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纯粹利他,还是另有所图”?道德决策中声誉关注与社会距离的相互作用

刘长林, 占友龙 心理学报 2023-05-13

2021年4月曹某从越南返回中国境内,隐瞒其出现发热等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表现等事实,且在隔离观察期,私自离开隔离房间导致459人被隔离。

如今国内疫情状况呈多点频发、传播性强等特点。全民防疫、自觉居家隔离既是硬性的规范要求,也是全体公民自觉保护自身及他人生命安全的道德准则。然而,长期居家隔离、不能出游的日子不免让人烦闷。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此情境下,你是否会严格遵守道德准则,将自身和他人的健康放于首位,还是会如曹某一般,为了“自由”而危害他人的健康?而当“他人”是特定的朋友、熟人或陌生人时,你又该如何抉择呢?


这貌似是一个简单的道德两难问题,但却是关乎公共安全的社会问题。由此,心理学家们不禁好奇:人类的道德决策(Moral decision-making)是如何完成的?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人类大脑在这些复杂的决策过程中是如何活动的?

虽然经济学家们大都认为人类往往极度自私,但近期心理学家们却发现人们在道德决策中表现出了一种“超级利他的”决策倾向,即以牺牲自我利益为代价来减少他人的痛苦。事实上,亲社会行为在社会互动中确实出奇地普遍,即使个人会付出较大的代价。为什么人们会稳定地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呢?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人们内心具有一种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来造福他人的动机,即“超级利他主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人们牺牲自己去帮助他人来满足某种长远的自我利益,即“竞争性利他主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牺牲自我利益帮助他人,有时会获得好的声誉,并通过“美名”的传播在未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好处。可见,如果人们做出了某种助人选择,那么这个选择是出于纯粹的善意之举还是日后为自己获益的手段,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证实。


国内学者钟毅平教授团队采用“电击-获利困境”任务ERP技术,考察了声誉关注(匿名、公开)和社会距离(朋友、熟人、陌生人)对伤害困境下道德决策的交互影响。结果发现:首先,在匿名情境下,与熟人和陌生人相比,人们更愿意牺牲自我收益来减少对朋友的疼痛电击伤害,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利己的利他主义”倾向。然而,这一发现与西方人在人际间道德决策中表现出的“超级利他主义”倾向是有显著区别的,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们普遍通过“关系自我”来指导人际间的社会互动行为,因此在不同社会距离情境下的道德决策表现出了一种明显的“人际差序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其次,更有趣的是,该研究在ERP指标中发现对熟人做道德决策时耗费的时间最长,并且诱发了个人更强的负性情绪体验和对决策问题的认知处理。可见,由于“熟人”处于人际关系的中间地带,在人际互动中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和模糊性,从而导致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产生了不确定感,进而影响了道德决策的过程。


最后,研究者发现这种“利己的利他主义”决策倾向和“熟人效应”在公开情境下分别减弱和消失了。决策结果公开所激发的声誉关注,可能削弱了两难伤害决策所诱发的厌恶情绪和认知冲突,进而减弱了不同社会距离情境间神经反应的差异。这表明声誉关注可能通过削弱不确定性的人际关系所诱发的厌恶情绪和认知冲突而调节人类道德决策的行为反应。因此,人们在公开情境下增加的利他行为可能是源自于一种“利己的利他主义”,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我声誉或形象的,而非真正的“超级利他主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注:黄子妍,江雪芬,两位硕士研究生同样为本推文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献来源:

占友龙, 肖啸, 谭千保, 李琎, 钟毅平. (2022). 声誉关注与社会距离对伤害困境中道德决策的影响:来自行为与ERPs的证据. 心理学报, 54 (6), 613-627.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下载全文PDF)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