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田野日志】河南·8.19-8.20 | 洛阳行记

2017-08-21 中山大学珠海历史学系


    8月19日,河南考察的第二天。坐标洛阳。

虽然早上下起小雨,大家考察的热情却依然如故。经过近两小时的车程,同学们到达了今天行程的第一站——千唐志斋。

      千唐志斋位于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由辛亥革命元老张钫所建。其中共藏有墓志、碑刻1360件,因其中唐代墓志有1200余件,得名千唐志斋。千唐志斋中所藏唐代墓志大多为张钫先生收藏,涵盖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无名百姓等各社会阶层人员的墓志,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依次参观了各代墓志的展厅。通过墓志上的铭文,大家对各朝各代制度变化在民间的影响有了更深的了解。在第三展厅,周曲洋老师以范仲淹妻子张氏的墓志铭为例,为大家详细讲解了墓志的演变史及墓志铭的阅读方法。

      午饭后,大家马不停蹄出发前往考察的第二站——洛阳古墓博物馆。博物馆中存放有从两汉到金元时期的古墓。例如砖室墓 35 26514 35 9526 0 0 3983 0 0:00:06 0:00:02 0:00:04 3995土洞墓、圆形仿木结构砖室墓等。在老师和讲解员的讲解下,同学们学到了墓葬形制的描述方法及历代墓葬的区别,感受到了古人视死如视生的生死观。参观完古墓群之后,师生们继续参观了古墓壁画和北魏景帝陵。


      考察的第三站是白马寺。白马寺位于今洛龙区白马寺镇,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伽蓝。在白马寺中大家主要学习了如何寻找和阅读碑刻。通过吴滔、于薇和周曲洋等老师的讲解,大家学到了在寺庙应当如何寻找碑刻,及阅读碑刻时应寻找什么关键词、通过碑刻上的文字可以提取出什么信息。

    8月20日,是河南之行的第三天。

    清晨,早餐之后,步行来到了龙门石窟。这个数次出现在教科书、出现在老师们的讲授之中的地方,这个自北魏孝文帝时期开凿之后经历朝历代不断发展的巨大石刻宝库,第一次以实体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

    全景区依伊水而建,以龙门桥和漫水桥连接两岸,种种石窟,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在西山石窟,我们观赏到了宾阳中洞、莲花洞、火烧洞等一系列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以及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万佛洞、奉先寺等唐代代表洞窟。两种不同风格的佛像,在老师们的解释之后,均有其时代背景所影响而形成的特点。


    离开西山石窟之后,回头远望,更能感受到它的雄浑大气。意犹未尽之余,我们来到伊水对岸的东山石窟。东山石窟虽没有西山石窟佛像众多,但同学们在顺着山势而建的栈道上随大小石窟的位置而起落时,同样能感受到龙门石窟的魅力。

    在昨天经过周曲洋老师和吴滔老师对碑文阅读方式及其重要性的讲授,大家对林立在各处的碑文有了更大的兴趣。而龙门石窟也有着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为同学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材料。

    虽然龙门石窟的许多佛像都在自然因素和历代人为破坏之下,大多都有一定程度的毁坏,但这仍不能磨灭它在历史文化意义上的巨大价值,我们依然能从这一璀璨的文化结晶中学习到许多。


       下午,同学们来到了洛阳博物馆。从石器时代以来,洛阳就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洛阳博物馆也收藏了许多各个时代的重要文物。同学们在老师们的讲解之中,逐渐将课堂知识与实践学习所得融会贯通,也加深了自己对所学古代史、考古学课程的理解。

    数千年来,洛阳历经沧桑,而洛阳博物馆也将洛阳千年沧桑全方位地展示出来。正如司马光所言,“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在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地区的重要性自不必言,我们在洛阳博物馆所能感受到的文化,也是其中重要缩影。在洛阳博物馆的实践学习中,同学们体会消化的,也远远不止这短短的几个小时。



  之后,我们参观了含嘉仓、回洛仓遗址。这两个遗址位置相对偏僻,鲜有来人,如同大隐于市的老者,怀中是满腹经纶,心中是淡泊无求。

  在老师们的指导之中,同学们明白了这两处谷仓的重要历史意义。透过两处遗址,同学们也得以窥见部分古代仓储制度和漕运制度的原貌。


     晚上,在旅行大巴上,第二小组参考《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为我们介绍了她们所收集、了解的伊洛颖汝的资料。而后老师们对其进行了点评,既为她们的改进提出了建议,也为之后其他小组的改进指明了方向。

    古人一直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这次河南之行,也是我们对此的实践。“读”的方面不能松懈,“行”的脚步也不能停下,虽然这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但不可忽视的是,这次实践考察,为我们打下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文案:邱媛艺 廖文琛

摄影:廖文杰 龙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