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小波谈电影艺术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今天是中国作家王小波诞辰70周年



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在阿根廷国际电影节中获奖,并且入围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


王小波,这个素以笔下趣味、真实、参差多态著称的男人,有着常人难以替代的美好。


王小波:中国当代学者、作家(1952-1997)


他的美好,在于反对一切虚伪的、做作的姿态。在一片格式化、体制化的文字丛林中,王小波的行走尤为特立独行,那些趣味晓畅的语言对于彼时的我们如此陌生,更何况那些文字表达出独立自由的意志。


惊为天人。


王小波也爱电影。1984年,他与妻子李银河在美国专门订购了电视电影频道,“尽管学业繁忙,我们还是保证每天晚上至少看两部电影”。



时值王小波诞辰70周年,回头聆听,我们会发现他的不少见解,依旧可以有力击中当下电影的命门。


1


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幻电影?





我问一位导演朋友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幻片,人家就火了。现在我设身处地地替他想想:没有科学知识,我可以到大学听课。没有想象力,我可以喝上二两,然后面壁枯坐。俗话说得好,牛粪落在田里,大太阳晒了三天,也会发酵、冒泡的……搞到后来……问题就来了:假设我要搞的是《侏罗纪公园》那样的电影。我怎么跟上面说呢?我这部片子,现实意义在哪里?积极意义又在哪里?为什么我要搞这么一部古怪的电影?最主要的问题是:我这部电影是怎样配合当前形势的?这些问题我一个都答不上来,可答不上来又不行。这样一想,结论就出来了:当初我就不该给自己找这份麻烦。


“在我小的时候,常有一种冰凉的恐怖使我从睡梦中惊醒,我久久地凝视着黑夜。我不明白我为什么会死。到我死时,一切感觉都会停止,我会消失在一片混沌之中。我害怕毫无感觉,宁愿有一种感觉会永久存在。哪怕它是疼。”


2


观众水平低该怪谁?





国产片的一些编导犯下了双重罪孽:其一,自己不妥当:其二,把观众也培养得不妥当……我在影视圈里也有个把朋友,知道拍片子难:上面要审本子审片,这是一;找钱难,这是二。还有三和四,就没必要一一列举,其中肯定有一条:观众水平低,不过,我不知该怪谁。这只是一时一地的困境,而艺术是永恒的。



“人的生命的质量并不能用寿命来衡量。他的生命短暂得像流星,但是就在它存在的那一瞬间,发出了耀眼的光辉,在茫茫夜空划出一道美丽的曲线。”


3


如何评价在国际上获奖的国产片?






我认为这些片子是好的,但也有一点疑问:怎么都这么惨咧咧、苦兮兮的?《霸王别姬》里剁下了一根手指头,《红高梁》里扒下了一张人皮。我们国家最好的导演,对人类的身体都充满了仇恨……最近《辛德勒名单》大获成功,我听说有位大导演说:这正是我们的戏路!我们也可以拍这种表现民族苦难的片子。以我之见,按照我们的戏路,这种片子是拍不出来的。除非把活做到银幕之外,请影院工作人员扮成日本兵,手擎染血的假刺刀,随着剧情的进展,来捅我们的肚皮。


“……那时候这条路上就走来一个虎头虎脑、傻乎乎的孩子,他长得就像我给你那张相片上一样。后来又走过来一个又黑又瘦的少年。后来又走过来一个又高又瘦又丑的家伙,涣散的要命,出奇的喜欢幻想。后来,再过几十年,他就永远不会走上这条路了。你喜欢他的故事吗?”



4


怎样借鉴国外,拍摄“好人好事电影”?






我在国外时看过一部歌颂好人好事的电影,片名就叫《好人先生》。现在我们这里正好提倡拍这样的电影。俗话说得好,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好人先生》里,也许可以找出可供借鉴的地方。这位好人先生是个意大利人……不管谁需要帮助,他马上就出现在那人身旁,也不说什么豪言壮语,挽起袖子就开始工作……这部电影的结尾是:好人从寡妇那里出来,开车到另一处做好事,半路上出了车祸,被卡车撞了,好人也就死了。好人总是没好报,这世界上一切好人电影都是这么结束的。我们的电影也是这样,所以就用不着借鉴了。



“我栽倒了又爬起来,然后又栽倒,真恨不得在地上爬!看起来,好像路不远,可是天知道我走了多久!”



