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俞振飞先生《南方小生琐忆》影星李丽华之父李桂芳

俞振飞 京剧三鼎甲 2022-05-01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e03457oo6fc
李桂芳张文艳《凤仪亭》唱片


【联弹西皮流水】

那一日在府下叮咛言讲

我的父夸将军是仪表堂堂

唤奴到华堂中把酒敬上

两下里对就了好鸾鸳鸯

见温侯容貌人非夸奖

奴情愿将终身就托付萧郎

心腹的言语来奉上

休得要琵琶别弹就抱他厢

貂蝉休得言来讲 一女焉有二夫郎

温侯说话不思想 貂蝉女有言听端详

你在那虎牢关前提兵将 董太师冒言到府堂

他将奴哄骗相府往 你父就该问端详

焉能够将亲生送入罗网

全不怕落骂名遗丑外扬

我的父见太师两下对讲

他言说来迎亲理所应当

因此上我爹爹不解其详

他那里花言巧语 鼓乐喧天就送至华堂

谁知太师起不良 吕布闻言怒满胸膛

恨老贼气得我擦拳磨掌 我定要免声张

又待何妨全不念父子情

惭愧脸上提画戟 切莫要怒冲天堂

劝小姐暂忍下有言难讲

大丈夫生天地要刚强

这也是奴命薄泪流脸上

(仅供参考)



俞振飞


1920年,我来上海豫丰纱厂工作之后,就开始到各个剧场看京戏,当时,第一个留给我深刻印象的小生演员,是李佳芳,那时候,他是老天蟾舞台的主要小生(后来又到共舞台)我特别喜欢看他演的《玉堂春》和在《宝蟾送酒》,看过很多次。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年初冬一个晚上,他演双出正是这两个戏,前面傍筱翠花演《醉酒》,大轴傍尚小云演《会审》,我看得非常高兴,,在南方舞台上演王金龙的,没有比李桂芳演得再好的了,他的身段、动作、表情,皆有独到之处 。


例如,王金龙接过苏三的状纸,让她“将状纸情由一一诉来”,苏三念完“大人容禀”场面起【大锣导板头】,这时,李桂芳有一组“看状”的身段;他双手拿起状纸,身向左侧,左手向上,右手向下,将状纸直展在自己的面前,这几个动作,每一下都扣在【大锣导板头】的节奏里,待胡琴【西皮导板】引奏到高音i的延长音时,他又正好配合着作了一个从上向下看的头部动作,这一系列程式化的身段,处处都富于造型美,最后那拿着状纸的亮相,颇有雕塑感。又如,当“蓝袍”刘秉义追问“院中苟且之事”苏三唱“是那王”最后唱出“王公子”三字,没有把王金龙的名字说出来,使一阵紧张的“八府巡按”精神上得到了一些缓解,可是,王金龙此时心情却更为复杂,似乎不知当如何是好。


李桂芳这里的一组身段更是精彩得很:他先是与“蓝袍”、“红袍”各碰了一个眼光,脸上相当尴尬,正在情急无奈,忽然看到案桌上的那张状纸,于是马上放下扇子,拿起状纸,把身体侧向左边,后脑对着观众席,左腿搭在右腿上面,头晃一晃,脚颤一颤,最绝妙的,就是这一晃、一颤,把人物当时特殊的情状,真是做了妙到颠毫的入微刻划。


我演的《会审》基本上是照程继先老师亲授的路子,但李桂芳老先生这两组看状的身段,程老师是没有的,我觉得太好了,就把它学了过来,直到今天,我还保持着这种演法,这后一组动作是很难做的,我体会,一是要气质对头,二是要分寸适度,李桂芳好就好在这两点。假如摇头晃脑,一味夸张,也会惹人讨厌。我是在反复观摩中学到这组动作的,以后我自己演几乎每次都能得到满堂彩声,我有些学生专门向我学这些身段,还问我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其实,这都是李桂芳先生的创造!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j0345wvvpwn
李丽华电影《雪里红》片段


《宝蟾送酒》中的薛蝌,李桂芳也演得非常出色,我们小生行当里,象薛蝌这类穿软褶子的角色,是最难演的,穿上软褶子,若能有飘逸潇洒的神采,相当不容易,京剧界一些小生楞头楞脑的,一穿软褶子就没办法了。而李桂芳,一出场就和别人不―样,很儒雅,让人感到不象一般京剧前员,倒象位优秀的昆曲演员,《宝蟾送酒》这出戏是欧阳予倩创编的,情节、人物都很简单,说的是薛蟠之妻夏金桂看上了小叔子薛蝌,叫丫环宝蟾以送酒为名去穿针引线,但薛蝌不为所动,宝蟾只得将酒菜原样端回。


