不算盛世?


  很多人都会纠结于战国是否属于盛世,毕竟这是200年的战争史,打打杀杀200年。但我们认为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一)首先,盛世的标准不是绝对的


  不可否认,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社会久安、国力强大、文化昌盛是衡量盛世的重要标准。但,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盛世并非六大要素齐全,比如开疆拓土和实现统一几乎是所有盛世具备的,然而,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盛世是在大一统之前就出现的。因此,盛世的标准不绝对,是动态的,是一个整体趋势。



(二)其次,七雄本身是一个整体

    

  战国七雄在激烈竞争中,努力发展自己,各有发明创造,各自的进步在整体上实现了中国整体的进步与发展。虽然是分裂状态,但每个分裂的部分都在积极努力发展,只不过大秦最后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三)战国阶段存在一个形式上的天子——周天子


  形式上的天子并不是真正手握重权的实际统治者,在这个阶段中,各个诸侯玩儿的风生水起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战国社会在各个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和发展,不可否认这是盛况空前、更古所未有的200年大发展。



  综上,我们有理由把战国200年的“战争杀伐征讨”称之为盛世。


三、战国盛世有什么特点?


(一)变法、即改革,是战国最大的特点


  商鞅曾说:“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这一观点几乎成为了七雄共识,因此,诸侯国纷纷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大力推行“变法”,这是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技领域在内的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有魏国李俚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齐国邹忌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秦国商鞅变法。时间有早晚、规模有大小、程度有深浅,但都表明:“改革越早,越早富强;改革越彻底,国力越强盛”。其中呈现出6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第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农业飞跃发展,铁质农具大规模使用,水利工程大量兴建,土地改良成效显著,农业科技取得重大成就,土地制度得到了根本改革,农政管理得到有效实施,农林牧副渔并举。商品经济快速发展,铁制工具制造业崛起,手工业部门成就显著,商品生产突飞猛进,商人阶层空前活跃,工商城市相继兴起,金属货币广泛流通,借贷日益盛行。仅以交通为例,战国交通四通八达,形成了一个广泛交通网,各国各地区商人们的往来络绎不绝,不仅是经济发展和文化融合,更是实现经济文化全国统一的基础和必备条件。

第二、封建专制统治基本确立    

  变法虽然收效不一,但实质基本类似,即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清除了世袭贵族政治制度。表现为选贤任能、奖励军功,这两个制度直接把世卿世禄干趴,俸禄制取代了封邑制,中央集权官僚取代了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第三、世俗政治占据国家政治生活决定性地位    

  随着社会发展,对于“鬼神”“天命”有了新的认识,大多数人,或多或少或者彻底和迷信拉开了距离,千万不要小看这个,拉开了距离,决定了中国人相信自己,相信现世。宗教人员成为了国家典礼的司仪,有的更仅仅是摆设而已,这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进步。


舌战群儒


第四、学术文化空前繁荣

  人才争夺在战国阶段是一个普遍现象,诸侯国为了适应兼并争雄的形势,纷纷招揽人才,进一步扩大了“士”的阶层,其地位进一步提升。他们在政治上不是“一朝委质,终身为臣”,经济上也不是依靠奴隶主的贵族恩典和施舍度日。他们拥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昌盛景象。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兵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阴阳家是突出代表。自然科学领域中,天文学、数学、医学、地理学、物理学等得到了大大发展。文学艺术领域,散文、辞赋、寓言、音乐、舞蹈、绘画等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在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空前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思想论战。在变法过程中,大秦的商鞅变法和赵国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论战实质是“创新”和“继承”,赵武灵王驳斥“继承”派的基本观点是:“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令制度,各顺其宜;衣服器械,以便其用”。


