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对话|还年轻,那时和现在——汤尼·雷恩大师班
9月27日上午,第八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大师·对话”活动“还年轻,那时和现在——汤尼·雷恩大师班”在平遥电影宫内门厅举办。
汤尼·雷恩是著名的影评人、翻译家、电影制作人、策展人,曾为黑泽明、大岛渚、杨德昌、侯孝贤、王家卫、徐克、奉俊昊等多位东亚电影大师的电影光碟录制评论。他亦是华语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推手,由他担任英文字幕翻译的华语片包括侯孝贤导演影片《海上花》、杨德昌导演影片《一一》、王家卫导演影片《花样年华》《春光乍泄》、许鞍华导演影片《明月几时有》、鹏飞导演影片《米花之味》、李睿珺导演影片《路过未来》等。此外,他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于北京电影学院担任教职,很多第六代导演都曾是他的学生。
活动伊始,平遥国际电影展创始人贾樟柯进行开场致辞,向在场观众介绍了汤尼·雷恩对华语电影的重要贡献,并回顾了他们之间的交往。随后,汤尼·雷恩以“影像放映+讲解”的方式,从个人视角出发,介绍从20世纪3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多位华语青年导演,带来独特的华语电影世界观察。
【汤尼·雷恩大师班实录】:
今天的活动虽然被称为“大师班”,但我并不会正襟危坐给大家授课,而是要跟大家聊聊电影,希望我的讲授能让大家有所收获和启发,同时觉得有点意思。
我谈论的主题是青年电影人和他们的作品,聚焦在1930年代,也就是在老上海那个电影最为繁盛的时代。大家可能想,谈论一个距今已经近百年的时代话题,会不会显得老气横秋?其实不是,1930年代作为一个佳作倍出的时代,当时那些电影人年轻得让人吃惊;到了90年代的时候,中国的独立电影一度成为一种现象,其中也诞生了很多重磅的电影人,其中非常突出的就是今天到场的贾樟柯。
我们现在还是把时间拉回到30年代。我想先给大家放一部美国公司出品的片子,片名叫《羞辱》。但实际上导演并不同意这个片名,他认为主人公到最后——也就是一会儿我播放的片段,并不是蒙羞,而是得到了自己的证明,像英雄一样地死去。
《羞辱》的导演约瑟夫·冯·斯登堡是奥地利人,在我看来是电影行业当中最伟大的电影人之一。他的作品不是特别多,虽然后期作品也不错,但是最优秀的作品就是在1930年代之前的那些电影。他在1920年代初期出道,在加州做非职业电影人,后来好莱坞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专业从事电影行业。大家可能知道,电影一开始是无声的默片,直到20年代末好莱坞才推出有声电影,当时很多影院不具备有声电影的播放条件,需要重新更新设备才能够完成播放。在1920年代的时候,冯·斯登堡导演了一些经典的默片以及早期的几部有声电影,1930年应德国之邀到柏林拍摄德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名字叫做《蓝天使》,并发掘了新锐女演员玛琳·黛德丽,这部影片讲述了由黛德丽饰演的歌女引诱一名卫道的中学教师,并最终完成使命的故事。
《蓝天使》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黛德丽的表演也是备受称道,引起大家的崇拜。后来冯·斯登堡把黛德丽带回了美国,因为冯·斯登堡跟派拉蒙公司有合约在身,两个人一起拍了五部电影,这五部电影可以说是影视最伟大的系列之一,黛德丽在当时塑造了一系列女性的典范形象,从家庭主妇到俄国女沙皇。
在《羞辱》这部片子当中,女演员黛德丽扮演的是一位维也纳的妓女,故事的背景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奥匈帝国招她做间谍,后来因为间谍罪被捕判处死刑。我下面播放的片段是片尾的部分,前情是这位被捕的女间谍跟一个牧师进行了一段对话,牧师想为她提供宗教上的一些宽慰,但女间谍拒绝了,选择慷慨赴死,然后就到了这一段给大家播放的情节。
电影《羞辱》剧照