二十年代初叶,这出戏在南方舞台上很流行,不仅欧阳先生和南派的小杨月楼、绿牡丹(黄玉麟)等各位都常演,北方来沪的,几位著名花旦有荀慧生(白牡丹)、筱翠花、芙蓉草、朱琴心也都常常贴演,李桂芳和荀、筱二位合演得特别多,据荀先生说,他演这出戏就是李桂芳拿来剧本向他推荐的,李桂芳将这个拘谨、文静的书生,刻划得细腻、生动,他的表演不瘟不火,正可谓恰到好处。那一身书呆子气,使观众感到很有情趣。


李桂芳的戏路很宽,他的小生戏风格属于京朝派,只是由于常在南方,有些地方受到些南派影响,我多次看过他演的头、二本《虹霓关》,打把子时脚底下很干净,看得出武功基础是很扎实的,过去我存有一张他和尚小云先生合摄的头本《虹霓关》对脸的照片,他的王伯党,身段、神情都好,都是京朝派规格,只是脚上穿花靴子,是南派作风,他的《吕布与貂蝉》也同样有水平,我还看过他演《鸿鸾禧》中的穷生莫稽,表情十分丰富,他和荀慧生先生合作时间很长,这出戏(带“捧打”)合演得很多,还有《花田错》、《得意缘》、《穆柯寨》、《马上缘》等,他们也经常合演。


另有一次看《七擒孟获》,我发现花脸魏延非常好,天蟾舞台的戏我看得很多,对那些演员都挺熟悉,可这位好花脸就看不出是谁来,等找了戏单一看,我真奇怪,这竟是李桂芳!一打听,我才知道,他非但精通小生,对于老生,红生也很精通,甚至演花脸也很像样,是位一专多能的全才演员。


据说他的关公戏一举一动都学老三麻子王鸿寿,学得特别精到;脸谱,是学王鸿寿用朱砂揉脸,用墨笔加七点黑痣;出场,是学王鸿寿把青龙偃月刀藏在铠甲底,这是按《演义》的说法,那把刀轻易不能外露,一露便有人授首。因为”三老饭”(王鸿寿),自己一直在上海演关戏,李桂芳就不演了。了解到这一背景,联系王金龙的身段,我一琢磨,原来,李桂芳的“看状”正是从关羽读《春秋》那些配合锣鼓点子的造型中,化出来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w0345pn1j2p
李丽华京韵大鼓《大西厢》片段


李桂芳在老百代公司和张文艳合灌的《游龙戏凤》唱片,那【四平调】,唱得也酷似王鸿寿,他还常傍荀慧生演昆曲《春香闹学》,饰老生应工的陈最良。所以,从他的小生戏来说,他是京朝派;从一专多能来说,他又颇具南派演员的特长。李桂芳唱小生,嗓子也不错,但他的艺术特色,更多地还是从身段,表情、武功各方面表现出来,像《辕门射戟》、《白门楼》这些唱功戏,没有见他贴演过。


“老三鼎甲”之一的汪桂芬,对于这位有多方面才能的李桂芳十分器重,决定把女儿许配给他,可惜订婚后还没有结婚,汪桂芬这个女儿就去世了,后来,李桂芳和名老旦张少泉结婚了,他们的女儿,就是鼎鼎大名的电影演员李丽华。


1980年4月,中央文化部等六个单位在上海联合主办我的演剧生活六十年纪念活动。侨居美国的李丽华女上正好回国观光,看了我的演出,我们多次见面,说起很多往事,还听了她唱的程派戏。我在纪念大会上讲到,自己曾学习李桂芳先生的表演方法,丽华女士希望我协助整理些他父亲的艺术资料。我虽然对桂芳先生一部分小生戏有深刻印象,但对他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了解得是很不够的。桂芳先生晚年很不得意,我深深惋惜他的早逝!


五十年代初我在香港的时候,常常和丽华女士见面,可起每当提起桂芳先生,我们总是感到很辛酸。原来,在张少泉怀孕期间,戏班掌权的人为了捉弄李桂芳,故意折磨来张少泉,她在连台本戏里扮演一个从布景片下钻来钻去的角色。李柱芳本来身体很弱,这种迫害,又使他气成了一场大病。在丽华女士尚未降生时,柱芳先生已经含恨辞世了。


丽华女士竟然未能见到她那博学多才的父亲,旧社会演员的酸辛事,这一樁够催人泪下了!(摘自俞振飞《南方小生琐忆》


长按正下方二维码可关注“京剧三鼎甲”微刊 订阅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