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个牺牲的“战士”只有3岁,半个肺要上高原…只因为主席点将进藏!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瞭望智库 Author 库叔说


据《解放军报》报道,“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所在的团,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对峙时干部站前头、战士站后头,

吃饭时战士不打满、干部不端碗,

野营时战士睡里头、干部睡风口。


其实,解放军的这个好传统历史悠久。说到干部的身先士卒,早在1950年进军西藏时,就抓铁留痕,树立了榜样。


那时,有军长背着3岁的女儿誓师进藏,有被国民党折磨得只剩下半个肺的部长要进藏,有遭遇三次断粮的战士们坚持行军进藏,也有千千万万个年轻人把青春献给了壮丽的西藏解放事业。

 

1

突生变故




1949年年底,第二野战军胜利结束成都战役,国民党军在大陆的最后一个战略集团被歼灭。二野第5兵团18军在战役结束后,奉命进驻川南。


在第5兵团里,数18军的驻防地环境最好。毕竟,自中原一路南下,18军艰苦转战,奔波了数千里,现在该打的仗都打完了,能在富庶的川南落脚,人人都庆幸好运气。


与其他新解放区一样,18军开始参与地方政权建设,军里干部兼任地方职务或转入地方工作的任命也下来了:军长张国华兼川南行署专员,政委谭冠三兼自贡市委书记,多位团职干部担任县委书记和县长。


一切都表明,18军的征战任务已经结束了。


符合结婚标准的干部有了盼头,当时的规定是“258团”,即25岁以上、8年军龄、团职干部,很多人早达标了,只是战争时期有资格没条件。基层的战士们,有的看到川南确实是好地方,决定扎根这里;有的家里分了地,盼着复员回乡好好过日子。


全军都沉浸在迎接和平生活的巨大喜悦里,准备到川南过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


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苏、安徽、四川没有单独设省,在四川,成立了川南、川北、川东、川西四个省级行署,直接隶属于西南军政委员会,四行署合并为四川省是1953年以后的事了。行署专员相当于省级行政一把手,军长张国华要当省长了。


但是,张省长一天也没到任。


在向泸州开进的半路,18军突然接到命令:停止前进,返回乐山待命。张国华和谭冠三则赶赴重庆,面见刘邓首长接受新的任务。

 

前排左侧为张国华,右侧为谭冠三。

 

忽然中途撤回,战士们议论纷纷,川南不去了?难道还有仗要打?


有人跑去研究了1950年新华社的元旦社论,上面写着,人民解放军在新的一年,首要任务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


大家开始分析,解放台湾和海南岛有三野和四野,用不着在大西南腹地的二野,难道是解放西藏?二野那么多部队,怎么偏偏轮到18军?再说,靠近西藏的西康省,已有18兵团的62军进驻,有必要让18军隔山打牛吗?


越想心里越不踏实,有人就去问师长吴忠,吴忠也是一头雾水,只说等军长、政委回来就见分晓,都别瞎猜了。


战士们眼望青山绿水的秀美川南,忐忑不安。

 

2

告别川南




军长和政委回来了,18军进藏。


这一下炸开了锅,找各种理由要求留下的人不在少数,泡病号的挤满了野战医院。


某团级干部正准备提职,一听进藏马上装病,政委谭冠三怒不可遏:就是绑,也要把他绑到拉萨去。有部队出现了逃兵,有的班跑的只剩班长一人。


18军南下时补入了大量解放的国民党士兵,这次逃跑的大多是解放兵,从这里也能看出国共两军的区别。不过,情况转变得太快,我们解放军的老兵都有很大情绪,更何况没有经过充分整训的国民党士兵。


160团的团长,在进军到江西时,以为到站了,对手下战士们说,咱们马上要胜利了,你们可以考虑安家的问题啦。没多久就去了湖南,他又说,这里是鱼米之乡,该找对象的趁早啊。接着又进了贵州,他说,你们别看贵州现在穷,矿产可是多,在这儿安个家,以后日子好得很。等到进了川南,他拍着胸脯保证,这次再不会走啦,如果再走,你们指着鼻子骂我。没想到进藏的消息紧接着来了,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大骂:老子不做动员,谁能做谁做去。


刘邓为什么要点18军进藏?


其实,刘邓原本考虑让战斗力更强的10军进藏,但军长杜义德身体不好,只能作罢。而已经进驻康区的18兵团62军,不久前才转隶二野,所以不在考虑之列。


再看18军,作风好,有独立开辟新区的经历,在随营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干部多,人才也多。如后来1962年对印反击战,首战克节朗河谷打主攻的155团,在老区就是“群众工作模范团”。


而张国华和谭冠三,在红军时期都是政工干部出身,把握政策的能力很强。当时刘邓只点将不点兵,二野的步兵师让张、谭随便挑,二人还是决定率18军进藏,老部队带着顺手。


跟上甘岭战役之于15军一样,进军西藏也让18军享誉全军。就这样,18军挥手告别川南。

 

