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具身认知”上了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北京卷)!

苏佳佳 心理学报 2023-12-24

号外!号外!

叶浩生老师、苏得权老师,刘电芝老师、殷明老师的心理学论文竟然登上了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北京卷)。



材料1的素材来源:
  • 叶浩生. (2010). 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 心理科学进展, 18(5), 705-710. 
  • 叶浩生. (2011). 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 心理学报, 43(5), 589-598.
  • 叶浩生. (2014). “具身”涵义的理论辨析. 心理学报, 46(7), 1032-1042.
  • 苏得权, 叶浩生. (2013). 大脑理解语言还是身体理解语言——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语义理解.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6), 189-194.
材料二的素材来源:
  • 叶浩生. (2010). 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 心理科学进展, 18(5), 705-710. 
材料三的素材来源:
  • 殷明, 刘电芝. (2015). 身心融合学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意蕴. 课程.教材.教法, (7), 57-65. 

叶浩生老师亲自做了高考试题

叶老师感慨,自从1980年高考,考了徐州市第四名的好成绩以后,还没有再高考过呢!
不过,看了好几家答案,有的也跟叶老师对不上,也不知谁错了?

荣幸!
我的经典论文《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能被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北京卷)所采用,成为高考考生们的试题,是我的荣幸。这不仅是对我写的论文的肯定。实际上,更是“具身认知”理论在中国开花结果的表现,我作为具身认知在中国最早的引介人之一,只是借了理论的东风而已!
为什么“具身认知”能在中国开花结果?
具身认知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因为西方的具身认知是在反思西方“主客二元”思想困境之后,吸收了东方“天人合一”智慧形成的,所以,中国人会觉得具身认知思想很熟悉。有文化土壤的理论才是好的理论。高考出题老师能选具身认知作为题目,除了文化思想上的相通,更是源于学生们的离身教育遭遇了很多困境,教师们已经意识到了,并且想要做出改变,未来,中国的教育应大力提倡“具身教育”。
理论与史不死!
在我看来,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取向和人文科学取向之争,迄今为止,未有定论。主流心理学界虽然崇尚自然科学取向,具有压倒性论文优势,但是,心理学人文取向不死!老百姓看不懂什么认知神经科学论文,最喜闻乐见的还是具有人文气息的文章。具身认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种科学取向,如何能将冷冰冰的科学理论春风化雨般的流入人心,这才是理论与史文章的功夫所在!真正能与中国老百姓“心与心”接触的还得看理论与史的论文。理论与史应是融合两种科学取向心理学的一个重镇,理论与史学者们更应该一手抓自然科学,一手抓人文科学,两手都要硬,努力写出这种真正面向老百姓的有意义的论文!如此,理论与史才能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叶浩生
2023.9.3


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对认知的影响,与计算机隐喻的认知加工观点不同。对这两种观点的理解,能够看出考生接受新观点、思考新问题的创造力。

同时看到自己的写作材料出现在高考试卷之上,心中欣喜万分。一则欣喜具身认知的广为人知。具身认知思想观点经过李其维教授、叶浩生教授、李恒威教授等国内多位知名学者的研究,在心理学和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则欣喜,这些年来,具身实践在教育领域遍地开花。国内教育类期刊上,经常能看到具身认知应用在课堂教学的实践报告。三则欣喜,自己的学术文章能够作为语文考试阅读材料,是对拙文的肯定。古人强调“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作者要把学术问题理解透彻了,而后使用简洁的语言告知众人,言简意赅,才能广为人知。
苏得权
2023.9.3


