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读档|人民的名义——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反腐败斗争
“百代兴盛依清正,千秋基业仗民心”。对于我们这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对于我们这个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党来说,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历史也是与腐败现象做斗争的历史,山东抗日根据地反腐败斗争的思路与举措,通过一件件档案历历呈现、清晰可寻。
腐败,有滋生的土壤
抗战期间,山东抗日根据地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成为全国唯一以一省为建制的根据地,成为中国人民抗战最前沿和最重要的根据地之一。急剧的发展壮大带来了一些问题,虽然风清气正是当时的基本政治生态,贪腐却交织其中,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是物资严重匮乏的时代背景。抗战期间,外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生产力的不发达,加上战争消耗和灾荒,造成物资极度匮乏。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党员干部面临的考验,如同饥饿的人面对面包的考验。抗战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贪腐,除了钱之外,无非是柴米油盐,日常生活化色彩浓厚。其次是历史遗留及国民党的影响。腐败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颗毒瘤,吏治腐败在历史上一直就是顽疾。历史的车轮转到抗战时期,这一影响依然不容小觑。同时,抗战期间国共二次合作,国民党限共、防共、溶共的政策,使我们党的有些干部开始腐化堕落,滋生了贪图安逸享乐的思想。再次是急剧发展带来的成份不纯。1938年,山东各地党组织按照中央指示大量发展党员,党员队伍急速扩大,但也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1939年,山东分局《关于执行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的指示》指出:“某些党部征收新党员不经过详细审查与执行入党手续,少数负责干部包办介绍新党员,形成拉夫式现象。因此党内混进来一些暂时同路人,阶级异己分子,投机分子,甚至托匪、叛徒、奸细分子。” 这部分人严重侵蚀着山东党的肌体,成为贪腐的易发高发人群。还有基层干部待遇与管理存在问题。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贪腐,主要集中在县级及以下组织的主要负责人身上,及掌握钱财物的重要机构和岗位上。当时的根据地实行的是供给制,但供给对象主要是县级以上干部,基层的党员干部也有但不全面,乡村干部基本无权享受。直到1942年7月,省战工会在《关于村政人员粮食津贴的决定》中才对脱离生产或半脱离生产的村长、副村长“按月发给粮食津贴30-60斤。”即使这样也很难满足他们的养家需求。同时,对基层钱财物管理的不规范增加了意志薄弱干部贪腐的可能。
反腐,必用重典
1940年7月,山东省临参会和山东省战工会成立,标志着山东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民主法制建设从此得到长足发展,反腐倡廉法制建设更是取得突破性进展。
首先,立法突出一个“严”字。1940年8月,省战工会颁布的根据地宪法性文件《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中,将“力戒浪费,严惩贪污分子”作为一项重要的革命纲领。
反腐,多管齐下
令在必信,法在必行。鉴于广大人民群众对贪污腐败行为的深恶痛绝,山东抗日根据地及时顺应民意,对贪污腐败分子做到了令出法随,严惩不贷。1942年6月6日的《大众日报》报道了鲁南行政专员公署对费南县二科仓库主任王俊德案和费南县秘书处原军用代办股长案处理情况,“经民政科详查案情后,二犯皆自供不讳,乃依法追回贪污款后,并处以死刑。”
依靠群众,强化监督。毛泽东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反腐亦然。山东省各级参议会就是广泛代表民意的机关,其职责主要有四方面,其中一方面就是从政府内部监督政府、军队及各团体,检查其贪污及渎职情况。这种权利在根据地得到了切实的实行。山东省临时参议会的工作是走在全国前列的。1943年9月9日,《大众日报》刊载《毛主席电贺省临参会望敌后军民再接再厉,反对投降、分裂、倒退,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内容是毛泽东于9月1日复电致贺山东省临时参议会的原文。在电文中,毛泽东高度评价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坚持敌后,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为民族伸正气,为全国做榜样”;在各级党的组织体系中,健全党的群众工作委员会,定期检查群众工作,发动反贪污、反坏蛋、弹劾贪污腐化区村长等斗争。1943年12月,莒南县委在对“查减”运动进行总结时就提到“计反贪污、反恶霸斗争80次,反对官僚主义12次,反黑地5次,反侵吞公物、反虐待、反奸细各1次。”
反腐,不会停歇
刹歪风,兴清风;除邪气,彰正气。山东抗日根据地对腐败的从严打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根据地内的政治生态呈现一派风清气正的景象。
三年整风起到塑风正气的作用。从1942年春至1945年春,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党内整风运动。通过开展整风运动,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克服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等错误,从思想上、作风上、组织上进行了一次清理,纯洁了党员队伍,提高了党拒腐防变的能力。
贪官少了、腐败少了,党员干部们的思想、作风有大的改善,党风清正、民风纯正。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反腐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以人民的名义,反腐斗争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