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兔字丨读书:你和芒格的大脑之间,差了什么——flomo笔记安利

食兔君 兔子书斋 2023-04-05



你和芒格的大脑之间,差了什么

——flomo笔记安利


偶然经@浩然兄推荐,我试用了flomo“浮墨”笔记,在尝试了两周并阅读了介绍“卡片盒笔记法”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后,毅然决定花时间安利给大家。


"不写,就无法思考。——卢曼·1992"


flomo是由知名产品经理、《产品沉思录》主理人@少楠制作的一款轻度的“卡片笔记”软件,适用于随手记录、整理思维、沉淀知识、找寻灵感,非常适合成为辅助同志们思考的“外置大脑”。


——当然,如果有朝一日,真的有一款产品能将我们整理后储存进软件中的信息进行自我链接、自我发展,那就更酷了,可惜现在还没有。人的全部思维活动,还得依赖我们自己。


虽然把它当作随手记也未尝不可,但flomo“最完美”的使用方式还是“卡片盒笔记法”。因此,在安利软件之前,我们得花些时间来了解“卡片盒笔记法”。


顾名思义,“卡片盒笔记法”是一种记笔记的方法,它源自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这位朝九晚五的公务员,借助其自创的“卡片笔记”积累下海量知识、发展出无数灵感,成为20世纪德国最高产、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学家。


在日常阅读中,我们常在书的边角记录下读书的感受,或者在好句子下划线,这种方法其实是毫无意义的,除了个别工具书,我们几乎不会再回翻读过的书,也无法将书本的内容装入脑袋,甚至会更快的忘掉,因为记录本身就是一种释放。


——这是“蔡格尼克效应”,即未完成的工作会占据短期记忆,直到它们被完成。大脑不会区分什么是“完成”,只要把它写在边上、表述出来,大脑就会感觉已经完成,从而释放它,其实你啥也没记住。


卢曼则不太一样。


他将笔记记在卡片上,并总是按标准化的格式记录,将笔记彼此建立双向的链接。


标准化处理笔记,就好像用集装箱预处理码头的货物一样,看似降低了单次记录的效率,实则更方便归类、建立联系。


在建立链接上,卢曼的方法也很有创见。


读书时代,我们常记录厚厚的笔记,有细心的同志还会分门别类,做好储存。可是考试之后,别说再回顾这些笔记,甚至连课堂上的知识,也被忘得一干二净。我们还常常自我安慰,“都转换成思考模式了”。


转没转化,自己心里清楚。


卢曼则采取“自组织”的方式来建立笔记之间的联系。因为之前在笔记记录时有过简单思考,因此卢曼并非按主题来组织他的笔记,而是“建立链接”。


"

卢曼用数字和字母给卡片编号,例如现有笔记的编号是22,新笔记就是23;如果已经存在23,新笔记就可以是22a。


卢曼根据自己的喜好,用数字和字母组合,中间再加上一些斜线和逗号,能够分支出许多思想串。例如,一条关于因果关系和系统论的笔记编号为21/3d7a6,其后添加的新笔记就编号为21/3d7a7。

"


在添加笔记时,卢曼会回顾卡片盒中同分支内的所有笔记,然后建立链接。因为笔记预处理过,且只有卡片大小(大多就一句话),使得回顾成为可能。


当足够多的笔记借由链接在卡片盒中自由生长,借由回顾在头脑中反复出现时,复利的作用便体现了出来。卢曼一生中源源不绝的灵感便来自他那9万余条笔记间的相互碰撞。


具体到笔记本身,卢曼将笔记区分为4种: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和项目笔记。


·闪念笔记:就是随手记,生活中随手记下奇思妙想,在阅读中随时记下灵感。


这种笔记是用来等待处理的,不会被归入卡片盒。卢曼一般随手抓张纸便写下记录。


写下随手记后,需要用固定的时间去处理它们,使得它们格式统一,并建立链接。当然,许多闪念笔记会作为盒子中的其他笔记而被合并、补充,乃至遗弃,这很正常。


·文献笔记:这是一类会放入盒中的笔记,通常源自阅读和学习。


我们在摘录它们时要按照统一格式,并仔细标注出处,通常,文献笔记就是道理+例子,然后标出参考自XXX,方便引用文献时能找到。


也可以有其他做法,核心是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这样处理,就将大脑记忆知识的负担转化为了记忆链接,只需要留下浅浅印象即可,不会占用宝贵的读书精力。


(当然,能背下每一条知识最好,因为大脑自己也会建立链接,但是这要看天赋,还耗精力,只适合于专业学习)