变法告示


第五、人口大增    

  七雄人口总数约为3000多万,是西周数倍。依照当时历史条件而言,人口大增是社会经济繁荣、富国强兵最根本的基础。随着人口激增,军队数量增大,所以战争规模空前。


秦国统一全国前期


第六、人才辈出    

  富国强兵,必须依靠一大批通晓政治、经济、军事的优秀人才,秦孝公重用商鞅,先后进行两次重大政治改革,从而使“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变法的彻底性,使变法深入,长久不衰,这是大秦统一六国的精神和物质基础。



(二)空前的战争是战国时期最基本社会形态


  战国七雄在发展生产、增加人口、增强实力、实行变法的同时不断进行战争,其中有四大特点。


第一、军事系统是国家政权的独立部分。

  七雄不断扩军备战,军事在国家地位突出。从步兵、骑兵发展为步兵、骑兵、车兵、水兵等多兵种混合参战,作战方式多样化,战略战术层出不穷,指挥复杂多样。战争成为了一项专门的技能。总之,国家要实现富国强兵,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军事领导指挥系统和一大批优秀军事指挥人才,军事系统和国家行政系统分离成为了必然。



第二、建立了职业化常备军。

  西周国家常备军是驻扎都城的王室军队,战争要依靠临时拼凑的军队。战国阶段,七雄常备军是常态,有的一国军队达到数十万之多。诸侯更重视对常备军的专业化训练,且不断提高待遇。其中有许多经过数年专业化训练的职业军人成为了军队的精英,他们不需要参加劳动,专食俸禄。战时出征,平时钻研兵法、演练阵法,和国家形成了“平时国家养军队,战时军队保国家”的契约机制。所以军队素质比较高,且出现了著名的军事家和将军,他们大多出身于武士阶层,如吴起、孙武、孙膑、乐毅、白起、李牧、廉颇、王翦等。



第三、铁制兵器大量使用。

  战国时期,冶铁炉的改进,低温固定体冶金技术迅速被高温液体冶金技术代替,中国冶铁业短时间内走在了世界前列。这是划时代的技术革命,不仅让兵器产量激增,使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并广泛应用于战争。战争作为技术的催动力,兵器出现了大发展,品种繁多,质量精湛。直到大宋阶段出现了火器,中国铁质兵器都没有超过这个历史阶段。当时秦国、楚国、韩国、中山国等铁制兵器十分锋利,达到了“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在战争中产生了巨大作用。



第四、军事筑垒成为战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国阶段的战争,主要是攻城略地,攻城和守城往往持续几个月乃至于几年。城市防御体系和军事据点的建设出现是前人所没有的。

    

  综合,上述四个战争变革不仅是战争实践的产物,也为战争实践提供了组织、力量、物质和战法的保障。



(三)首次出现了战略的概念和运用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和秦国统一战争都展现了战略举措得失的巨大作用。


第一、魏国作为首先称霸的国家,其中战略有值得研究之处。

  虽然是首先称霸,但是因为战略失误,所以昙花一现。他的战略失误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在三晋关系上两个拳头打人。本来应当是相互利用、相互借势的关系,虽然不可靠,但可用。在三晋分裂的情况下,魏国应当采取拉一个、打一个的战略,但是两个拳头打人令赵国、韩国结盟一致进攻魏国。其次,在七雄争霸中四面出击。从军事上看,从地域上看,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如果想确立霸权,必须要有一个战略重点才能够逐步摆脱不利处境,然而,从魏文侯开始,四处攻伐,多方面的胜利就是多方面的失败,表现为兵力分散,消耗国力,四面树敌。攻赵不对、攻韩失策、而进攻中山国更是错上加错,虽然借道赵国劳师远征,胜利了,然而鞭长莫及,不能够实现控制,被赵国渔利。最后,战略实践中总是为他人作嫁。魏国首先改革,但齐国、秦国紧随其后,魏国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后期处处被动挨打。由于战略的失误,魏国成为七雄中的先兴后衰的典型。



第二、赵国崛起是战国的一件大事。

  赵国本身是三晋中一个相对弱的国家,但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至战国后期,赵国成为了七雄中唯一可以抗衡秦国的强国。主要原因是赵武灵王的战略措施。首先,战略方向避实就虚,赵国当时不具备逐鹿中原的能力,但北方中山国和胡地,地广人稀,战略价值一般,却易于攻取,如果大量占据,可以对中原形成包围态势。所以赵国主攻北方,开疆拓土,积蓄力量,也消灭了中山国这个心腹大患。其次,军事改革以“引进”为主,战国七雄都在改革,但“以敌为师”不多,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在“唯中原文化独尊”的历史大背景下能够学习胡人服饰和军事技术,这种“照搬”十分难得。



四、大秦一统对今天有无启示?