今天从朋友处得到信息:2023年北京高考材料阅读题,材料三用的是我和我博士学生2015年在《课程教材教法》第7期上发表的“身心融合学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意蕴”论文中的内容,这说明心理学研究对基础教育有影响了,很开心。我是从事教育心理研究的,且一直与基础教育有密切的联系。十多年前我开始接触具身认知,很认同“具身观”,并认为在基础教育中会大有用武之地。十多年来前前后后指导了多名博士与硕士生开展具身教育的实验与理论探讨,并将自己研究的学习策略、内隐学习与具身研究范式结合,完成了多篇有关论文,十多年的努力在基础教育有了反响,很欣喜。
具身认知完全不同于传统认知。传统认知认为认知是在大脑内进行,身体仅为刺激的感受器和行为的效应器。因此有人戏称为这种认知为“脖子以上的认知”。而具身认知特别重视身体的作用,认为身体在认知中起着决定性的枢纽作用,只有身体的参与,我们才能产生深刻的体验、才能真正理解所接受的信息。日常人们对专注的学习就常常描述为“全身心”投入,这表明“投入的学习”一定是有身体参与的。具身认知从理论高度上阐述了身体在认知中的作用,强调学习的体验性,这对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方式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这次北京语文高考材料出现具身认知内容,说明基础教育专家已在关注心理学的前沿研究,十分难能可贵,这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是一个很好的导向。我相信这几道关于具身认知题的出现,更多的中小学老师与学生知道了具身认知,也会更多地去了解具身认知,甚至用其原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与学习。我们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者也更应该关注基础教育的教学与学习现状,将心理学的前沿研究尽可能地与基础教育结合,写出更多通俗易懂的文章,并更多地在教育类杂志上发表,引起基础教育专家、老师们更多的关注,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这也是我们教育心理研究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如果基础教育专家与心理学专家双方相向而行,无疑会更快地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会推动我们更多联系基础教育的心理学研究。

未来可期!

刘电芝
2023.9.3


看到苏博士微信里发给我北京高考试卷,一开始很诧异!以为苏博士要考我高中语文,仔细看了一遍,才知道北京高考试卷阅读材料题目使用刘老师和我一起撰写的一篇文章。
第一个感受:现在的孩子太不容易了,具身认知是我博士研究的主题,让高中生阅读,里面好多心理学专业名词,不研究这个主题的很多心理学专业人士也未必清楚;第二个感觉,当个中学老师也同样不易,较偏的一个心理学主题,中学老师也要关注到这些,这对我们基础教育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学识、能力等综合素养的要求,和某些悲观主义者不同:我认为我们下一代的素质会越来越高,因为我们老师给孩子提供的教育质量在不断提升;第三个感受是感谢我的导师刘电芝老师,带我走进了学术殿堂,走进了具身认知这个主题。当时她已经六十多了,仍然保持着对学术的敏感,时刻关注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并且自身还一直保持着学习的习惯。她指导我写完这篇论文,期间修改往返多次,不论多晚发给她,第二天一早就能收到她的修改和批复。她的这种工作态度时刻激励鼓舞着我,让我在工作中不敢有任何懈怠。

殷明

2023.9.3



一开始,为了写我和叶老师最新发表在心理学报上的论文《延展心智:脑是实现心智的唯一基础吗?》微信宣传稿,偶然发现了2023高考语文试卷(北京卷)采用了叶浩生等四位老师关于“具身认知”的论文材料,现在请允许我们借此机会介绍一下“延展心智”:

“延展心智”实际上是“具身认知”的延展

归根结底,延展心智启示我们:认知、情感甚至意识可以突破大脑,延展到身体和环境中,并且,心理生活的边界就像“马尔科夫毯”一样,认识论上,是可塑的,完全取决于有机体如何通过“身体”来选择有意义的外部资源而与之建立耦合的认知系统。在这个意义上,延展心智势必要建立在“具身认知”的理论之上,即认知是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的三位一体的动态系统,而“身体”在认知过程中扮演了“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角色,基于此,身体的边界才是活的,心智的边界才是活的。因此,延展心智的关键是如何理解“身体”!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曾经区分了“躯体” (Körper)和“活的身体” (leib)。“Körper”是“客观的身体”或“作为客体的身体” (body-as-object),这是生理学和解剖学意义上的身体。与之相对,“Leib”是“主观的身体”或“现象的身体”,是“作为主体的身体” (body-as-subject),这个身体才是认识的主体。这也恰恰是具“身”认知所强调的“身体”的真义。

快来看看吧,也许明年高考会考呢?

(点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以免费下载中英文PDF)

苏佳佳, 叶浩生. (2023). 延展心智:脑是实现心智的唯一基础吗?. 心理学报, 55(11), 1889-1902.

Su, J., & Ye H. (2023). Extended mind: Is the brain the only basis for realizing the mind?.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55(11), 1889-1902.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