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红色资源,讲好乐昌故事|历史学系(珠海)2023年暑期 “三下乡”社会实践顺利开展
7月5日-7日,在我系党务秘书王迪老师的带领下,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三下乡”实践服务队共20名本研志愿者同学前往韶关乐昌市,开展为期三日的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社会实践的主题是:“助力乡村振兴,活化红色资源,讲好乐昌故事”。我系“三下乡”实践队立足乐昌市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深厚的乡村振兴基础,发挥专业特长,探求历史学专业在粤北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多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下的学科优势作用。
韶关乐昌位于广东北部,地处四省交界之处,交通设施健全,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区位优势,在广东新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乐昌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农业基础,当地政府依托当地的自然风光、红色革命等文化资源建成了一批文化观光景区,打造新农村、新农业示范片区,构建起多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实地考察乐昌的乡村振兴布局与红色资源,是我系“三下乡”实践队的首要任务。
自建系以来,历史学系(珠海)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关注社会实践对于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理解和社会服务能力锻炼的重要作用,通过暑期“三下乡”这一平台为我系学子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学系立足省情与我校帮扶工作经验,与韶关各类单位深度合作,于2018、2019年三次前往韶关各地考察中国古代文化遗迹、中国近代革命活动情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榜样典型。在新冠疫情期间,学系仍创造合作条件,组织学系师生前往当地,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实践。
根据中宣部等五部委发布的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通知与团广东省委工作部署,历史学系(珠海)学生工作队伍继续坚持发挥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作用,组织青年学子走向当地开展调研,帮助学生了解国情、观察社会。我系“三下乡”实践队将根据调研情况,分析持续推进文化、科技、卫生在粤北地区“三下乡”的具体措施,为构建乐昌新发展格局贡献人文学科专业力量。
为期三日的初步调研,将给我系“三下乡”实践队的学子带来怎样的收获?
❖
“乡”约韶关乐昌市,助力乡村振兴时
7月6日上午,我系师生和物理与天文学院师生一同来到廊田镇农业产品展销厅进行参观,学习廊田镇乡村振兴的历史。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三位毕业生前辈分别从“产业振兴与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与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农科院工作组与廊田镇居民在乡村振兴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富裕富足最重要的是产业与人才,廊田镇在农科院“一所对一村”产业帮扶项目下发展特色产业与农技培训,设立系列标识与商标,将当地打造成为实打实的“粤北粮仓”。指导组在廊田镇及周边地区设置乡村振兴示范带,通过“引人才、育人才、留人才”的结构性措施,筑牢人才基础,进一步推动廊田镇的改革发展。除此以外,廊田镇还将本地山水桥田等元素融入相关产品当中,并通过数字平台,从乡村产业、乡村治理、党建引领科技服务等方面统筹协调资源管理与工作安排。
驻村工作人员为“三下乡”实践队员讲解乡村振兴工作状况
秉持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参观结束后,我系师生戴上草帽手套、携上扫把镰刀,下到田地里进行劳动,身体力行地感受乡村治理过程中的辛劳点滴。烈日当空,大汗淋漓,同学们通过双手将凌乱园圃与院子一点点开辟、清理出来,体味人间的不同滋味,方知平日生活的来之不易。
左滑解锁更多相片
左滑解锁更多相片
我系师生劳动教育情况剪影
午饭后,我系师生翻越重重坎坷山路,抵达中山大学旧址所在地之一——新村。这里是三大工程类学院(建筑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曾经的教室与校舍。在这里,以卫梓松先生为代表的先辈们不畏艰辛、坚守阵地,不愿放弃教育办学与学术研究,在烽火中砥砺前行。新村与三星坪村,两个村隔江相望,滔滔武江水绵延不断,几十年薪火相传不绝。
左滑解锁更多相片
乐昌市委工作人员与乐昌市文史专家何昆亮老师介绍中大校史与抗战校址状况
随后,我系师生前往定友图书馆,进行参观走访与捐书活动。此图书馆以杜定友先生的名字命名,是为了纪念其在图书馆事业方面的无私奉献与辉煌成就。抗战存亡之际,民族兴亡之间,中大颠沛流离,几度迁徙,而乐昌坪石就是杜先生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之一。在艰苦的环境下,杜先生及其同仁坚持办馆、补充藏书、开放阅读,促进了教育研究的发展与知识文化的传播。作为中国图书馆界的一代宗师,杜先生为华南地区教育火种的延续做出重大贡献。今日,我们也将书籍捐赠给定友图书馆,共同点燃传承的星火。
王迪老师代表我系师生向定友图书馆捐赠图书,坪石镇镇长代表当地接收并赠予捐赠证书
最后,我们来到了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旧址,这个小小山包上的天文台旧址,是中山大学建造的第三个天文台。站在高台上远眺,远处的塘口村与河道在落日余晖下熠熠生辉。在聆听了老师关于这座天文台旧址的建造、发展历史的讲述后,历史学系(珠海)和物理与天文学院的同学们在老师的躬身指导下,合唱了中山大学著名毕业生校友黄友棣先生谱曲的《杜鹃花》。追忆旧史故事,唱响青春年华,而蓝天白云、缕缕清风,都是我们风华正茂的见证。
红军长征艰难险阻,忆苦思甜莫忘来路
7月7日上午,我系师生乘车行过蜿蜒山路,来到红军长征乐昌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展馆陈列内容分“战略突围”“抢占九峰”“突破封锁”“鱼水情深”四部分,讲述了红军攻破粤汉线的过程中,在粤北韶关境内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最终取得的成就。红军西进,四路入境;险失先机,激战茶料,翻越大王山;突破封锁,占领罗家渡,攻取宜章城,奔袭白石渡……穿越近百年岁月,回望来时路,红军战士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伟大长征精神在历史的画卷中熠熠生辉。
午饭后,师生们前往龙王潭生态区。龙王潭不仅是乐昌市生态旅游观光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龙王潭包含一条红军长征路段,道路两旁不时可见矗立着红军长征过程和重要革命人物在此地的活动经历的介绍。经过在展览馆的参观学习,同学们在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既见证了乐昌市的秀美山水风光,更能切身体会追忆红军长征的坎坷艰苦。一层层陡峭山阶,一句句欢声笑语,误打误撞的登高望远,柳暗花明的路尽水现——同学们虽汗流浃背,但是坚持着上山的毅力与忍耐、瀑布下嬉闹的自在与惬意,将会一直在回忆中被珍藏。
左滑解锁更多相片
左滑解锁更多相片
为期三日的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到此告一段落。经过调研,实践队的同学对乐昌当地的发展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信实践队员们能够结合实地调研经验,运用数据资料,为当地乡村振兴格局建设与用好红色资源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共同讲好革命传承与乡村振兴双线发展的乐昌故事。
撰文 廖海婷 林彬彬
采风 阮文惠
排版 刘安曈
初审 胡婉茜
复审 邱楚东
终审发布 张东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