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了控制感?来来来,仪式一下

兰淼森,尹可丽 心理学报 2023-03-26


“进入古墓之中先在东南角点燃一支蜡烛才能开棺,如果蜡烛熄灭,须速速退出,不可取一物。相传这是祖师爷所传的一条活人与死人的契约,千年传承,不得破例。”

看到这一段话就会心一笑的人,不用说,没“研究”过《鬼吹灯》,也认真看过电影《寻龙诀》了。为什么进入古墓前,要点蜡烛?并且是在东南角?你若问这问题,王凯旋、王胖子、凯爷必定嘴角一撇,“这都不知道,东南角点蜡烛……”。进入古墓前东南角点蜡烛就一仪式。点个蜡烛,是一动作,而东南方向那可是有大讲究的——在八卦中对应巽卦,具有“为木为风、无孔不入”等象征意义。一动作一方位,就能为整个团队的行动提供指导:蜡烛不灭,信心长存!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谈及仪式,我们可能觉得熟悉而又陌生。在以玄幻小说或是神话故事为主的文学作品里,神圣抑或邪恶的仪式都拥有可观的出境率。常见的桥段是这样展开的,执行者在仪式过程中一边念念有词地诵读一些神秘而晦涩的咒语,一边极具表演性质地重复做一些看不出实际功效的诡异动作。这些仪式无一例外都具备巨大的威能,若读条过程被打断干扰,或流程顺序出现失误,执行者会受到严重的反噬惩罚。而一旦成功无误地完成整个仪式流程,就能为动作的执行者带来逆风翻盘的奇迹。

现实生活中的仪式除结果上的模糊性外,与文学作品中描述的仪式有较高的契合度。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们认为,仪式是具备象征意义的一系列正式且可重复的流程动作,但通常不具备功能性目的。对比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可以看出,仪式过程中诵读的内容是象征意义的具体表现,而重复的诡异动作则是动作的具体流程。对于仪式结果,就不能过于乐观了,研究表明仪式行为和预期结果之间不存在可以观察到的物理因果关系。

运动员赛前点燃蜡烛祈福赛事顺利

处于考试周的学生常采取的祈祷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人类对仪式的态度是又爱又恨。一方面,人类离不开仪式,他们很早就意识到仪式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古往今来,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个重要场合中,都很容易捕捉到仪式的身影。无论古人每逢大事进行的焚香沐浴、祈福祷告,还是现今渔民出海、运动员比赛、学生考试等重要活动之前进行的祈祷,都是人们进行的具体仪式。在重大事件之外的场合,人们还会在固定时间点进行惯例性的仪式。甚至有极端的学者认为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都属于仪式。但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受十九世纪开始的理性思潮波及,仪式一度被视为文化怪物而遭到排斥。虽然在二十世纪末,仪式研究又重新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但时至今日,在学界之外的广泛领域中,仪式仍然被人们置于科学的对立面,被贴上了宗教色彩、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矫情做作等有色标签。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难道事实不就是这样吗?经过学者们严谨的求证,他们发现仪式虽然不具备玄幻作品中引发奇迹的功效,但确实是对我们大有裨益的。学者们普遍认可,仪式(特别是宗教仪式)最初的来源是人类对于大自然不可预测的变化缺乏控制感。大量研究表明,仪式能够增强个体的控制感。控制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缺少控制感的个体会在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社会适应力等诸多方面表现不佳。可以说仪式就是专门针对控制感缺失应运而生的一剂良药。

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仪式是以刻板、模式化和重复为特征的动作序列,这些动作序列镶嵌在一个更大的象征和意义系统中,却缺乏工具性目的。仪式包含动作、象征意义和目的三要素。虽然已有大量研究证明了仪式增强控制感,但是,已有研究并未同时考察动作与象征意义,要么仅考虑了仪式动作,要么仅笼统地研究某种“仪式”的功能。学者们对仪式增强控制感有不同的解释。一些人认为,是仪式动作增强了个体的控制感。另一些则指出,象征意义相比仪式动作更为重要,象征意义才是决定控制感是否增强的关键。还有学者认为,是个体对象征意义的感知引起了舒适感,由此产生的积极情绪才是增强控制感的源头。因此,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和其引发的积极情绪之间相互混杂,难于区分,使得我们无法清晰把握仪式的心理功能与作用机制。针对这一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尹可丽教授带领团队以中国滇西北普米族人的敬锅庄仪式为例,采用回忆任务、创设新颖仪式等方法,通过三个递进的实验考察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和积极情绪对普米族青少年及成人的控制感的影响。

普米族居民家中举行锅庄仪式的火塘

实验一采用回忆任务考察普米族青少年参与敬锅庄仪式时所执行的动作、象征意义及积极情绪,初步探究仪式对控制感的影响;实验二抽取敬锅庄仪式的核心特征创建一种新颖仪式,探讨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和积极情绪对普米族青少年控制感的影响;实验三通过回忆任务启动敬锅庄情境,探讨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及积极情绪对普米族成年人控制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仪式动作与象征意义对控制感的影响存在双路径机制:仪式动作直接增强个体的控制感,象征意义通过积极情绪间接增强个体的控制感。且象征意义对控制感的影响因仪式主体的经验不同存在差异:青少年以祈求庇佑为主,成人以表达感恩为主。

简单地说,我们单独执行仪式动作就能增强控制感,而单独念诵与情景匹配度高的“咒语”(适合的象征意义)也能通过激活好心情来增强控制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搭配。如果你对控制感或是对仪式心理学的内容感兴趣,欢迎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加专业学术的相关内容。你甚至有机会在其中归纳出创设新颖仪式的套路,通过为动作赋予象征意义,创设出只属于自己的仪式。在日常生活中个人难免要面对困境和挑战,适当的仪式活动能够帮助个体获得积极情绪,补充控制感。通过仪式对时间和生活进行升华,是帮助人们找回初心,克服“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一难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更多仪式的价值和运用等你来解锁。
 


文献来源:
尹可丽, 兰淼森, 李慧, 赵子文. (2022). 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和积极情绪增强控制感:双路径机制. 心理学报, 54(1), 54-65.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下载中英文全文的pdf版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