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兔字丨财报】蛮牛产奶:浅谈腾讯2022年业绩

食兔君 兔子书斋 2023-04-05

(文章仅供学习,请勿依次进行投资指导。本人持有腾讯控股,且未来72小时内没有卖出计划)

腾讯「欣然」发布了2022年度业绩,营收5545.52亿,同比-1%;归母净利润1882.43亿,同比-16%;非国际标准归母净利润1156.49亿,同比-6.57%。

这是腾讯公布年度业绩以来营收、净利润、非国际标准净利润的首次下降。

四季度业绩:营收1449.45亿,同比+1%;归母净利润1062.68亿,同比+12%;非国际标准归母净利润297.11亿,同比+19%。

有所回暖,这也是市场的主要信心来源。

用户方面,微信及Wechat合并用户13.13亿,同比+3.5%;QQ用户5.72亿,同比+3.6%;付费账户2.34亿,同比-1.1%。

微信用户13.13亿——国内增长几乎封顶了。

中国的学龄前儿童保守估计有2亿,会使用微信的海外华人大约1亿,那么13亿用户大概就是国内用户的天花板了😂,疫情环境下,微信的某些小程序几乎是硬通货,所以对这样的用户量也不必惊讶。

而国外用户方面,除开海外华人,几乎看不到微信的使用场景,因此也不抱有再增量的希望。

回报方面,腾讯2023年拟派发特别股息美团(10派1,依照当前股价,折141.1港元)+每股2.4港元分红,约莫每股分红14+2.4=16.4港元,分红率16.4/375.6=4.4%。

一家以往不断在主营业务和投资市场开拓进取的蛮牛企业,如今竟然派发了如此大笔红利。作为股东,在得了实惠的同时(估值时我一般不考虑腾讯的金融资产,因此派发美团是真正的企鹅下蛋、额外的实惠),也不免为中国失去了一家潜在的互联网行业的伯克希尔而叹息。

👆Choice上原始数据下载依然有问题(烦死了),只能下载标准数据,因此本次数据用的是@王冠亚 从wind上获得的数据,感谢大师兄!这个原文件我分享在【兔子书斋】左下角「阅读原文」处,要的自取。

2022年,腾讯首次以负增长的姿态见诸年报(虽然大家心里也都有预期),财报开篇,小马哥就先提到,腾讯在2022年「提升了效率,聚焦于核心业务,为未来一个新的可持续增长的模式奠定更好基础」,这几乎是2022年腾讯工作的缩影,概括能力比Bing AI还强👍。

2022年,腾讯在面临国内ZS、人文环境的双重施压,通过优化(流程和人员)、降本和反腐,提升了效率(㧟除腐败、优化流程),聚焦于核心业务(砍掉了许多与腾讯气质相背离的业务和试一试的业务),为未来一个新的可持续增长的模式(to C作为稳定的主营业务、to B和to C的海外部分作为增量的模式)奠定更好基础。

当一家健壮如牛的企业奋力向前的时候,它不太可能关注到「提升效率」「聚焦核心」「追求新的、可持续的模式」这些事情,恣意的青春总是不间断的挥洒着。而只有当企业发展受阻、甚至是面临衰退风险时,降本增效才会被重视——相对于世界,2022年的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在衰退,这点毋庸置疑。

身处其中,腾讯自然不能幸免。因此今天我们聊聊三个话题:

1.2022年的腾讯,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2.2023年的腾讯,增长空间在哪些地方?

3.当前,腾讯的底层逻辑是否发生了改变?

2022年的腾讯,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得从业绩说起:腾讯的业绩由两个方面组成,实际经营的毛利润2387亿和其他收益净额1243亿,另有利息86亿,然后和费用一同加加减减、和税款一起乘乘除除后,得到净利润1887亿(归母1882亿)。

因为投资收益波动巨大,且常常是纸面富贵,因此我们在讨论腾讯的时候,出于审慎的考虑,常常使用非国际标准归母净利润,今年是1156亿。

这个当然不是直接扣除的投资收益,而是腾讯管理层做了一些列的变化(甭管投资者觉得合不合理,管理层觉得合理),详见业绩报告的P23.

