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损俱损”——职业污名如何通过牵连从业者家人激发离职意愿

季浩 陈雨昕 心理学报 2023-05-13
  • “你是否会因为自己的职业对家人感到愧疚?”

(图片来自于网络)

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因为做了屠夫卖猪肉而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受生活所迫走上了屠夫这一岗位,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为这一职业而感到苦恼。让他痛苦的不仅仅是“北大学子卖猪肉”带来的心理落差,还有这一职业给他的家人带来的许多困扰,仅仅是别人无意中调侃其儿子的一声“卖肉娃”就能让他惆怅好几天。当陆步轩创业成功后受邀重返母校做讲座时,其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我给母校抹了黑,丢了脸”,言毕他甚至几度哽咽。

人们通常会感受到其所从事的职业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程度的职业污名,即使是职业声望较高的如医生、教师等职业也常被冠以“吃回扣、收红包”之类的污名,从事清洁工、屠夫、废品回收等传统“脏活”的从业者所面临的职业污名问题则尤为突出。以往研究对于职业污名的危害做了许多探索,多数研究指出,职业污名使得从业者感知到其自身没有被公正对待和不被尊重,并进一步地破坏从业者的心理健康(如激发消极情绪,增加相对剥夺感等),同时助长从业者对自身职业的消极态度(如降低职业认同和工作满意度,增加离职意愿等)。从上述“北大屠夫”的例子可以看出,职业污名对于从业者的损害不仅仅限于对从业者本人自尊和形象的贬低,还会让从业者觉得其从事这份职业给家人、母校、朋友等利益相关主体“丢脸了”和“受委屈了”。以往研究大多以从业者自身视角出发来探讨职业污名的消极作用,但职业污名对从业者所属社会群体的潜在影响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图片来源于网络)

  • 职业污名牵连从业者家人——“一损俱损”

针对这一研究不足,季浩、严进、国维潇三位研究者探索了职业污名如何通过对从业者家人的牵连而影响从业者的离职倾向。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个体的身份呈现家族属性,即我们通常会用“我是某某家的人”来定义自身。这种个人身份和家庭身份的“同一性”或整合造就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一个人所获得的荣誉或耻辱会扩散到其所属的家庭乃至整个家族中。三位研究者通过对384名各类职业从业者的调查发现,从业者认为职业污名也是对其家人的污名化,即职业身份的“污点”扩散到了从业者的家人中。具体地,从业者可以感知到其所从事的职业可能会成为家人的“污点”和负担,给家人的生活带来不便利,并造成家人被他人歧视、疏远、看不起等消极后果。相应的,为了减少职业污名对于家人的这种“牵连”,从业者迫切地期望通过换工作的方式来摆脱自身职业对于家人的伤害,即研究者们发现这种牵连家人污名会提升从业者的离职倾向。

  • 家庭卷入的强化作用——“爱得越真伤得越深”

个体对于家庭身份的看重程度是有差异的,一些人会“沉浸在家庭中”,即他们所感受到的成功和满足大多来源于家庭,家人快乐和幸福是无比重要的事情;而另一些人则会与自己的家庭保持一定程度的疏离,更看重自身的而不是家人的成就和体验。三位研究者发现家庭卷入会强化职业污名感知通过牵连家人污名这一中介对离职倾向起到的作用。当从业者对自己的家庭十分看重时,由于其自身身份与家庭的高度整合,其会更容易体验到自身职业污名对于家人的困扰和损害,并以离职这一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家人有更强的渴望;而对于并不太在乎自己家庭的从业者,由于自身和家庭的疏离,其较少得感知到自身职业污名对于其家人的不利影响,即觉得“这是我自己的事,跟他们(家人)没关系”,进而也较少得会因为职业污名牵连家人而增强离职意愿。因此家庭卷入的调节作用呈现出“爱得越真伤得越深”的模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实践启示——

本研究的发现突出了职业污名对于从业者家庭的牵连和危害。为了减弱其不利影响,研究者建议加强对于从业者家庭或亲友的关怀疏导,减弱他们对相关职业的负面认识,加深他们对于相关职业社会价值和必要性的了解,使他们为家人从事这些职业感到自豪和提供支持。从社会层面上看,加强职业平等宣传,树立“工作不分贵贱”的价值观念,则有利于从根本上削弱职业污名的消极影响。



撰稿人单位:宁波大学商学院

文献来源:
季浩, 严进, 国维潇. (2022). 职业污名与离职倾向:牵连家人污名与家庭卷入的作用.  心理学报, 54(2), 182-191.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下载全文PDF)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