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兔字丨随笔】我是如何做投资的?

食兔君 兔子书斋
2024-09-20

周一笔者面试,首次尝试用语言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投资理念。

表达的非常不理想。

从结果来看,我近乎完全错误的表达了我对投资的理解,这是令我震惊的。

说不好,于是决定把它写出来。


按市场常见分类,我所做的是价值投资,即关注企业基本面状况,而不依赖市场共识(但愿意笑纳市场偏离基本面后产生的机会)。

这样会放弃基本面状况不佳和有潜在风险无法排除的企业,无论当时的市场共识如何;对于所投资企业暴涨、暴跌时,审视自己的投资观点,若无可理解的错误,则或买入、或卖出,笑纳市场共识。

有两个核心:

其一,「我只赚真实盈利企业的钱」。

除造假外,还有两种企业的钱不够真实,一种是只有概念没有业绩、或取得业绩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企业,这种企业只能定性的分析、只靠概念驱动,我赚不到这种钱;另一种企业的利润往往需要依靠大量的假设和复杂的财务概念,且人为操纵较为容易(不需要客户配合),许多投资者在这类企业上收获颇丰,但综合考量后我倾向于放弃,例如银行、保险和地产,我的能力不足以确保长期准确的覆盖这些企业;券商,投资它需要做大量调研(除了调研,几乎没有其他研究券商的方法),我也做不到。

其二,「我喜欢拥有稳定主营业务和巨大市场空间的企业」。

一家企业的基础业务非常稳定,产生的回报几乎是纯粹的自由现金,同时它的业务发展(或股价)里蕴含着巨大的空间,这就是值得关注的企业。

在此基础上,行业景气度某种程度上也是「市场共识」的一部分(虽然表现为对宏观的解读),我自己没有识别它的能力,因此会学习他人在这方面的观点,但自己不做判断。

我做什么呢?

我投资企业,对行业的认识也多从企业中来。

当我发现一只股票,我便考察它的利润是否为真,是否可持续,维持当前利润需要付出多少代价;考察它的潜在业务空间是否够大,或单纯的够便宜;考察它的增量资本回报率是否够高,是否具有持续性。

具体而言,先浏览三张表,建立其初步的印象;阅读企业财报的其他内容,了解经营情况;借助互联网和分析师的研究,补全印象;对企业进行估值;后续通过公司公告、互联网和分析师的补充研究持续追踪,在可能的情况下体验产品。

我有自己的财务简表,用于计算相关数据;对于每个企业会做思维框架👇。

这样做能释放大脑,我不再去记忆数据、企业具体情况,而是在后续的分析中,打开简表和框架,就能快速回忆起这个企业,除了不利于面试,这种方法似乎非常好用。

在持续追踪上,这种类似彼得·林奇的体验法有显著弊端:对于to B或过于抽象的企业,只能依赖于互联网信息和分析师研究。

我无法解决这个弊端,只能通过设置更少的买入仓位规避,并且将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消费、科技和有显而易见机会的周期股上。

稳定的主营业务提供了确定性,市场空间则是我要赚取的空间。只要企业的主营业务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现金流,那么这家企业至少可以一看。

宋城演艺的扩展情况是不令人满意的,不说西安千古情或上海的城市演艺,单是第二批扩张的早期项目,如桂林千古情、张家界千古情,都未完全收回投资成本(按照持续投入的在建工程对比营收)。

但它已完成的主营业务为它提供了稳定的营收,基于轻资产项目的高毛利和城市演艺的潜力,它的增长空间至少值得一看,可以给出10.8-27元的估值范围,至于是否买入,需要视新增资金的情况、股票池中其他企业的状况而定。

——如果企业真的处于估值下沿之下很多,笑纳主营业务带来的现金流有何不可呢?对青岛港的投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然,反过来想,足够优秀的企业,即使在合理估值下沿的上方一些,买入也是应当的,确定性高于一切)

