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必给“考研热”扣上“逃避”的帽子?

西野团队 西北野战军 2021-01-22


东风吹,战鼓擂,考研大军谁怕谁!



这两天,《中国青年报》的一则“你考研了吗?你考研的目标是什么?”的在线投票,让“考研热”再度登上了微博热搜榜,并催生了“逃避式考研”这个热词。考取研究生,到更高等学府里进行学业深造,圆莘莘学子的“名校梦”,正成为越来越多毕业生不约而同的选择。



正因如此,考研大军可谓势如破竹,年年高攀——2019年大学在校毕业生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290万,创历史新高。这个数据和2020年的预估数据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预测结果,按照近年来风头正盛的研究生增长趋势,2020年的考研人数将轻松突破300万的大关,甚至可能达到320万人的恐怖数字,可谓“史上最难考研年”。


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对于全国不过千万上下的高考人数而言,大约每3个高校毕业生就有1个选择继续求学,攻读研究生学位,足见竞争激烈。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收到梦想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也有超过220万的考研人将和幸运女神失之交臂,痛失求学的机会。



“考研热”的背后也引发了社会的担忧和批判,其中质疑声浪最大的则是全国是否需要这么多的研究型人才。众所周知,研究生的目的即在于进行科学研究,但近日屡屡被曝光的上海交大女博士钱璐璐、复旦女博士李敏的学术不端行为也让学术诚信亮起了红灯。大众不禁反问:到底青年学子们考研的目的为何?到底是真的对学术有着一腔热情?还是仅仅为了更好的工作和生活铺路?甚至是否只是为了逃避就业?

 

说句实话,“逃避论”从前两年的默默调侃,到这两年的甚嚣尘上,既有可能是媒体刻意渲染的结果,也可能是成功“上岸”者冷静反思得出的结论。无论如何,“逃避沦”预设了一个价值立场——正是因为毕业生拒绝工作,不愿走出舒适区,依然想留在象牙塔,所以才希望通过考研躲过社会的大风大浪,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



事实真是如此吗?难道一句漫不经心的“逃避”就能抹杀考研学子挑灯夜战的勤勉刻苦?难道轻描淡写的一句“逃避”就要把考研人数载的热血和希冀都彻底击破?难道无关痛痒的一句“逃避”就可以把考研人求学深造的学术理想否定地一文不值?这显然有失公允!

 

有时候,考研并不是别人口中面对社会压力的“落荒而逃”,而可能是面对社会需求的“迎难而上”。众所周知,在现如今的知识社会,学历不仅是一块敲门砖,而且也是未来职业晋升的必要垫脚石。在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城市,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将招聘门槛设置为“硕士学历以上(含硕士学历)”,这迫使大量应届毕业生不得不继续升学,而考研也成为必由之路。与此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希望借助考研改变学校的背景出身,希望到更高等的学府接受更加系统、全面的学术训练,聆听大师大家对学术问题的独到观点,亦或是希望重温青春热血的校园生活,选择考研进行圆梦又何错之有?



诚然,有时候考研或许是一种“权宜之计”,是面对生活重压的一种策略性逃避方案,但也不能否认考研的意义和价值。毕竟,谁的青春不迷茫?与其在迷茫混乱中步入社会、踏入职场,倒不如利用备战考研的坚韧时光和读研的两年光景,在自我提高中实现自我沉淀,在自我积累中完成自我选择,这何尝不是一种“厚积薄发”呢?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怕什么学海无涯,迈一步有迈一步的快乐;



考研er,纵千万人,吾往矣!



本文作者@滚滚大锅

- 往期文章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海军

🔗:一位沉默的香港人的自白

🔗:果然!“白头盔”在香港出现了


-End-

微博@西野_Northwest,转载请后台留言

投稿邮箱:Northwest_Corp@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