3

奉献青春




领受进藏任务后,18军的第一件事,就是紧急召回已转入地方的干部。不管干部思想通不通,先回部队报到再说。


军保卫部部长张向明,正在自贡市公安局局长任上干得风生水起,地方不放人,马上就接到了谭冠三直接发给本人的电报,只有几个字:迅速归队,否则后果自负。张向明后来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在西藏一直干到离休。


18军的状态,毛泽东都知道了,主席的话言简意赅:“进藏对个人一点好处没有,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事业好处很多,是党员就要举手。”

 

1951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藏部队在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拉萨胜利会师大会,18军军长张国华在大会上讲话(资料照片)。图|新华社

 

张国华和谭冠三非常清楚,这种时刻,在全军面前,两人必须走在最前头。


乐山誓师大会,张国华背着三岁的幼女登台了。孩子是张国华的长女,出生时正遇到国民党军袭击,张国华的爱人樊近真让警卫员先跑,自己藏进民居。警卫员并没有走远,准备一旦情况紧急,就暴露自己把敌人引开,所幸最后未被敌人发现。孩子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出生,取名难难。


军长要背女出征,还不懂事的小难难在台上模仿着大人向台下敬礼,感动了全场将士。


不幸的是,部队出发后,难难被肺炎夺去了生命,被18军视为进军西藏牺牲的第一名战士。


政委谭冠三则说:“这次出征,如果我为国捐躯了,请同志们一定把我埋在西藏。”


谭冠三当时已经47岁,年纪最大,军龄最长。


刚进藏时,作为大军区政委的谭冠三,领头一筐一筐往地里背粪,搬空了拉萨一座堆了数百年的粪山,有了现在的布达拉宫广场。


1959年平叛前夕,他的吉普车曾被叛军拦住,叛军见到是他,大吃一惊,警卫员跳下车用枪推开了叛匪,司机没熄火,没等警卫员坐稳,就加油冲了过去,反应过来的叛匪在后面开枪追射,极其危险,谭冠三躲过一劫。


拉萨叛乱发生时,军长张国华在内地治病,在没有得到中央命令的情况下,谭冠三以一人负责的勇气,果断发起反击,部署得当,指挥得法,迅速平息了叛乱。三年后,他又与张国华共同指挥了对印自卫反击战。


1985年谭老将军去世,家人遵照他生前的遗愿,把遗体送上高原,埋在了拉萨八一农场。进藏后勤跟不上,不种粮就要饿死,这个农场是他带着战士们一锹一镐开出来的。


军政一把手的以身作则,对迅速完成进藏动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经过逐级打通思想,进藏光荣、退缩可耻的风气树立起来了,弯子虽大,转过来也很快,毕竟部队的底子好。


更有主动要求去吃苦的人。


西南军区作战处长李觉,主动要求进藏,调任18军第二参谋长,他后来成为核武器研究院首任院长,是给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插雷管的人。


军宣传部长乐于泓已在南京任职,接到归队命令后检查身体,医生的结论是不能进藏,因为他在国民党监狱中受尽折磨,只剩下半个肺,但他一再要求进藏,最后还是随队出发了。乐于泓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和印方打交道时,是不可缺少的人才,后任西藏工委宣传部部长。


夏川部长本来是17军的,在兵团部碰上张国华,张国华说我准备去西藏,环境很艰苦,你去不去?夏川说那就去呗,一句话就跟着进了藏。


当时主动要求参军进藏的,还有大量青年,包括后来的上千名进藏女兵。18军把老弱筛选下去,又从二野其他部队补充了数千名精壮战士,本来怨声载道的18军,齐装满员。


这些年轻人满怀理想和激情,把青春献给壮丽的西藏解放事业。

 

4

艰苦行军




近2000公里的艰苦进军,就这样开始了。

 

进藏路线示意图

 

自雅安向西,海拔越来越高,二郎山、雀儿山座座雪山冰峰,金沙江、怒江条条险川激流,远比想象中难以逾越。比高原反应更苦的,是忍着高原反应修路,比体力透支更难忍受的,是频繁断粮。


18军进藏有三次大断粮,一在甘孜,二在昌都,三在拉萨。


“不能忘呀不能忘,甘孜一月永远记心上”。这是一首军歌,叫《甘孜一月永难忘》,词作者——52师师长吴忠。


1950年5月在甘孜的大断粮,这位曾在章缝集血战国民党军整11师、后来指挥对越自卫还击战南集团、1955年授衔时最年轻的开国少将,手下的兵被饿惨了。


【注:章缝集又名张凤集,位于山东省巨野以南。】


进入西康高原时,每人要背20天的口粮,平均负重近40公斤,走到甘孜就断了粮,刚开始,各连打鱼、抓地老鼠充饥,但喇嘛说这些都是神,不能打,战士们只好挖野菜充饥。

 

甘孜机场的女兵在建窑洞。

 

吃不饱还要修甘孜机场,铁打的军队也熬不住了。一天,几个营长一起来到吴忠面前,礼都不敬了,往地下一坐一言不发。正要吃饭的吴忠心里明白,笑着招呼大家,抽烟自己拿,没吃的一起吃,没人搭腔。