·永久笔记:这是放入卡片盒中的主体,是你大脑的储备、你的财富。


它来自闪念笔记,是你针对某方面事物的理解,时常翻看,并尝试回到你记录它时的情境中,能够帮你重新拾起被忘却的灵感和感受。


每次记录永久笔记时,最好花些时间回顾这个分支内的全部笔记。反复自我学习。


·项目笔记:完成某个特定项目的笔记,可以是从其他文献笔记、永久笔记里搬迁过来的(只要搬迁链接就可以),也可以是在项目进展中学习到的新知识。


当项目完成后,整理项目笔记,有的可以归入文献或永久,有的则可以抛弃。


这便是卡片笔记,非常简单,但十分有效。


关于卡片笔记的使用与其他更细节的东西,建议参看《卡片笔记写作法》,它里面详述了如何使用卡片笔记完成写作以及卡片笔记记录的方法,尤其是第3章,讲了卡片笔记的具体用法,必看。

卢曼有两个笔记盒,文献笔记盒和主笔记盒,前者保存文献笔记,后者保存永久笔记,我们更方便,只用一款软件——flomo.


flomo的界面如图所示:





这是网页版,手机版简单些,只有右半部分。


为什么选择flomo,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它简洁美观,有人说它轻巧方便,有人说它三端互联很友好,有人则玄学一些说它“刚刚好”。


对我而言,flomo能帮助我梳理我的知识体系;它能在不同的知识间建立链接,并每日提醒我一些我曾经说过的话(每日回顾功能),帮助我捕获灵感。


原来我用手机自带的备忘录记录灵感,不够方便。如今,我只用flomo作为主要笔记和灵感来源,用“幕布”APP学习系统化的知识,用备忘录(手机自带)或txt文档(电脑自带)完成写作——包括这篇文章。


非常惬意。


借鉴@少楠老师的I.A.R.P方式,我介绍下自己的标签索引方式:


·缓存:就是随手记,随时记录灵感,我一般每天一至两次处理缓存内容,把它变为其他标签(或者删掉)。


·领域:我的知识体系,就像游戏里的技能树那样,里面有投资、阅读、生活技巧等等,大标签里还有分支,是借助链接回顾体系知识时的主体。


·项目:某个具体项目的相关知识,记录自己在这个项目中的全部思考。


例如,在阅读腾讯控股的年报时,我建立了一个“#项目-Project/腾讯2021年报”的专属标签,用于记录阅读年报和相关材料时自己的所思所想,然后成文(几乎就是把Project里面的东西排列组合+补充说明)。


完成任务后,我一般会再审视一遍Project里的内容,去芜存菁(如果要保留某些内容,就需要改换标签,重新建立链接),然后删除这个Project.


·洞见:就是主笔记,只有某些特别的思考、独到的见解才会收入其中,这里的内容必然都是我自己所理解的,有些内容甚至是在回忆到时会惊艳自己的存在,不懂不记。


·检查清单:借鉴查理·芒格的思路(或者说是美国空军的思路),在执行某个具体事项前必需要对照检查的内容,可以借此帮助自己克服“误判心理”。


例如,每次阅读新公司的“招股说明书”时,我都会打开“#检查清单-Checklist”,找到《如何阅读招股说明书》,并照着顺序逐项检查。


(当然,里面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的煮饭小贴士……)


·企业理解:里面是我对认真分析过的具体企业的理解,往往就只有一两句话。


例如“腾讯控股”是“腾讯科技”+“互联网控股”的组合,相当于一家拥有通信及社交龙头位置的科技、游戏公司和一支投资互联网行业的私募基金打包卖。


或者“洋河股份”是管理层结构最优秀的中高端白酒企业。


这些是我置顶的6个标签。


其他标签,则是从实际出发,让它自然生长,是啥就标啥,作为MEMO内容的补充。


例如“#衍生品”标签中就有来自不同文章中关于衍生品的理解,每次记录新的衍生品相关知识时,就可以点进标签里回顾一番,往往会启发更深刻的思考。


当然,这只是参考。最完美的结构从来不是规定的,而是自己生长出来的。


标签索引是非常个性化的事情,如果一个标签不是你第一时间能想到的,那这个标签就毫无价值,因为过段时间后,你就不会再想到这个标签了。


况且flomo能很方便地改换标签,同志们可以多多尝试,找到符合自己的节奏。


李诞说过,节奏很重要。


他说得对,而且不打人。


兔子说


相信读过《穷查理宝典》的同志们都会会芒格的“框架思维”非常艳羡,而卡片化的笔记方式便能够帮助你形成大脑中的框架。


卡片化的笔记,是搭建框架思维的瓦砾,因此,我对于flomo的使用和“卡片盒学习法”的存在是震惊的。


虽然这和我自己搭建框架的方法差不多,但我无法精确地总结成如此简单易行的方法论。






可以说,“卡片盒笔记法”上承查理·芒格的框架思维,下启《快速阅读术》《请停止无效努力》等的具体方法,是所有追求理性的思考者的不二选择。


如果说,自成年以后的十多年里,还有什么软件能够惊艳到我,@少楠老师的flomo算是第一个。我也愿意做它的“自干五”。


少楠说,有时候一本书,或者一套思想体系,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有时候,一款软件也会。


以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商用请联系本人。我胆小,我害怕~)



留 言 处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