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陈叶翠:她何以“留翠”居民心底(下)
▲2015年11月,陈叶翠走访慰问困难老人。
叶虽落,翠犹在。
距离陈叶翠逝世,已过去两个多月。天空晴朗,街道依旧,但甸柳一居的居民们,仍然沉浸在对她无尽的怀念和悲痛中。
64岁的王英仙从预备党员转正了,但遗憾永留心中,她一直希望书记领着她面对火红党旗庄严宣誓;
腰鼓队教员杜玉贞得空新编了一段顺口溜,抬手点开微信就想给书记发过去看看;
百岁老人颜秀清还是照常让人扶到窗台边张望:“书记,来了吗?”
……
她,一个“小小”的社区党委书记,为什么能成为居民群众心底那道永不褪色的“暖翠”?
真心为民写忠诚
社区第三支部书记刘春生已经82岁,每天仍然爱往社区跑。
有人问他们这些党员:“你们拿报酬吗?不拿,为什么天天在那?”
“咱们是受陈书记的影响。为社区服务是一种责任,是一件光荣的事、义不容辞的事。让咱干是信任咱。”
“就好像一种无形的牵引力牵着你往那走,无怨无悔。”
这就是甸柳一居最普通的党员给出的回答。在他们心里,陈叶翠就是那一杆鲜红的党旗,指引团结着他们奋力前行。
“老百姓不能天天见到总书记,也不能天天见省委书记、市委书记,每天见的就是我。”陈叶翠生前常说,“我这个社区书记干不好,群众就会对党有怨言;我干得好,群众就会对党有更深的感情。”
她牢记自己社区“领头雁”的职责,事事想在前、干在前,以实际行动当好党在基层的形象代言人,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的忠诚和信守。
群众有困难,她不是坐等来访,而是主动上门解忧。在居民群众眼里,她是一个“没事找事干”的人。
常年独居的吕大爷,家里垃圾堆积如山,“臭烘烘”的。别人不愿意去,但陈叶翠主动去,一次干不完就去两次。
她说:“人家条件要是好的话,还用得着我们吗?我们工作的意义不就是让他们过得好一点吗?”
76岁的朱凤元至今还记得,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他爱人生病住院 45 33047 45 14987 0 0 3960 0 0:00:08 0:00:03 0:00:05 3959,陈叶翠打了好几次电话问病情,除夕夜,她不仅来到病房,还带着亲手包的热腾腾的饺子。病友们都以为她是老人的亲戚。
“她是那种人,你有事找她,她高兴。”居民有时觉得陈叶翠“难以理解”。陈叶翠手机号码几十年不变、24小时开机,有的老人记不住孩子的号码,却清楚地记得她的号码。
为癌症残疾夫妇到原企业协调医疗费,帮孤儿寡母的姐妹打官司争回被侵占的房产,为遭受火灾的环卫工人安家,为打工的小青年举行婚礼……家长里短,陈叶翠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点点滴滴的小事却暖人心肠,做得“比亲人还要亲”。
她时刻把居民的冷暖放在心上,随身总是带个小本子:“记下来,怕忘了。”直到去世,记录了70多本、100多万字的日记,“凡是老百姓的事,一件也没落下”。
陈叶翠把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融入普通琐碎的日常工作,把人生的追求与党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老百姓接触不到上级领导,我就是个放大镜,代表党的形象,我还是个显微镜,要让大家伙感受到党是为民谋利的,要相信党、跟党走。”她说。
她视工作为生命,一心为公,不求名利,为党的事业和群众的利益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因为工作出色,省地矿局想调她到下属单位担任负责人,她多次婉拒。生病后,陈叶翠还是照忙不误,回到家经常累得话都不想说。女儿心疼,就劝妈妈不要干了。
“不干?干什么去?我喜欢,让我去。”陈叶翠总是这样回答。
“我妈进了这个社区、这个门,就像打了鸡血。哪儿疼,哪儿痛,一忙社区的事就忘了。她的爱好就是工作,工作就是乐趣。”在女儿杨歆眼里,陈叶翠是个很简单的人:只要对社区好,就义无反顾。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陈叶翠爱唱《江山》这首歌曲,唱的是她最喜欢的话,也是她用一生践行的信条。
动真碰硬敢担当
“有什么难事都想找她。”甸柳一居的居民群众把陈叶翠当作“主心骨”“贴心人”。
是怎样的人格魅力,让万千居民铭记着她、离不开她?