  然而,最值得称道和学习的是大秦,大秦一统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逐步蚕食、第二阶段“鲸吞六国”,以强大政治外交攻势拆散六国联盟,配合神一般的用兵,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一统天下。


(一)持续变法、持续创业


  七雄都变法,唯独大秦保持变法和创业的连续性。自古用一人才不难,难的是多用人才,更难的是代代用人才。秦国自秦孝公开始,把变法持续了下去,更把“招贤纳士”作为了基本国策。


秦昭王五跪得范睢


  秦孝公重用商鞅,积极变法,国富民强,伐楚攻魏,拓土千里;


  秦惠王重用张仪,实行“连横”战略,破坏“合纵”抗秦战线,迫使他们割地奉秦。


  秦昭王重用范雎,实行“远交近攻”战略,逐步蚕食东方六国。



  到秦王嬴政继位时,面对贵族对士族的诋毁,建议逐客,在认真阅读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后,冷静分析,果断采纳李斯的建议,坚持招贤纳士、改革图强、继续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终于实现了“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统一大业。


(二)军事占领、政治巩固


  从实践来看,军事占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长期控制。如果没有长期控制,就是“今日得之,明日复之”。比如,齐宣王五十天攻占燕国全境,但烧杀抢掠,激起了燕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和仇恨,不多时齐国就被赶出燕境。同样,燕国占领齐国70城后,燕君暴行一样引发了齐国民众的强烈反抗。



  秦国不然,秦国不但善于攻城略地,更善于建立郡县、推行秦法,强本弱末、抵制豪强、奖励耕战、发展生产,这是符合民众安居乐业所需要的,所以土地得到了巩固,蚕食最后发展为鲸吞。


(三)断脊破盟、各个击破

    

  秦昭王时,范雎明确提出“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中国是指韩、魏国),秦国以韩魏为目标,不断攻伐。而后,断六国合纵之脊,楚国不能北上,燕国不能南下。又开始离间楚国、齐国两国关系,最后长平之战摧毁赵国。而后六国再联合已无法对抗强秦了,秦灭六国如同拾芥。公元前231年灭韩、公元前228年灭赵、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3年灭楚,公元前222年灭燕、公元前221年灭齐,一气呵成、秦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四)威逼利诱、两手运用


  七雄纷争,各有利害,利害就是合纵连横的基础和条件。秦国深刻认识这一点,利用威逼利诱分化敌人、争取同盟。


  利诱,利用楚怀王贪利无知,让齐国楚国断交,和秦国结盟。孤立楚国后灭之。合纵攻齐时,利用齐“南割楚之淮北,西逼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所造成的诸侯恐惧齐国的态势,诱使各国以伐齐免祸。


  威逼,秦连横以斗诸侯时,张仪说楚事秦,则明确告诉楚国,对于秦国的要求,听则可获一时之安,不听则立见败军破国之祸!

 


  综上,大秦仅用十多年横扫六合,实现海内统一,结束了五百余年的诸侯分裂。当我们在想秦国为何二世而亡的时候,更需要思考的是秦国统一之前的200年都在做什么。



本文作者@羽龙禁


-  往期文章 -


🔗:看韩国工业发展,解释中国改革开放后『技术降级』

🔗:历史 |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

🔗:一名教师眼中的快乐教育


-End-

微博@西野_Northwest,转载请后台留言

投稿邮箱:Northwest_Corp@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