说到估值,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会使用两段式的DCF,只不过是@唐朝 老师的简化版:对于利润为真、利润可持续、维持当前利润仅需投入较少维持性资本支出的企业,预估当年归母净利润和未来三年净利润,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折价;未来第三年净利润/无风险收益率,所得结果即为投资用的合理市值。将合理市值的一半作为买点,1.4倍或1.5倍或当年净利润的40-50倍作为第一卖点(视情1-3次卖出),得出合理市值的取值范围——三年很短,几乎不需要做任何折现👇。

真正的两段式DCF我只在文章演示时偶尔为之,计算麻烦,假设也多,更关键是,DCF最重要的是思维模式,对它的一切计算,几乎无一例外都会陷入「精确的错误」——你可以用DCF做出一切你需要的估值。

简易估值法需要预估两样数据:企业当年的净利润和未来三年的净利润。我曾经尝试精确计算企业每个业务的发展空间,但既算不准、也容易偏高(人会美化自己投入精力的东西)。目前,除了对茅台,我都不这么做了。我直接毛估企业当年的净利润,并线性外推它的未来利润,这么做更方便,准确率甚至高于对每个业务的毛估。

例如对于宋城演艺(我没有非常喜欢这家企业,但手贱写了它的文章,因此不断提及),我对2023年归母净利润的毛估是10亿,这个数字并不是我计算分业务增量获得的,而是拍脑袋估的:

正常情况下,宋城演艺的归母净利润占营收4成左右(2019年略高,达到5成),10亿的归母净利润大致对应25亿营收。

这个数字是对2019年26.12亿营收的简单类比,相当于「宋城今年恢复至2019年水准、可以略差一点,是一个可以期待的事情」之意。

对于未来的净利润,我几乎全部使用线性外推,即按照某个百分比的增速去预估未来状况,因为对买入估值有很高的折扣,因此不精确并不会造成太大问题,至少我和惯常精确的分析师一样,偶尔「超出预期」、偶尔「不及预期」。

对腾讯的预测可以借助研报,因为它的六大业务实在太过琐碎,而研报对腾讯的非国际标准净利润一致性推测(在当前季度过完之后、腾讯季报推出之前)准确度颇高;有些周期类企业对宏观经济敏感度极高,或业务模式导致未来利润难于线性外推,我会使用席勒市盈率法(分众传媒、陕西煤业)或净资产回归的方式(港口股、高速公路股)来确定估值,也很方便。

归根究底,估值是个锚点,是褚时健的橙子树坑——多一点、少一点不重要,有没有、很重要。

做了这些,企业当然仍会下跌,或者,干脆深度价值不回归。

下跌时,拷问自己两个问题:是否出现错误的判断(例如对腾讯的投资业务的自由度、雨虹的营收质量),若是有错,就改正之,并从新估值,改买买、该卖卖;没有发现错误,则是否达到仓位的买入上限,没有就买。

价值不回归对赚取真金白银的企业有有利的。B股匮乏的流动性造成了长期、大额的折价,和古井贡B、粤高速B、老凤祥B、伊泰B、招港B等一大批长期回报率极高的企业。

疑罪从有的排除方式+合理控制仓位能避免极端情况和判断失误时的致命损失,但自下而上的选股方式和基于现金流的估值方法是无法应对回撤的,我自身的组合遭受过40%的回撤,只得欣然、满仓、受之。只要资产不是融资所得、企业经营没有变化,无需赎回的回撤和长期的低估值并不令人难受。真正难受的是判断错误

市场不总是有效的,或者说,「市场总不会是有效的吧?!」对待市场,我欣赏儒家的态度,敬鬼神而远之。更何况,市场先生是狂乱的酒神,试图敬神或弑神都是徒劳,它根本看不见你。

前年的1月底,上海机场与日上上海就免税店分成问题签署补充协议,约定上有封顶、下无保底,巨大的利空信息于周三披露,市场却开始上涨。直至周末,当绝大多数投资者通过第三方资料重新达成利空共识后,上机才开启连续跌停。

这种情况下,上海机场的个人投资者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周四、周五时抽空浏览这份补充协议,然后做出与市场不一致的、符合常识的操作——卖出。

「不理性的交易对手和理性的自己,便是投资者一生的机会」。

以上。



留 言 处 👇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兔子书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