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仗义每多屠狗辈?这或许取决于你是怒目金刚还是低眉菩萨

陈思静 心理学报 2023-05-13

我们来想象两个场景。

场景一:中国某地发生了自然灾害,造成了人民财产的大量损失,民众踊跃捐款,一个富豪与一个穷人谁更有可能将自己财富的1%捐给受灾人群?

场景二:歹徒在光天化日之下殴打手无寸铁的老人,旁观者中谁更有可能挺身而制止暴行?是受过良好教育有着可观收入的高阶层者还是在这两方面都不那么幸运的低阶层者?

上述两个例子比较极端,但代表了日常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情境:你既可以对他人拔苦与乐,也可以面对社会不公拔刀相助。这两种行为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都可以被称为仗义,前者如《红楼梦》中对贾芸慷慨解囊的倪二,后者则是《射雕英雄传》中锄强扶弱的洪七公。有意思的是,这两种行为在人群中的分布既不相似,也不均衡,而社会阶层是决定了人们更有可能做出哪种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图片来源于网络)

阶层是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都较为关注的一个概念,心理学视角下的阶层一般通过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来衡量:人们对客观资源的占有和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的主观评定,这两者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并对个人的情绪、认知和行为产生独立的影响,就目前文献来看,似乎主观阶层的影响更明显。就第一种仗义行为而言(亲社会行为):和直觉相反,低阶层者反而更愿意对处在困境中的人施以援手、更愿意信任陌生人、也更有可能捐献,尽管低阶层者手中的资源要少得多。因此,在我们假设的第一个场景中,答案是:在其他情形相似的情况下,穷人反而比富豪更有可能捐出自己1%的财富。事实上,每次发生灾害后,我们总能在媒体上看到穷人将手头不多的资源捐给灾区的报道,这种印象可能并不是由于某种认知偏差,很有可能代表了一种客观事实。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第二种仗义行为(利他性惩罚)的考察是本研究的一个重点,而我们得出的答案可能不那么“政治正确”:在第二个场景中,我们的研究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高阶层者更有可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了保证上述发现的稳健性,我们收集了三种不同性质的数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在线问卷调查和实验室实验,并调查了不同阶层的个体在真实生活中面对社会不公和在经济博弈中(独裁者博弈)面对不公的反应。无论使用何种数据也无论采用哪种研究范式,结果很稳定:高阶层者更有可能采取措施来惩罚违规行为,即便违规并不影响自身利益。更有意思的是,当惩罚成本升高时,无论阶层高低,人们的惩罚行为都会下降,但低阶层下降得尤其突出,这导致上述效应在高成本惩罚中显得尤为明显。

有研究者区分了两种认知-行为模式:情境型(contextualism)和唯我型(solipsism),分别对应低阶层和高阶层。情境型意味着低阶层者拥有的资源更少,更依赖人际关系来解决日常问题,因此更关注周围人的一举一动。事实上,确实有证据表明在判断他人的情绪时,低阶层者往往有更好的表现,这导致低阶层者更容易理解他人的苦难,也更能做出富有同情心的举动;而高阶层者在判断他人情绪时的表现则糟糕得多。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司马衷说出“何不食肉糜”或安东瓦内特说“他们为什么不吃蛋糕”时,他们很可能不仅仅是不了解底层人的真实生活,也无法对他们的苦难做出共情。唯我型意味着高阶层个体更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为什么他们更愿意做出利他性惩罚?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这是为了维护公正世界信念。公正世界信念本质上是一种对这个世界秩序进行合理化的幻觉(见公正世界信念理论的奠基者Melvin Lerner的著作:The Belief in a Just World: A Fundamental Delusion),而高阶层者往往是成功者,他们更愿意相信这个世界是公正的,因为这样有助于维护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应得的这样一种信念,因此面对破坏秩序的人,他们有更强烈的意愿去惩罚破坏者来重建公正信念。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让我们回到“仗义每多屠狗辈”这一句古语,如果我们将“屠狗辈”理解为低阶层的话(从该对联作者曹学佺的经历来看,这个理解应该是合理的),那么我们会发现这句话虽然情绪饱满,十分解气,但其实并不那么准确,因为我们至少需要区分两种完全不同的仗义,在这两种形式中,不同阶层的个体往往有截然不同的表现。拿佛教传说大概做个比方,我们发现,高阶层更像怒目金刚行霹雳手段,而低阶层更像低眉菩萨显慈悲心肠。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本研究的核心是揭示阶层与利他性惩罚之间的关系,但为了让感兴趣的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内容,我们将这篇推文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理论背景中来论述,如果有读者感兴趣,可阅读:Piff, P. K., Kraus, M. W., Côté, S., Cheng, B. H., & Keltner, D. (2010). Having less, giving more: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lass on pro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5), 771-784. 最后,多嘴一句。“屠狗辈”的气氛都烘托到这里了,接下去是不是也该研究一下“负心多是读书人”了,不过考虑到《学报》的读者应该都是“读书人”,这样的研究可能有点不大礼貌了。

文献来源:

陈思静, 杨莎莎, 汪昊, 万丰华. (2022). 主观社会阶层正向预测利他性惩罚. 心理学报, 54(12), 1548-1561.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下载全文pdf)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