5


为什么说要想把电影当作宣传教育工具,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看来,国产电影又要进入一个重视宣传教育的时期。我国电影的从业人员,必须做好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这是我们的光荣传统。(文革时候有一位农村放映员在韭菜里吃出纸头)他问我:你们队的韭菜是不是用大粪来浇?我说:大概也不会用别的东西来浇……旧报纸上只要没有宝像,就有人扯去方便用,报纸就和粪到了一起——这样一想,我也觉得恶心起来,这顿韭菜我也没吃。可钦可佩的是,这位仁兄干呕了一阵,又去放电影了。以后再到了我们队放电影,都是自己带饭,有时来不及带饭,就站在风口处,张大嘴巴说道:我喝点西北风就饱了——他还有点幽默感……相比之下,今天的电影院经理,一门心思地只想放商业片,追求经济效益,不把社会效益、宣传工作放在心上,岂不可耻!但话又说回来,光喝西北风怎么饱肚,这还需要认真研究。


“一个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一切摧残,想通了这点,任何事情都能泰然处。”



6


为什么说好莱坞电影俗套?






好莱坞电影最让人倒胃口之处在于落俗套。五六十年代的电影来不来的张嘴就唱,抬腿就跳,唱的是没调的歌,跳的是狗撒尿式的踢蹋舞。我在好莱坞电影里看到男女主人公一张嘴或一抬腿,马上浑身起鸡皮疙瘩,抖作一团;你可能没有同样的反应,那是因为没有我看得多。到了七十年代,西部片大行其道,无非是一个牛仔拔枪就打,全部情节就如我一位美国同学概括的:“Kill everybody”——把所有的人都杀了。等到观众看到牛仔、左轮手枪就讨厌,才换上现在最大的俗套,也就是我们正在看的:炸房子,摔汽车;一直要演到你一看到爆炸就起鸡皮疙瘩,才会换点别的。除了爆炸,还有很多别的俗套。


“我知道宇宙和永恒是无限的,而我自己和一切人一样都是有限的。于是我开始去思索是否有一种比人和人类都更伟大的意义。想明白了从人的角度看来这种意义是不存在的以后,我面前就出现了一片寂寞的大海。人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些死前的游戏。”



7


为啥说只看好莱坞商业片,是会把人看笨的?






美国也有好的艺术片……艺术片和商业片的区别就在于不是俗套。谁能说《末代皇帝》是俗套?谁能说《美国往事》是俗套?就是这少量的电影、才是美国电影真正生命之所在……我以为,没有好的艺术片,就没有好的商业片。好东西翻炒几道才成了俗套……


我对去年引进十部大片很赞成,但我觉得自今年起,就该有点艺术片。除此之外,眼睛也别光盯着好莱坞。据我所知,美国一些独立制片人的片子相当好,欧洲的电影就更好。只看好莱坞商业片,是会把人看笨的。



念书就是为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读博士,读博士就是为以后主管工程,主管工程就是为贪污公款。 



【延伸阅读】

李银河:你所不知的王小波与电影二三事





小波最爱《美国往事》、《低俗小说》


李银河说,王小波最喜爱的影片是《美国往事》:“那个跳舞的女孩是所有青春期男孩的最初的梦想,一个纯真的玫瑰色的美梦。而影片所涉及的男孩间的友情也让人动容。小波在他的随笔中好像不止一次提到过这个电影,我也亲耳听到过他对这部电影的由衷喜爱的评价。”


《美国往事》剧照


“另外听过他叫好的是《低俗小说》,那个片子把黑色幽默发挥得淋漓尽致……最令小波拍案叫绝的是这样一个情节:一个男人受越战战俘朋友之托把他珍藏的怀表去交给他儿子(儿时的男主人公)时,满怀深情地怀念了他们的战俘营生活,他告诉那孩子,知道你爸是怎么躲过搜查保藏住这块怀表的吗?他把它藏在了屁眼里。再往后就不必联想了。”


《低俗小说》


小波很少夸过哪部电影好,唯一的例外是一部写文革的《枫》,写的是文化革命中某中学一对初恋情人阴差阳错加入了互相对立的群众组织,在武斗中,男孩的组织逼死了女孩,清算文革时,男孩也被当作杀人犯枪毙了。王小波后来也写过文革武斗,那都是他亲眼所见,他在人民大学校内的家曾在武斗时被大学生征用,成了战场。小波之所以喜欢《枫》,恐怕跟他的文革记忆不无关系。”


王小波与电影《东宫西宫》


导演张元找李银河聊聊他们所采访过的同性恋的故事。席间,李银河说:“不如让小波来写这个剧本,小波是个作家。”李银河后来接受采访说时,“这可把王小波害惨了,小波他自己是一个异性恋,然后让他写一个同性恋的剧本,用他自己的话是把脸都给写绿了。”拍摄时,王小波去看过两次,他对张元说:“你们这拍电影可真够烦的。”



《东宫西宫》1996年拍摄完成,后来在阿根廷电影节拿了最佳编剧奖,“王小波没有见到,他已经去世了,然后张元把那个奖杯拿来了。”



王小波送给李银河的第一张照片


本文内容选自王小波各类作品文集




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订购王小波杂文集



▲▲▲

推广/合作/活动加微信号:directubeee

▲▲▲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