在对财报的数据处理上,港股和美股都会更随意些,常常有这种「虽然规则是A,但我觉着B更合理」的处理方式,福寿园也有(对经营现金流的不同理解),最著名的当属伯克希尔的「透视盈利」。

但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观察,腾讯今年的收益都是实打实的下降了。

具体到业务方面:

增值服务:2,876 亿,同比-1%。

其中游戏收入1,239亿(本土)+468亿(海外)=1,707亿;或者是1,605亿(手游)+469(端游)=2074亿。差额是社交网络收入里的手机游戏收入,算入手游收入但不算游戏收入。

社交网络收入1,169亿,视频号直播和音乐会员收入的增长抵消了音乐+游戏直播的收入下降。

2022年的整个国内游戏行业都挺稳的,基本是存量博弈,在这种情况下,《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的表现一旦弱些,本土游戏收入就有了明显下降(同比-4%),这俩大块头的基本盘,不是诸如《金铲铲》之类的游戏能够弥补的;国外游戏的增量则可以主要归功于《无畏契约(VALORANT)》在端游上的巨大成功,次要则是《夜族》《妮姬》等红极一时的新游戏,它们甚至抵消了《PUBG MOBILE》(和平精英海外版)的收入减少。

有意思的是,腾讯游戏在国内和国外均收获了「老游戏营收下滑、新游戏营收上涨」的结果,但国内部分整体下滑4%,国外部分整体增长5%。

个中缘由,一是腾讯游戏的国内业务体量大,新游戏的增量很难弥补基本盘的下降;二是国外游戏市场依然具有增量空间(新游戏能获得爆发式增长),而国内市场基本稳定,爆款出现的条件更为苛刻。

腾讯自己总结做游戏的特点,PVP游戏看运营,PVE游戏看内容。腾讯的运营能力相对其做内容的能力要更强,这也能从当前腾讯的爆款游戏比例中看出来。

网络广告:827.29亿,同比-17%。

其中上半年的疫情是影响商家投放网络广告(效果广告)的最直接因素。广告业和宏观经济强相关,同样的点位下,腾讯能做的主观操作其实很少——别人投不投,和你关系不大。

金科企服:1771亿,同比+3%。

其实是金融科技营收增加了,因为支付场景在增加(线上小程序+线下疫情恢复)。

腾讯的金融科技在强监管下依然坚挺,令人欣慰(管理层说金融服务是「前途光明」,我个人理解没说出口的半句话是「道路曲折」。无论如何,相信对ZC最敏感的腾讯,一定能做的比其他公司更好)。

投资:按照联营企业的实际市值计算,腾讯的整个金融资产大约8106亿,较去年同期「跌去」了33%;而以腾讯财报上的账面价值计算,整个金融资产大约6720亿,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3%;其他收益净额1243亿,也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7%。

当然,按照年度来观察投资收益、特别是其他收益净额展示的收益没啥意义,投资是一件久久为功的事情。但是从这些简单的数据来看,我们也可以直观感受到作为腾讯的另一面,金融投资的一些情况:

1)缩水严重。

腾讯的金融帝国在2020-2021年达到顶峰,2020年时按市值计算共15017亿。当然,2020年市场上,互联网股票整体估值偏高,按账面价值计算,这些资产只有6909亿;2021年时,互联网股价集体回落,但腾讯的金融资产却大大增加,账面价值达到了7762亿。

无论是哪个数字,对比今年来看都是略高一筹。

2)监管严苛。

这些资产的减少,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腾讯需要博得监管信任,表明自己只是个「臭做游戏的」,而无异于谋求「金融帝国」,所以又是减持又是分红,又是按照分拆金控公司的标准去限制自己的投资。这些行为无疑是动摇了腾讯投资的框架的, 内外环境导致的投资不确定性增加,很难再按照半只互联网私募基金的模式去给它估值(因此后期只用非国际标准净利润估值),认为「600港币也不贵」。

"


Tip——腾讯的底层逻辑:


「腾讯控股」是「腾讯科技」+「互联网控股」的组合,相当于一家拥有通信及社交龙头位置的科技、游戏公司和一只投资互联网行业的私募基金打包卖。


其主营业务可以分为社交、媒体、游戏、广告、金融、企业服务和投资,七个方面。


"

3)收获颇丰。

虽然金融资产缩水严重,但腾讯的投资水平和为股东赚取的投资收益一点也不差。这点从年年高企的「其他收益净额」是可以看出来的。

就2022年来看,腾讯减持和分红的2笔投资,腾讯从2010年开始投资sea,累计投入46.22亿,回收412.9亿,8.9倍回报;腾讯从2014年开始投资美团,累计投入506亿,回收1065亿,2.1倍回报。

(以上数据由@李强 强哥提供,有谣言说今天下午,其在星巴克审阅腾讯财报期间,分身五五,前往企鹅大楼会见小马哥,导致互联网行业股价暴涨,我不知真假<笑>)

