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政德】周恩来的“五德”精神触及干部灵魂
▲1973年6月,周恩来在延安视察。
周恩来堪称全党之表率,在他身上完美折射出人民公仆的“五德”。
1
坚守政治品德
周总理一生将名、权、利看得很轻很淡,他从不争权争位。如果说要借在党的地位谋私利,他比绝大多数人都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条件。但是,他始终以自己坚定的党性和人格的凝聚力,成为党内须臾不可缺少的凝固剂。遵义会议上,周恩来身兼五职,是中央三人团之一、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他从党的最高利益出发,自动退居助手地位,从而保证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这对实现党的历史性伟大转折起了特殊的作用。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伸手要权,红军面临一次灾难性的分裂。这时,又是周恩来主动将红军总政委一职相让,红军最终得以顺利北进。
2
谨守思想道德
众所周知,周恩来虽无子女,却有一些侄子和侄女,也抚养过不少烈士遗孤,但他从未利用职权为他们谋私利。对烈士子女,他既关怀备至,又严格要求。建国初期,他视察北京101中学时,就以清朝八旗子弟为例,告诫干部子女们不要特殊化,不要脱离劳动,不要脱离群众。
有这样一件小事很感人:抗战胜利后的延安,生活仍很困难。有一次,警卫班几个战士想给周副主席弄点吃的补补身子。战士小魏出了个主意,拿四双旧布鞋去农户家里换了一条狗。周恩来知道后,严肃地批评小魏说:“四双旧鞋能换到一条狗吗?我们决不能侵犯老百姓的利益。”
第二天,他带着小魏找到农户家里,向农户道歉,并亲自付了钱。
3
恪守为政官德
周恩来童年时代是在淮安度过的,他对故土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曾深情地对淮安负责人说:“我真想回家看看!可这些年多少事情等着我去做呀……”为此,淮安曾悄悄修缮了他的故居,拓宽了南门大街等城区主要几条街道,维修了他放过鸽子的镇淮楼、攀登过的文峰塔,还疏浚了他划过小船的文渠。然而,他最终都没有时间回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他只能舍“小家”而顾“大家”。
4
遵守社会公德
对待个人生活,周总理衣食住行的俭朴作风众口皆碑,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到了什么程度。
周总理一生没有停止过谈判和外交活动,深知自己代表着共产党人的形象,所以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总是仪表端庄,风度翩翩。其实,他对自己形象的注重是很有名堂的。1949年进京时,他第一次做衣服,选中了“红都”服装店。工作人员介绍:这是闻名全国的高级服装店,备有各型各色的英国呢料、澳大利亚毛料等。他笑着摇摇头:“我就要中国的料子。”后来,他只做了一套青色粗呢毛料中山服,一套蓝卡其布夹衣和一套灰色平纹布中山装。内衣是普通白布做的。这几件衣服一直穿了近20年,始终笔挺整洁,风采照人。原来,他备有两只袖套,一坐到桌旁,就仔细套在胳膊上,这就保护了衣服的臂肘,使衣服不会磨损太快。如今,他穿用了几十年的睡衣、皮凉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国产手表等,已作为珍贵文物,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人们从中不难发现总理那可歌可泣的廉洁形象。
5
信守家庭美德
作为大国总理,周恩来有权不私,有名不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可谓是世界上最平民化的总理,在人民心中矗立起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淮安所有看望过周总理的晚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总理既给他们以父母般的慈爱,同时对他们的要求又是很严格的。这些亲属也都自觉遵守总理拟定的五条“家规”:一是住招待所;二是到食堂排队买饭,有工作的自己买饭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三是看戏、看电影不得用招待券;四是不许请客送礼;五是不许动用公家的车子。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灯塔编辑丨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