大家看完这个片段,其实能感觉到导演对女演员是有情愫和爱的,这就是这部电影最后的镜头,非常的浪漫。冯·斯登堡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上最受影响力两位导演之一,当时中国上海很多的年轻电影人也是非常敬仰这两位导演。生于1900年的孙瑜就是其中的一位。1930年代的孙瑜在电影界初露头角,在上海的年轻电影人当中,他可能是唯一一位父辈有留学经历的人,他在父亲的安排之下周游了很多地方,后来去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攻读艺术学位,并写过研究李白诗歌的论文。从威斯康星大学毕业之后,他又去了纽约学习戏剧以及电影技术,在艺术和技术两个方面都有造诣,并结识了纽约戏剧节和电影节的人士,之后学成归国。
孙瑜的第一部电影叫做《明星》,是1920年代末拍摄的,但目前已经遗失。他在30年代加盟联华,拍摄了多部电影,直到1937年日本侵华、上海沦陷停止拍摄。他深受冯·斯登堡的影响,并且体现在多个方面。大家知道冯·斯登堡导演爱上了女主角玛琳·黛德丽,而孙瑜导演则爱上了他在联华发掘的女演员黎莉莉;同时,跟冯·斯登堡导演一样,孙瑜也让黎莉莉在30年代扮演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女性角色。在冯·斯登堡拍的《羞辱》上映于1931年,仅仅过去一年之后,1932年孙瑜创作了《天明》,下面我给大家播放《天明》的最后一场戏。
电影《天明》剧照
乍看上去,《天明》在模仿《羞辱》,但这并不是照搬,而是有批判和反思。孙瑜导演遵从“五四运动”贯彻的原则,洋为中用,重塑了电影的结局,从中可以看到他如何将西方的样式拿过来适配中国的环境。我们可以一眼看出两场戏之间很大的差距,首先中国的监狱没有钢琴和烛台这些过于浪漫化的道具;其次两位女演员的形象差异很大,虽然两者饰演的都是妓女,但是玛琳·黛德丽演的女性光彩照人,而黎莉莉以乡下女孩清纯的打扮出现,两位女性的外形都体现了她所信仰的事业;此外,《羞辱》中反抗命令的年轻军官并没有像中国军官一样被杀掉,而是被带走接受精神病治疗,并且最后的一个镜头是代表奥匈帝国权威的双头鹰,体现帝国最终取得了胜利,而中国的《天明》最后的镜头是日出天明,标志着随着军阀的时代结束了,一个象征着新时代的黎明到来。
下面再介绍1930年代中国另外一位电影人袁牧之。袁牧之以演员身份出道,他演技精湛,能够鲜活塑造各种不同的身份,因此走红,后来有志于导演,可惜只执导了两部片子,《都市风光》和《马路天使》。他的《马路天使》与美国导演弗兰克·鲍沙其的电影同名,并且他深受后者的影响,不过两部电影的情节很不一样。回到第一部电影,《都市风光》在我看来是当时上海年轻导演首作中最杰出的一部电影,没有之一。这部电影非常富有创意,非常鲜活,非常卓尔不群,有人评价这部电影与吴永刚的《神女》跟不相上下,而我认为这是上海中国电影人创作的巅峰。
袁牧之服务的对象是一个新成立的电影公司,叫做电通,是广州人在上海成立的,成立的创始人包括曾担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司徒慧敏。《都市风光》的开场戏是一群乡下人围着一个西洋镜,通过镜头能够看到里面不断变化的画面,领略大千世界。
电影《都市风光》剧照
作为一个26岁的新导演处女作,《都市风光》可以说是精彩绝伦,当时袁牧之比创作《黄土地》时候的陈凯歌还要更加的年轻。而且我之所以说《都市风光》是巅峰之作,因为影片一开场以西洋镜的说书人一角,折射出了导演的意图,并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调动每个人的感受。此外,《都市风光》在技术上做出了很多探索,它虽然不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但却是中国第一次把声音和音乐录在胶片上的电影,电影音画之间的剪切关系非常有趣,这作为第一部录音片来说是非常大胆的尝试。而且他在剧中有戏中戏,包括放入戏院的场景、结合动画等等,这些都是在技术上非常前卫大胆的尝试。
同时,《都市风光》也借鉴了很多外国影片的技巧,比如在影片开场等车那一幕中,几个角色有一段歌舞环节,就借鉴了好莱坞的歌舞片和音乐片;另外通过西洋镜去展现大上海当时风光的镜头,比如风光当中有一只眼睛的特写,灵感也许来自苏联导演维尔托夫20年代拍的纪录片。而用片中石狮的特写,借鉴了爱森斯坦1927年拍的《十月》。我们可以看到片子当中援引或者致敬了很多外国导演的电影片段,这反映出袁牧之对于电影的探索和追求。他拍摄《都市风光》一年后,出演了应云卫执导的电影《生死同心》,下面我们可以看一下他的表演。
电影《生死同心》剧照
在电影当中,袁牧之是一人分饰两角,一个是逃狱的政治犯,另一个是在列车上梳头的海外归国华人,大家可以想像,如果抓捕他的警察将两者身份混同会怎么样。