投资这种事情,确实因人而异。

对于洋河、腾讯这种历史业绩颇丰的,我们希望它能够将闲置资金用于投资、换取高额收益;对于陕煤这类不太清楚底细的(主要是不太了解朱雀基金,但人家的业绩回报也是很高的),则谨慎乐观地看待它的投资,做不做均可,最好是让大家自己动手;对于福寿园、YGE之类总是出现谜之投资操作的企业,则希望它能收收神通,别玩了,赶紧分红。

所以对于腾讯在金融资产上的持续谨慎,我个人是很遗憾的。不仅在于我自己重仓腾讯,也在于伯克希尔只能诞生于美国这个事实。

综上所述,过去的一年里,腾讯在业务上的收益减少主要来自广告和本土游戏,其中广告的影响是宏观环境的体现,游戏则是因为支柱产品的自然老化;投资业务明显收缩,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公司市值低迷,另一方面则是导致互联网公司市值低迷的JG原因作祟。

宏观环境不可估量,也不敢谈,故略去不谈。游戏老化是游戏公司的宿命,持续的老化且无新游戏回补,就会动摇游戏公司的根本。好在腾讯一来并非是一家纯粹的游戏公司,二来两款游戏的老化程度并不严重,3-5年内维持本土游戏的营收体量是比较容易的,后续还有海外游戏的增量空间和未知的爆款,整体可控。

投资部分,虽然我们看到了一些积极因素,但总体还是不乐观居多,只能说是遗憾。说句气话,当前状况下的腾讯,也就只值「600港币」。至于未来这些ZC上的善意能否转化为腾讯继续大胆投资的行为,存在不确定性,在未来可以谨慎观察。

2023年的腾讯,增长空间在哪些地方?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回到昨晚的业绩发布会上。腾讯自述其对未来充满信心,理由有四:

1)广告、金融科技和游戏领域的机会在不断扩大,同时宏观环境复苏;

2)视频号的商业化程度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在直播电商领域存在额外收益;

3)降本增效和聚焦主业甩掉了一些赘肉,资源分配方面更合理;

4)腾讯在运用AI技术的场景方面有着「令人兴奋的机会」。

这四个方面总结的太到位了,以至于投资者只要照着读一遍,就能在顷刻间了解腾讯当前的发展前景何在。我们逐个来说:

1)广告、金融科技和游戏领域的机会在不断扩大,同时宏观环境复苏。

照例先抛开宏观环境,大家也都知道,理论上宏观经济不会再差了(除了国际关系)。

腾讯认为最大的三个机会分别在广告、金融科技和游戏,前两者的增量空间主要是小程序带来的(小程序是微信帝国的延伸,很符合微信的气质,算是微信变现的一大途径😂),游戏的增量空间在海外。

之前聊到过,虽然广告业务是腾讯所以业务中最容易盈利且最不受约束的业务,但在固定点位的情况下,广告收益的主观能动性很小。

如果增加投放点位呢?那显然是自毁长城的行为。

之所以腾讯会认为广告业务会有长足发展,我理解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则是2022年前三季度广告投放是低谷中的低谷,宏观经济的转暖会带来广告业的转暖,这点在Q4的业绩上能明显观察到;二则是小程序、视频号的成功客观上带来了大量的广告点位,特别是小程序增加带来的增量,几乎是带有垄断性质的,这二者将是腾讯广告领域长期繁荣的基石;三则是AI技术的运用,也就是管理层所谓的「新的机器引擎」,能够更精准的投放广告,增加转化率。

金融科技(腾讯的金融科技收入以支付业务为主)的巨大机会也是显而易见的:一则是消费场景的迅速恢复;二则是监管的相对放松(水),在体制内工作过的朋友都知道,不怕常态化,就怕运动化,抓工作,只要某项制度常态化了,那就能够相对宽松一些了(外国朋友不一定理解这个,所以@Emma 说得对,每家公司都需要一位当地的政治经济学顾问);三则是小程序带来的海量交易机会,小程序对支付业务的辅助作用体现在两大方面,线上支付场景的增加(在小程序内支付)和线上线下联动(吃饭选择套餐之后再扫码加餐)。

游戏的增量空间主要在海外,诚然,本土市场的版号放松有助于腾讯抓紧上线新游戏,但和去年情形类似,新游戏更大的作用是维持本土市场的经营业绩不下滑,然后再靠谨慎的「提价」做增量,毕竟本土游戏固化比较严重。而海外部分则很具有想象空间,一方面是海外市场尚未固化,可操作性很强;二方面是腾讯在海外的游戏投资受到国际关系影响较小,可以大胆收购、投资优秀的小游戏公司和工作室;三方面是腾讯已建立自身的海外品牌Level Infinite,可以代理发行和运营游戏,相当于有了额外的轻资产模式。