饭端上来了,有人偷偷瞥了一眼,互相嘀咕几句,一下全站起来了:师长,你也吃这个?原来吴忠和天宝(藏族老红军,当时是全国政协委员)的午饭,就是一缸野菜,一缸凉水,外加一点少得可怜的青稞粒。


吴忠说:第一,上级正在派飞机空投,中央都急了,咱们必须坚持。第二,你们的心不垮,战士就垮不了,谁把自己的营带垮了,我找谁算账。


一顿午饭,把下级的牢骚都憋回去了。吴忠集合部队,命令把各排的锦旗都挂出来,抬手一指:这些都是你们打出来的功劳,是你们的光荣,从大别山,渡江,一直到南下,没有人不革命,难道走到甘孜,就不准备革命了?


还有个连长,气冲冲来见参谋长李觉,说再没粮吃,我要带我的兵去打游击。李觉看着连长饿变形了的脸,一阵心酸,但依旧要大声呵斥:好啊,大不了我不修路了,先带部队去剿你这个匪,保护藏族群众的财产安全。连长只得悻悻而去。


因高原地形复杂,气候恶劣,而且无导航条件,C-46运输机飞行员屡屡强闯强气流区,都没能空投成功。只要是晴天,官兵都眼巴巴地向天上望。直到6月份,才终于投下了第一批救命粮。

 

空军飞机飞临甘孜。

 

接下来,部队继续向西推进,昌都战役胜利后,因为缺粮,在当地只留了3000兵力,其余部队全部撤回后方休整。


结果一入冬,昌都还是断了粮,战士把枪背带都煮着吃了。军首长接到告急电,问这个部队你们还要不要,如果不要了,我就带他们上山。这次发电报要打游击的,竟然是师长吴忠。对下爱兵,对上该吵就吵,也是将军本色。


时任连指导员的张广礼回忆,当时一到开饭点,他就召集开支委会,所谓的开支委会,就是先让战士吃,剩下多少,支委们就吃多少,就这样苦熬粮荒。


在18军挨饿的同时,远在数千里之外的阿里,从新疆进藏的2军先遣连也断粮了。


八个月大雪封山,先遣连全靠打猎充饥,病饿交加之下,近半数官兵倒在了藏北高原上。先遣连有四支压箱底的宝贝,是1949年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时,主席送给王震的四支盘尼西林,王震全给了先遣连。


总指挥李狄三生命垂危之际,连队干部坚持要给他用一支,李狄三不同意,坚持要留给别的重病号。不得已之下,连队开支委会表决,想以组织的名义让李狄三用药,李狄三凄然笑道:“我要上路了,别再让我背个违反组织决定的错误走,拜托你们了”,李狄三最终没能活下来。


此次中印冲突中为救战友牺牲的王焯冉烈士,就是英雄先遣连的兵。

 

5

雪域丰碑!




进军西藏,是有史以来内地军队第一次大规模急进高原并长期驻防,进藏官兵经历了两次思想大转弯,第一次是由“我不进藏”到“我要进藏”;第二次是从预定的“轮流驻守”到事实上的“扎根高原”。

 

2007年9月30日,国庆节前夕,布达拉宫前的广场上摆放着“祖国万岁”巨型花坛。图|新华社

 

进藏初期,由于时间紧迫,对进藏路线没有条件做细致的实地调查,只知道西藏非常艰苦,主席曾指示,进藏部队“三年一换”。但是,部队只进到西康,就饱尝了行军和后勤保障的极度艰难之苦,这时他们才认识到,在康藏高原上,部队大出大进是不现实的。


为了接触西藏社会和藏民群众,打开局面,基层连队普遍开始学习藏语,仅这一个必须要过的语言关,就不可能频繁轮换进藏部队。


军领导理解主席爱护将士的苦心,但面对这样的客观情况,他们认为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全力完成进藏驻藏任务,把这份苦,全担下来。


到达拉萨后,经过统一思想,全军干部主动上书,联名致电军委,要求扎根高原、长期建藏!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无愧雪域丰碑这四个字。


好传统在发扬光大,是军队之幸,国家之幸。


萧华的《长征组歌》唱道“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句话的顺序不能颠倒,前者是因,后者是果,颠倒过来,那就仅仅是一句口号。


困难面前,战场之上,正如张国华司令员所说:只要干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没有带不好的兵。


有这样的带兵人立于风口,战士就会紧紧相随,士气如虹。18军如此,进藏先遣连如此,加勒万的英雄们,仍然如此。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本文为瞭望智库与王正兴合作文章,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他的公众号名为“这才是战争”,微信ID:xiaoxiongchumo123,欢迎关注。)



本文来源@瞭望智库


-往期文章-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白眼狼”是如何学会打仗的


今日最佳丨欢迎来到,菠萝的世界


一个挂靠野鸡大学的“智库”报告,却被CNN当成确凿证据!


-End-

微博@-西北野战军-,转载请后台留言
投稿邮箱:Northwest_Corp@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