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书记风采录】于治富:再苦再累总是一脸阳光

2018-01-26 灯塔党建在线


实现全面小康,重点难点在农村;实现农村小康,关键在“头羊”。选派第一书记帮包村是省委、省政府为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活动开展以来,广大驻村第一书记以村为家,扎根基层,上接“天线”找项目、寻资金,下连“地气”聚人心、带队伍,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路上的“主心骨”。



抓基层党建,畅农产销路,第一书记于治富带病工作多次晕倒,但他——


再苦再累总是一脸阳光


“山村不变,誓不还!”写下这一誓言的,是青岛海事法院派驻费县大田庄乡黄土庄村的第一书记于治富。


费县大田庄乡黄土庄村下辖三个自然村,全村共有380户村民,其中贫困户有109户。去年驻村以来,于治富抓班子,带队伍,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让蒙山脚下的这个山村改变了模样。


2017年12月9日,记者进村采访,他正受高血压折磨,但仍然一副精神饱满的样子。村干部们告诉记者,村里的水果交易大棚建设期间,于书记经常带病工作,晕倒了很多次,但用他自己的话说,“再苦再累总是一脸阳光”。


基层怎么干,关键看党建。于治富驻村后,发现党建是影响村子发展的一块短板。“两委班子不会抓党建,怎么能带动村民发展致富?”于治富决定从这里入手,固本强基,抓好带头人队伍建设。


上好党课,让村干部爱上党课,让村民爱听党课。于治富不拘一格,在党课例会上发动党员干部轮流登台,在党课上说一说党的政策,论一论家长里短,极大地增强了党课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村干部愿意讲了,群众爱听了。同时不掩不饰,当面锣对面鼓,开好问题会,克服老好人思想,往日里那些“一言堂”、乱猜疑的情况没有了,村民与党员干部之间加深了信任,也提高了村干部的治村能力和号召力。74岁的老党员刘敬明告诉记者:“第一书记对党课抓得很紧,一月一次,有时候两次。跟以前相比,内容更务实。”


抓好党建促脱贫。109户贫困户要做到户户脱贫,一定要有产业项目做支撑。黄土庄村水果虽然种植面积较大,却受销路不畅困扰,村民收入很不稳定。于治富经过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成了占地4.5亩的水果交易市场。在今年水果销售旺季,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水果收购商在这个交易市场批量收购水果,解决了销路问题。村民丰丙对记者说:“我家里四亩多地今年都种了杏和桃,通过市场都顺利卖了,收入两万多元。”


为了促进销售,在建市场的同时,于治富和村干部从村里选了20多个有头脑有门路的村民在市场里做代办员,同时安置了50多个贫困户。代办员一个季度可以增加两到三万元的收益,贫困户也平均增收5000多元。通过这个项目村集体也可以收入五六万元,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


黄土庄村建在山脚下,村子背后群山连绵,林果满山,春可赏花,秋可摘果,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于治富大胆构想出“乡村能人”机制,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


村民王月飞之前一直在临沂市里做涂料生意,于治富动员他回村发展。王月飞回到村子后,发现村后山上有片岩壁坡度达到70度,很适合户外登山爱好者,他看中了这片山坡,可以发展攀岩。“于书记帮助我架电、引资,最终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王月飞告诉记者:“这个项目总投资3000万,占地200多亩山地,准备发展成一个集采摘基地、攀岩基地、汽车露营地于一体的旅游景点。”于治富则想得更为长远:“项目建成后还可以带动本地果品销售,效益大的很。”


“作为一名党员,我向望一种高度,也许我不能抵达,但我一生仰望。”家在沂蒙老区的于治富,情感朴素但真挚。







为您推荐

来源:大众日报   灯塔编辑丨许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