这三个增量空间都比较大,但增长质量明显不如原来单纯做游戏+投资。

举个例子,就像现在的腾讯游戏,增量必然放缓,体量放在那里呢。

今年海外游戏的成绩很不错,但在有爆款叠加的情况下(无畏契约+妮姬)合计都只能产生11%的增长(不考虑汇率变动),长期来看,海外游戏能维持个位数增长就很了不起的。倘若海外游戏的营收个位数增长,又上哪里去寻求超过15%的净利润增长呢?

国内游戏用户是稳定的,但总收入增加的确定性很强、国外游戏是增量空间、to B是增量空间,但to B的资本回报率显然也不会有游戏那么高。

无论如何,拉长时间看,腾讯ROE的下降都是必然的。

因此对于腾讯的未来,增加确定性、减少对高回报的期望才是应有之义,我在估值上也会如此行事。

2)视频号的商业化程度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在直播电商领域存在额外收益。

商业化程度的加深指的是视频号还可以增加广告加载率(当前差不多在8%)和视频号小店,直播电商也是可以做的方向。

在聊视频号之前我们来复习一下它的框架:

视频号是13亿微信用户共同孵化的结果。

2022年,「小程序和视频号使用时长分别为去年同期的2倍和3倍,均超过朋友圈使用时长」,可谓是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诚如框架所言,我个人理解腾讯管理层对视频号的商业价值过于乐观。视频号意义重大,但潜在商业价值至多是和快手看齐,和抖音还是相去甚远。

当前,视频号至少存在缺乏自身独特内容(风格不够明显)、中心化程度不够(私域性质太强、难以形成社区文化)、平均使用时长短等问题,且都不容易解决。

不过关于使用时长,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说过一段话,「事实上,如果比较在平台上花费了30min的人和花费了150min的人,前者会产生更高单位时间价值,因此我们相信我们有很好的收入机会」。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整天沉迷短视频的用户的价值低于偶尔刷刷短视频的人。

初看之下,这句话反直觉:当然,整体沉迷短视频的用户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可能更弱,但短视频的用户标签就是下沉市场,其商业化方式除了广告之外就是直播带货和小商店,后两者需要的恰恰是会冲动消费和愿意「贪小便宜」比价的用户,你不能既要你的用户收入更高、更「精英」,又要求用户在视频号上消费更多。

但反过来想,这未尝不是一种特殊的差异化竞争。

游戏界的常青树《FF14》就曾多次直白表示「我们不希望用户沉迷在我们的游戏中,他们应该去做别的更有意义的事情,偶尔回来看看就很好」。同样,视频号不一定要做抖、快都在做的事情,追求在一天只看30min的用户中寻找商机,说不定真的更加简单(这些用户的质量和支付能力都更强)?

不太清楚,我个人对视频号加深商业化程度表示担忧。当然,直播电商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化方向。

3)降本增效和聚焦主业甩掉了一些赘肉,资源分配方面更合理。

降本增效和聚焦主业产生了一定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Q4腾讯的销售费用61亿,同比-47%,降本显著;雇员108,436人,减少4335名,总薪酬1,111.82亿元,人均100.5万年薪(平均雇员人数110603.5,难怪同志们推荐我去互联网行业混饭吃😂……这是真的高薪),首次突破百万。当然,这里包含着高额的离职补偿。

截至目前为止「腾讯员工年入百万」的新闻还没出现(按照媒体的算法应该是102.5万),真是奇怪(笑)。

今天看到一个观点,说互联网企业的核心护城河其实是人,所以才会普遍使用期权的方式栓心留人。因为所有的技术本质上都可以靠足够便宜的技术人员堆起来,所以大厂要用高薪水留住有用的人,保护自己的护城河。挺好玩的观点。

降本砍掉的这部分资源,在未来会以其他形式分配给更好的业务,这就是降本增效的实质了。也诚如管理层所言,降本是痛苦的、不可能持续,下一步还是要把精力和资源投入主业上来。

关于这个理由,没啥可解读的。

4)腾讯在运用AI技术的场景方面有着「令人兴奋的机会」。

这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管理层认为腾讯在AI方面至少拥有4点优势,分别是:①微信、游戏、办公生产力软件和娱乐服务提供了足够多的AI用例;②在机器学习领域的长期投资;③日常业务中积累的大量数据;④腾讯云的算力支持。