答案是:“她是‘真干事’,想方设法为群众解难题。”
社区是城市和社会的毛细血管,“鸡毛蒜皮”之事千头万绪,最为棘手。陈叶翠始终秉持一个朴素的信念:居民的事再小也是天大的事,千方百计也要办好。
当拆迁居民利益受损,她协调开发商修改方案十几次,甚至“请设计师先回家量量自家的卫生间,再来设计居民的卧室”。
为解决油烟扰民问题,她带着居民与饭店谈判,最终使得居民楼下饭店全部搬走。
当老年食堂管理不到位、群众有意见,陈叶翠直接找到负责经营食堂的社区服务机构负责人,义正辞严地告诉他:“老年食堂的公益属性不能变,不换思想就换人!”
“陈书记不仅对社区工作有着火一样的热情,而且很有思路、很有办法,感觉跟着她干工作特别有干劲、特别有成就感。”社区老年食堂管理员、老党员张佳感叹。
多方协调奔走,建立起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解决社区老人就餐、娱乐、健身等全部问题;跑遍辖区大单位筹资,建数百平方米的创业一条街,安置社区大多数下岗失业人员,使甸柳一居成济南首个“零失业社区”……她带领社区居民把一个老旧小区变成了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不相信她一个社区书记能办成,但她就办成了。”“她认定的事,一定跑不了。”这就是党员群众心中的陈叶翠:敢于迎难而上,从不轻言放弃,挺直腰杆担当,用瘦弱的肩膀做群众背后坚强的靠山。
与时俱进“练真功”
在甸柳一居,无论是老同志还是年轻社工,说起陈叶翠,他们经常会提到两个字:佩服。
“她总是有很多新点子、新想法,什么老大难问题到她这儿都能迎刃而解,真是神奇。”
其实,怎么会有人天生具有这种“神奇”的能力。陈叶翠“神奇”的背后是她积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始终保持锐意创新、拼搏向上的进取精神。
“我是一个现代的老太太,现代的社区书记。”社区工作人员经常听到,陈叶翠这样“定位”自己。
“一个人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为什么能把社区建设得这么好?就在于思想、眼光、意识。”在山东大学社工专业教师张洪英眼里,陈叶翠身上与时俱进的精神令人敬佩。
“思维活跃、意识超前,绝对不落后于年轻人,甚至超过了年轻人。这是她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因为社工学生的实习,两人一拍即合,一合作就是10年。
10年前,陈叶翠就已经“超前”地想着怎么专业化地建设社区。她在全省首次把专业社工服务引入社区,还创新性地提出了“项目实习”的概念,亲自带领学生成立了“老顽童”电脑兴趣小组项目。这个项目开辟了全市老年服务的全新领域,让甸柳一居的老年人紧跟社会发展步伐。“项目化”实习也成为了高校社工实习教学的新形式。
“陈书记学东西不是照搬照抄,一定是结合甸柳一居的实际进行创新,而且结合得非常好。”很多人眼里,陈叶翠“善于学习”的特质就像是一种天赋,连一些专家教授都自叹不如。
跟随陈叶翠的足迹,你会发现,没有所谓的天赋,只有勤思好学,学以致用。她从不错过任何一次练就创新创造“真功夫”的机会。
山东大学经常邀请境内外学者来讲学,几乎每次都能见到陈叶翠的身影。陈叶翠还像高校那样举办社区论坛,把济南高校的专家学者请来,去会诊去讨论“我这个社区要怎么专业化地发展”。
2013年,陈叶翠随团到加拿大考察社区建设。当时日程排得满满的,只有一个下午时间自由活动,大伙儿都想趁这点时间去购购物,陈叶翠却找到带队的高鉴国教授,恳求英语好的他再带她去多参观几个社区。晚上近11点才回来,那时,陈叶翠已经身患绝症。
两年后,出国学习的成果落地了:甸柳一居老年食堂开业,社区室内体育馆的建设也已经提上了日程。然而,那个永远在奔跑、满满正能量的陈叶翠却再也看不到它投入使用的那一天了。
“全国那么多社区,如果每一个社区的书记都像陈叶翠这样,每个社区都像甸柳一居这样好,那我们的国家将多么稳定,多么和谐,多么强大!”采访结束时,社区老党员的感叹久久回响在耳边。这既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殷殷期盼。
陈叶翠走了,留下一座精神的丰碑。陈叶翠没有离开,她心中那光照梦想的火炬,将永远燃烧下去!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灯塔编辑丨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