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大战| 别强迫她过你想要的人生
清爽不闷痘
适合夏天的防晒
有时候,我会很怀疑
“努力和女儿做朋友”是不是个伪命题?
尤其是当这种“努力”,变成了刻意的用力过猛
叛逆期的孩子,
她们根本不想和妈妈做朋友,
因为那一点也不酷
(我的意思是真正意义上平等交流的朋友,而不是朋友式的母女)
今天吃早餐的时候,我看了一集《创业公司》
虽然片子不咋地,但是里面有一段母女对话戳到我了
女儿创业在做一个类似于女性比特币的项目,搬去跟码农男友同居,打完晨跑,男朋友抱怨说,这个月她花了他600块电费,叫鸡也不用花那么多钱
女儿暴怒,愤怒地离开了同居小家,拖着她的服务器装备,打车回爸妈家。
爸爸看到女儿回家很开心,连声喊女儿回来了
妈妈却像一只浑身毛都炸起来的老母鸡,坚决不同意女儿把巨大的服务器装备拖进家门,叫她扔在车库里
女儿说车库的电压不行,只能放书房
妈妈就插着腰开始破口大骂,大意是说,老娘我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供你吃供你穿,让你受罪好的教育,让你去斯坦福读书,结果你却告诉我有人会给你钱,让你去做这么个破玩意
然后就开始吧啦吧啦吧啦,开始卖惨晒苦,大概意思是说,你知道我为了养你牺牲了多少么?
你知道我为你花了多少钱么?
女儿狠狠得瞪眼,对骂了回去,她说,我被那个码农白白操了一年,才学会Janecoin的算法,我不需要你来教我,什么叫做“牺牲”
这句话真的是,太tmd激爽了
上班路上,我把这段对话,讲给大米听,
大米说,这个妈也真有意思,你把女儿培养成去斯坦福读书,就应该有心理准备,培养一个抱负远大,渴望参与历史进程,改变世界的女儿。
就该有心理准备,女儿会从家里的车库开始创业,天天拖着个服务器,踏破整个硅谷求爷爷告奶奶融资要钱。
但,这显然并不符合这位母亲对女儿精英人设的培养预期。
前几天,有个老业主在群里,跟大家探讨女儿的教育问题
大概意思是,某舞蹈培训机构,收70万学费允诺将来可以送孩子进北舞、上戏之类的名校附中就读,孩子才11岁,爸妈忐忑,不确定这么做对孩子是否有前途
我没有小孩,没有育儿经验可以分享给她,甚至可以说,我的心态更偏重当女儿,而不是当妈。
但我觉得有个问题既敏感尖锐又重要到不可含糊,就是到底是你希望她成为一名优秀的芭蕾舞者,还是她渴望?
孩子才11岁,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我看过李开复讲他和他小女儿的事儿,他女儿想选摄影专业,李开复的第一反应是反对的。
但是他不想用这种方式和女儿沟通,反对的理由当然很简单,选摄影就跟我们选中文一样,大概率上靠本专业找工作,将来是要没饭吃的
这不是职业偏见,是个概率论的问题
并不代表,她没有机会成为摄影大师
李开复跟女儿讲,未来有50%的职业会消失,人会被机器取代的,科技会让摄影工具越来越发达,人人都能轻松地拍出专业级照片,专业摄影师的优势会渐渐消失。
他女儿说的话,让人蛮感动的,她说
“在美国,一个专业摄影师的薪水比记者还要低,记者的薪水相比其他各行业也愈来愈低了。可是爸爸,我愿意赚比较少的钱,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这段视频在网上很容易找到,建议正在头痛叛逆期孩子教育问题的家长,可以去看下
忽略父女俩心平气和的沟通,最后的结果是,他女儿还是去读了更主流的专业,把摄影作为了第二专业。
我有个朋友的女儿,现在在瑞士读中学,她一年就回几次家
有次回家,她很郑重的指责她妈妈,她说妈妈你为什么当年不让我去学XX,XX和XXX?