这4点中,①③是数据问题,②④是技术问题(钱的问题),这两点关键点是AI最重要的两个点,也是国内多维大语言模型研发的痛点,腾讯在这两个问题上的条件明显好于某度,所以面对chatGPT也能不急不徐。

管理层认为AI技术的运用很令人兴奋,认为AI是加速器,可以赋能具体业务。

AI赋能产业,是很实际的应用,就像当年互联网赋能产业一样。

腾讯做AI的确非常合适,想象一下,在QQ上放一个ChatQQ,在微信(wechat)上放一个ChatWei,只要一段详细的描述就能生成对应的小程序……这些都是很现实、很容易想到的应用。

可以说,在国内的互联网行业里最受益于AI的企业是腾讯,而最不用着急的企业,竟然也是腾讯。

当前,大语言模型引领的这波AI浪潮并不是颠覆性的,它的颠覆性更多体现在对人的颠覆,在应用方面,则更多的是补充。对腾讯来说,在这场AI接力中,因为没人去颠覆它,所以跟跑才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还记得吗,根据 ARK 数据,2020 年-2030 年,人工智能训练成本以每年 70%的 速度下降,将一个大型语言模型训练到 GPT-3 水平的成本,从 2020 年的 460 万美元,下降到 2022 年的 45 万美元。跟着跑能省很多钱、少走很多弯路。ε=ε=ε=(~ ̄▽ ̄)~)

可以说,通过以上4点,腾讯对自己未来的优势理解的很透彻了,这样思路清晰的企业足够令人放心。

当前,腾讯的底层逻辑是否发生了改变?

回到腾讯的最底层逻辑:「腾讯控股」是「腾讯科技」+「互联网控股」的组合,相当于一家拥有通信及社交龙头位置的科技、游戏公司和一只投资互联网行业的私募基金打包卖。其主营业务可以分为社交、媒体、游戏、广告、金融、企业服务和投资,七个方面。

社交:微信本身不具备成长性,微信孵化的小程序有着宽阔的成长空间。

媒体:长媒体与腾讯气质不符,有爆款(如今年的网剧《三体》)就维持,没爆款就下跌;短视频的视频号是个重要的增长方向。

游戏:版号放松+监管常态化之后,本土游戏的基本盘稳定,增量基本靠提价(和白酒逻辑类似),海外游戏的成长空间比较广阔,但增速不可能复制前十年的辉煌。

广告:小程序和视频号带了了新的增量,是未来腾讯广告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金融:小程序带来的支付场景增量是未来腾讯金融的一大增长点。

企业服务:路径对了(走垂直路径,云服务主打PaaS、SaaS,但主要精力放在PaaS上,SaaS主要依靠生态伙伴的自然生长),不亏就是赢(云服务的相关硬件为AI训练提供支撑)。

投资:最大的不确定性,不知腾讯未来的投资会走向何方,会否拆

所以,具体到「腾讯科技」,我认为底层逻辑没变,只是增量资本回报率不可避免的降低了,但确定性更高了(因为那4个未来优势);但是对于「互联网控股」,则不确定性太强、对未来成长感到不乐观。

我们用非国际标准归母净利润/归母净资产,就能得到「非国际标准的ROE」,从最上面的资产负债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投资资产的增加,「非国际标准的ROE」在稳步减少。

那是因为在非国际标准视角下,腾讯的投资资产不产生收益,是纯粹毁灭资本回报率的累赘。

现实当然并非如此,即使是收入同比下降的2022年,腾讯仍然能够保持20%以上的ROE,这是其强大护城河的体现。

但在估值上,我们一贯倡导使用非国际标准净利润,一方面是因为投资行为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当下环境里尤其是如此),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按年统计的投资收益不稳定,常常上蹿下跳,不容易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视角,也不容易预估。

我暂时采用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法,按照2021年非国际标准归母净利润的1.2倍估算2023年腾讯的非国际标准归母净利润为1423.56亿,之后两内同样按照15%的速度增长得1882.66亿,考虑港股打新损失,打9.5折,乘以无风险收益率的倒数(按30计),打5折,除以股本数,得合理估值下沿为人民币280.39元;合理估值(1882.66)乘以50倍,同样处理,得合理估值上沿为人民币574.14元。

但恢复腾讯40%的买入仓位上限,腾讯已经度过了ZS环境里最危险的阶段,且那4点优势非常明显。

这个结果比原来合理估值要低,特别是上沿,暂且留作观察,看一季度的恢复情况,再做调整。

以上。



留 言 处 👇


👇阅读原文在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