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群体“有界”——容器隐喻与群体认知

孟乐 叶灿 心理学报 2023-05-13

一、容器隐喻

从细胞壁产生到有机体形成,再到智人的群体生活,显示了分裂和区隔的不断演进,标志着生物进化不断向高层次的生命现象演化。从进化上说,每一次分裂和区隔的产生,都是一场非凡的生命演化奇迹。细胞壁的产生,建构了不同的细胞类型和独立加工的细胞空间;多细胞有机体出现,承载了复杂生命体诞生的使命,而皮肤的出现,保证了有机体内的生物工厂免受外界环境因素干扰;智人的群体生活,团结共生,分工明确,以群体的方式对抗野兽、风暴和入侵,确保了种族的延续和衍生。

这种分裂和区隔,建构了一种“有界”实体的思维,即为容器隐喻。概念隐喻理论(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认为,人们用始源域中简单、有形的概念或结构来建构目标域中复杂、抽象的意向图式,使抽象事物通过具身经验得以理解。语言学家认为,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属于本体隐喻的一种,具有实体特征,容器有边界且边界的内外有别。进化心理学认为,容器内象征着人类的栖息地,在那里生活着亲人和同类,给人带来了安全和温暖的感受;容器外是充满了危险和未知的大自然,给人带来了恐惧和担心。这种在生存和繁衍中得到的容器内外的感知觉经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思维(戴维•巴斯,2015;王丛兴 等,2021)。心理学研究发现:

容器隐喻建构类别认知。Boot和Pecher(2011)发现,同一类别的两个物体被置于同一框图中时,对类别属性的判断更快,不同类别的两个物体被置于不同框图中时,被试的反应也更快。这说明,容器和类别认知之间存在着隐喻关联。

容器隐喻建构亲属关系认知。在人际关系中,“内/外”概念可以建构关系的亲疏,“内”表示关系亲近,“外”表示关系疏远。李惠娟(2015)证实,容器概念可以投射到亲属关系中,存在着“容器内-有血缘关系亲属、容器外-无血缘关系亲属”的映射,显示出基于血缘的亲属关系与容器的隐喻联结。还有研究者从具身经验和语义加工角度证实亲属概念表征的容器隐喻(如:和秀梅 等,2015;汪新筱 等,2018)。

容器隐喻建构高层次的抽象思维,比如道德。王丛兴等人(2021)证实,容器建构道德概念,并且获得了从容器到道德的双向映射的证据。

总结以往研究,发现同一类别的事物、与个体关系亲近的人或物、性质好的事物与“内”存在着隐喻联结;不同类别的事物、与个体关系疏远的人或物、性质坏的事物与“外”存在着隐喻联结。

二、容器隐喻与群体认知

在对群体关系的认知上,人们会不自觉地运用容器隐喻思维,将容器图式投射到社会群体上。社会群体就被看作为容器,形成了内群体与外群体的划分。这种投射不仅经常使用地域因素,比如北京人、上海人,海内同胞、海外侨胞,远亲、近邻,还可能涉及个人特征、任务类型、认同感、归属感等多元、复杂的因素。比如,按行业划分,有学术圈、科研圈、演艺圈等;按研究领域划分,有文学界、哲学界、天文学界等;按照认同感划分,有同窗、校友、老乡等。

当容器特征投射到群体认知中时,就意味着容器隐喻的重要属性被赋予到群体身上:

容器“有界”,在界限之中为“内”,超过界限为“外”。有时候,群体范围的容器边界很小,比如“知己知彼”,自己自成一派,将自身与他人区分开来;有时候,群体范围的容器边界较大,比如“山头”、“帮派”,不在这些圈子的人很难再融入进去。

容器内部具有同质性,与容器外部有区别。“业内”意指某种行业或业务范围以内,代表着普遍的权威,遇到难题时,我们需要找“内行”,寻求“业内专家”的支持与帮助;如果找不到专业人士,那么,不懂行的人就是“门外汉”了。

容器内部的东西往往更重要,是容器的核心和本质。形容群体中的重要人物,称之为“核心”;形容某人对问题分析透彻,切中要害,会说“鞭辟入里”;说理论、政策为人民了解信服,用“深入人心”是再合适不过的;而形容名誉、地位、钱财等无足轻重的时候,那就是“身外之物”了(付雅,2020)。

三、我们的研究:容器隐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种高层级群体,概念建构也遵循隐喻投射原则。张积家(2018)认为,容器隐喻可以具象地表达中华民族共同体。可以假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个体头脑中的表征是容器隐喻,在容器内是和谐共处、紧密相连的国内各民族,在容器外是国外其他民族。笔者认为,个体意识到国内各民族生活在同一疆界(容器)内,同呼吸、共命运,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内群体,即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的容器隐喻。习近平总书记也常用容器隐喻来喻指中华民族共同体,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喻为“大家庭”、“兄弟手足”、“石榴籽”、“同舟共济的人”,等等。

在这种共同认知作用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恰好就像是群居在中国境内的民族部落,关系亲近,相互了解,带来了内群体偏爱,随之产生了亲社会行为;中国外部的其他民族,在国家权力、人民利益等方面都与我们不同,风云变化的国际形势更让人们感知到国外民族的陌生,距离感和外群体偏见就自然产生。

基于以上猜想,我们对具有丰富的跨民族、跨文化接触和互动的具身经验的内藏班高中生进行考察,以国内不同民族及其成员表征中华民族共同内群体,以国外不同民族及其成员表征共同外群体,通过3个实验考察内藏班高中生对国内外民族的容器隐喻、群际态度和助人倾向。

实验1采用空间Stroop范式,发现国内民族人名呈现在圈内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呈现在圈外时,国外民族人名呈现在圈外时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呈现在圈内时,说明内藏班高中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运用了容器隐喻思维,他们将国内民族成员置于容器内,将国外民族成员置于容器外;实验2通过启动Stroop范式发现,当启动词是国内民族名称时,对积极词的词性判断反应时显著短于对消极词;当启动词是国外民族名称时,对消极词的词性判断反应时显著短于对积极词,说明内藏班高中生对国内民族存在着共同内群体偏爱,对国外民族存在着共同外群体偏见;实验3采用金钱和时间助人任务,发现内藏班高中生捐赠给国内民族成员的金钱和时间均显著多于国外民族成员,说明内藏班高中生对国内民族成员具有更强的助人意愿。

整个研究表明,内藏班高中生具有中华民族共同内群体的容器隐喻,对共同内群体产生了偏爱和更强的帮助意愿。这与内藏班中学生丰富的跨民族交往经验和与社会互动经验有关,这种经验累积,契合了抽象概念形成的具身特性。当然,这也与文化塑造有关。概念隐喻理论认为,目标域认知是对源域的变形解读,受制于源域和目标域的共同文化背景。长期的民族团结政策、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导向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家庭”、“手足兄弟”、“石榴籽”隐喻都起到重要作用。

你想要了解更多的有关容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关系的内容吗?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我们的具体研究。

孟乐, 叶灿, 王佳佳, 张积家. (2022). 内藏班高中生对国内外民族的容器隐喻、群际态度和助人倾向. 心理学报, 54(11), 1366-1380.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下载全文PDF)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