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网络突发事件中的负性偏向

丁书恒 张梅 心理学报 2022-04-26

“在他们看来,在天空里明亮的彩云上总悬着一颗黑色的灾星。”

——爱默生

 

互联网作为人类历史上里程碑式的发明,正在深刻而广泛地改变着人类的行为方式,也在衍生出诸多匪夷所思的“网络乱象”。网络上突发事件频发,每天都有“大瓜”,不少网民吐槽“打开手机看世界水深火热,放下手机看身边岁月静好”,要说上“热搜”多难,汪峰最有发言权!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2013年12月,汪峰老师新专辑宣发,本应是好事一件,上个头条不过分吧?偏偏赶上张艺谋超生被查处,吸走了网友的眼球。2014年3月,汪峰老师预告全球巡演,李代沫却拿着大麻被送进了监狱,汪峰老师的“头条”位又一次从手里飞走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汪峰巡演官宣,李代沫吸毒入狱;汪峰获奖提名,姚笛被曝出轨;汪峰的学员获奖,黄海波嫖娼被抓;汪峰巡演正式开始,宁财神涉嫌吸毒。紧接着每次汪峰老师试图挣扎冲一冲榜时,都会出现惊天大瓜,例如翟天临造假、郑爽代孕、吴亦凡被捕、薇娅偷税漏税等等,汪峰老师成为了“头条峰向标”,预测出的“大瓜”含金量,刘华强看到了都直呼内行。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难道好事儿不招人喜欢吗?为什么总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根本上是因为网络如同一个放大镜,凸显了人们天生的一种心理机制——负性偏向(Negativity Bias。它是指动物和人类在先天倾向和后天经验基础上存在的一种普遍性偏差,即给予负性事物(如事件、客体)更大的权重,并在注意、记忆、情绪、决策等方面遵循“坏比好重要”的心理原则。对于这事儿,大家可能并不陌生。例如,是否有东北老铁告诉过你,如果去东北旅游,千万别盯着一个人乱瞅,以免引来“血光之灾”。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负性偏向心理是在进化中形成的,它能使人们更好地应对威胁,提高存活可能。人类早期,大自然的各种威胁如影随形,如果不及早发现诸如凶恶的猛兽、突变的天气、险恶的地形这样的危险,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很容易就小命不保。随着5G时代的到来,信息传递愈发便捷迅速,加上网络匿名性特征的加持,各种或新奇、或刺激、或挑战人们底线的“坏事”就好像鱼儿得了水,极易变成“流量密码”。



这种负性偏向在网络突发事件中如何从无到有产生和发展?针对这一问题,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系张梅副教授团队联合管理心理、网络舆情方面的学者依据网络突发事件酝酿、爆发、蔓延三个阶段的特征,构建了负性偏向产生和发展的三阶段心理机制模型,并通过3项实证研究进行了模型验证和修订。结果发现,在网络中,这种人类天生的负性偏向,体现为信息内容偏差、信息加工偏差和信息传递偏差的共同作用。



图1 网络突发事件中负性偏向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模型


首先,网络突发事件的酝酿阶段存在信息内容偏差。通俗的说就是网络上容易被大肆传播的文章,本身就具有某些区别于一般文章的特点,“流量密码”是真实存在的!我们的研究1通过网络突发事件和网络热点事件源头语篇的文本分析,发现与预期不一致的是,并非越负面的文章越容易被传播。我们比对了引发“吃瓜”大潮的网络突发事件和网络热点事件的源头文本后发现,虽然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差异,网络突发事件源头语篇中的正面词比负面词还稍多一些。但是它却“悄悄地”跟其他网络热点事件的源头语篇区别开来,包含更多负面词汇,具备了“突发”的可能,和一夜之间成为“大瓜”的潜质。


图2 网络突发事件酝酿期源头语篇中的正负性词汇占比


其次,网络突发事件的爆发阶段存在信息加工偏差。也就是说,人们对于源头语篇中的负性词汇的认知加工更精准,记得更牢!我们的研究2以《南京家长已经疯》这一大学生并不熟悉的源头语篇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结合信号检测论的记忆再认实验。结果发现,人们对负面词汇的再认正确率比正面词汇高。一方面,人们能精准识别特定的负性词汇是否存在于某网络语篇中,即个体对负性词汇的辨别力更强;另一方面,当记忆模糊时,个体可以精准判定某负性词汇没在文中出现过,即人们对负性词汇的判断标准更严格。


图3 实验2再认记忆实验流程图


最后,网络突发事件的蔓延阶段存在信息传递偏差。通过人际间的信息传播,正、负、模糊、中性信息并存的源头语篇产生了有偏流失和歪曲,负性信息更多被保留下来,模糊信息更多被负面解读。研究3通过传递链实验直观地展示了负性偏向产生和发展的微观过程。结果表明,负性信息代际间的留存率要比正性和中性信息更好,不仅被记住得更多,也更少被传错。相反,正性和中性的信息则更容易被忽略,没有流失掉的模糊信息大多被解读成了负性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负性信息传递偏差在第1和第2代表现更明显,所以,网络突发事件一旦爆发,治理往往为时已晚。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综上,人们天生的负性偏向心理是网络突发事件酝酿、爆发、蔓延背后的关键心理机制,其表现为信息内容偏差、信息加工偏差和信息传递偏差三个层面。我们研究建立的网络突发事件中的负性偏向心理机制模型不仅可以解释娱乐圈大瓜满天飞、事故灾难引围观、谣言屡禁不止等网络现象;还可以为国家网络治理提供一定启示。例如,2021年11月1日我国商务部例行发布的新闻中提到“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各大自媒体和个人针对这一句话,在信息传播时却频频脑补出各种负面猜测,引发不必要的恐慌、焦虑和抢购等行为。可见,许多网络突发事件中人们的非理性行为并非有意为之,而是负性偏向心理机制导致的自然结果,了解这一点,不仅有助于网民更好地理性对待网络突发事件,还能帮助有关部门科学应对舆情危机。


(作者自制图片,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到这里,曾经哭晕在厕所的汪峰老师仿佛柳暗花明,抓住了“流量密码”。终于不用熬到鸡吃完了米,狗舔完了面,火烧断了锁,才能上个“热搜”了。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北京100081 


文献来源:

张梅, 丁书恒, 刘国芳, 徐亚珍, 傅鑫媛, 张巍, 辛自强. (2021). 网络突发事件中的负性偏向:产生与表现. 心理学报, 53(12),1361-1375.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下载中英文PDF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