她妈妈说,当时让你自己选的,你自己不喜欢,我们就没有勉强你
女儿说,妈妈,那时候我才几岁啊,你觉得我那么小,都没有出去看过世界,我有什么能力自己做决定?我真的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喜欢能维持多久?喜欢能养活自己么?喜欢能让我最终过上理想人生么?
妈妈我觉得你所谓的“让我自己做选择”,对于那么小的我来说,是一种责任的逃避,看起来好像你给了我自由,实际上你和我爸爸,就是自私,就是逃避责任。
那个女儿刚出生时,我见过,再见她时,已经是个在妈妈的梳妆台上,熟练的运用CPB和香缇卡化全妆了。
我说国内都没什么安全的儿童彩妆,我有个法国朋友创业做了个水性无毒的儿童彩妆
她妈妈看着我说,她不会用儿童彩妆的,她希望被看成是一个女人
女儿抬头看着我说:阿姨,我要用最好的,妈妈用香缇卡,我也用香缇卡,那些水一冲就冲掉的指甲油,让我觉得自己很幼稚。
当时是刚下完雪的冬天,走在风里都是土的大北京,我心里想的是,嗯,在她眼里,我是一个特别不酷的阿姨,我还是不要主动地去示好和她做朋友了,毕竟我小时候也是这样一个别扭的小怪物。
每个小孩的心里,都有一个完整的遗失的世界
当妈的,无论多么无限接近,你都是贴在水晶球外面的那张脸
所谓的闺蜜式母女,仍然是母女,你无法真正成为她的朋友。
每个小孩想要的原生家庭和亲子关系都是不一样的。
有人会很enjoy全职妈妈带来无微不至的照料,就有人会抱怨“我妈妈什么都不会,她只会爱我”
反之,也会有另外一种略带骄傲的甜蜜抱怨“我妈妈什么都会,就是不爱我”
fine🤷♀️
我们也都是小魔鬼长大,最终成为了自私的大魔鬼
原生家庭的经历,会影响你的育儿观
你想得到而没能得到的东西,会投射到你的孩子身上
比如,我妈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钢琴,学不起舞蹈
我妈就把这种对所谓上等优雅淑女的别恋情结,投射到我身上,从小就让我学琴,练舞,写书法。
我妈当时被我气到吐血,买那么贵的钢琴,报那么贵的班,装修那么贵的琴房,含辛茹苦的送我去培训,陪着我练琴,用钢尺抽打我的手
结果呢,我每周末被我妈送到琴房,我就冲老师两手一摊,厚着脸皮承认,我没练琴,我就是讨厌钢琴,我憎恨我妈对我的人设打造,老师我就是讨厌钢琴,我也不是这块料,你趁早对我放弃吧
在我妈眼里,我就是一个烧钱的小恶魔
我讨厌我妈企图把我变成她想成为的样子,这种别扭的脚力,让我的童年充满了对我妈的反抗,这是她内心深处连自己都不曾注意到的对自己童年家庭阶层的补偿心理,于是我咒骂我妈虚伪,造作,矫情。
我厌恶成为一个她想要我成为的“好女孩”的样子
妈妈做错什么了么?
妈妈不够爱你么?
妈妈对你的付出不够多么?
都不是
我只是讨厌被生下,是为了延续他人的青春,继承父母的理想
《大小谎言》里的妈妈,蒙特利富人区五美,个个都是战斗力极强的斗牛犬妈妈,不把女儿培养成精英中的精英绝不罢休
但结果呢,结果是
女儿离家出走
拒绝去斯坦福读书
要辍学去初创公司闯荡
并启动自己18岁成年礼的秘密行动——在网上拍卖自己的初夜权,捐给慈善公益项目
这个女儿,
并不是天生与优秀有仇
她只是和我一样
厌恶成为
她妈妈希望她成为的人
我昨天又发大干货笔记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