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动态 | 沈桂萍研究员在华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作讲座

编者按

5月上旬,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研究员沈桂萍受邀为华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师生作专题讲座。


5月12日下午,由华侨大学组织的统战工作培训讲座第五讲正式开讲。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研究员沈桂萍受邀作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由华侨大学校长吴剑平主持,华侨大学全校教职工在59个视频分会场参加讲座。
沈桂萍从“大家庭”观、“四共”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各民族“三交”观、“四个与共”核心理念观、“五个认同”行为导向观等理论角度联系实践,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行了阐释,并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极端必要性”,系统阐释了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沈桂萍结合实际案例,指出高校应从四个方面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一是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校园环境,积极促进校园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二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科研、宣传交流等活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三是防范化解民族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隐患,构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长城;四是团结包括少数民族侨胞在内的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核心利益,巩固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5月13日下午,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研究员沈桂萍受邀为中央民族大学作“从中西比较看中国少数民族权利保障”专题讲座。中央民族大学及其他相关院校共百余名师生线上听讲。
沈桂萍首先梳理了近现代以来不同国家的“民族观”和对“民族”一词的界定,剖析了中西方对于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理论的发展历史,比较了中外少数民族人权保障在理论基础、政策架构、运行模式等方面的异同。她指出,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着把语言、文化、宗教等因素整合到统一的民族国家体系的问题,因此不同国家大致构建出了“公民待遇”与“不歧视原则”、“多元文化政策”、“民族大熔炉”和“民族大拼盘”以及“基于族群因素的区域自治”等几种理论与政策模式。在这个背景下,沈桂萍具体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的基本模式,介绍了我国通过确认56个民族成分, 承认55个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权利,制定和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保护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法律政策。她认为,我国少数民族人权保障的特点是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依据,尊重包容差异性,增进共同性。一方面,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核心利益;另一方面,在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前提下,保障每个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和文化权利。这种“统”与“分”的辩证统一,有效地避免了中国出现苏联因过分强调“民族加盟共和国”的“分治”而导致国家解体的情况,也避免了西方国家放任文化多元发展给社会分裂带来的隐患。





 沈桂萍

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研究员

沈桂萍,民族学博士,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研究员。暨南大学、山东大学兼职教授,教育部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民族团结教育组组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通讯评审专家,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研究员,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常务理事,民族宗教甘肃基地研究员。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公众号、华侨大学官网

编辑|王斯禹

审核|郑杰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