快进到1990年代,90年代是中国电影转折的年代,建国以来中国国有片厂执行旧有计划经济,到90年代邓小平先生倡导经济改革,多数的片厂完成了公司化改革,进行企业化运行,自收自支,自行决定电影生产,同时也要负责国内和国外电影的发行和宣发工作。当时由于很多片厂缺乏外语人才,同时对于商业化运营也不是很适应,经营状况是比较艰难。同时,以前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会包分配,进入国有片厂,所以说像陈凯歌拍《黄土地》的时候,当时的单位是在华南广西电影制片厂。
但是到80年代末,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摄影系的毕业生不是完全包分配,或者按照分配来延续自己的职业生涯,于是当时产生了第一批的独立电影,我在北电80年代末执教的时候,班上有两位同学非常突出,一个是王小帅,另一个是娄烨,后来我们师生变成了朋友,我也长期跟踪他们的拍片进展。王小帅一开始分到了福建电影厂,给第五代导演吴子牛做助理导演,后来他辞了福建厂的工作,来到北京拍独立电影。王小帅早期的作品和刘晓东夫妇合作拍摄,体现了他们对视觉艺术的自觉,以及把视觉艺术融入电影创作当中的冲动。
我给大家播放的是王小帅1994年拍摄的第二部片子,叫《极度寒冷》。当时王小帅的导演署名是无名,不过隐藏得不够深,因为他的声音很有辨识度,而且还给自己的电影录了他自己的旁白,一听他的声音就会知道到底导演是谁。这个片子比较突出的是把视觉艺术、行为艺术能够结合进影片,电影虽然是虚构,但是根据王小帅所听说的传闻进行创作的,男主角扮演者是贾宏声,是当时很有名的男演员,同时也演了娄烨的《苏州河》。王小帅拍第一部片子时是27岁,第二部是28岁,但是《极度寒冷》拍完之后过了三年才上映,为世人所知。
电影《极度寒冷》剧照
刚才给大家看的《极度寒冷》跟90年代主流电影的区别不言自明,当时主流片厂拍出来的片子不会去表现像视觉艺术、行为艺术、自杀、精神问题等等,不管从调性来说,更重要从主题来说,独立电影跟当时主流电影都是大相径庭,前者反映的也是独立艺术场域,比如在画廊这样一些边缘地带上行走和关注。
王小帅是1966年生人,比他小10岁的李红旗是1976年生人,也是文革结束的那一年。李红旗是山东人,本身是出版过诗作、小说、短篇小说、长篇都有,另外在山东还是小有名气的摇滚歌手。2005年的时候,他决定要投拍自己的第一部片子。王小帅当年可以说是在视觉艺术大海当中徜徉,李红旗则是借助自己文学圈子的人脉,包括他的制作人也是今年在平遥国际电影展的评审团成员朱文。朱文既是制作人,自己也导过四部片子,我听说明年还要执导一部。李红旗的编剧是韩东,他是另类文学领域非常重要的作家。下面先给大家放映李红旗的作品《好多大米》的开场戏。
电影《好多大米》剧照
这部片子两位主演都导了自己的片子,其中之一是作家韩东,他后来是拍了片子,贾樟柯导演还给他做了监制。另外一个角色何有为的扮演者张跃东也拍摄过电影,主演也是作家韩东,音乐也是左小诅咒。不论是韩东、张跃东,还是李红旗,拍摄电影都是不走寻常路,都具有强烈的荒诞、幽默的特点。
现场问答
提问1:
观众:我想问一下老师,您觉得关于电影,模仿和借鉴与抄袭之间的界定是什么?
汤尼·雷恩:你特指孙瑜吗?
观众:我没有特指,我只是想知道您的观点是什么。
汤尼·雷恩:您说的几种情况都是存在的,我们以开始给大家播放的冯·斯登堡《羞辱》和孙瑜的《天明》为例,孙瑜导演有意借助到《羞辱》当中的场景,但是做了非常重大的改变,比如说扬弃了宗教装饰性的元素,加入美国原片没有的政治含义。《羞辱》最后取胜的是帝国一方,最后一个镜头代表帝国权威的双头鹰,而在《天明》当中最后一个场是景黎明已至,在谁赢了这件事,作者的意图很不一样。孙瑜用美国电影的镜头语言作为素材,自己重新做了反思和重构,适配了不同的场景。而之后袁牧之导演也是采用了苏联用到的眼睛的特写,以及爱森斯坦的吼狮等等不同的场景,也在致敬苏联原来的片子,并化用到中国电影当中,这是有意为之的。绝大多数人没有看到苏联的原片,所以不知道他受到了原片的影响。
世界各地的导演都会化用一些别人的镜头,我们也看到电影行业当中有一些不好的导演,他们会去山寨、抄袭别人的场景和电影语言,这些人我不想过多的评价。我们想我们看到的那些优秀导演,他们是怀着一颗尊敬的心把别人的镜头化用、引用、借用到自己的电影当中,初心就是要把电影拍好,这是他的主题,这也是袁牧之电影《都市风光》当中秉持的初心。您刚才讲如何去分别这几种不同的采用方式的时候,我们就要看他客观上的行为结果,以及他主观上的意图是什么,综合来考虑。
提问2:
观众:老师您好,今天的主题是“还年轻,那时和现在”,所以我想问的就是您原来在北电当老师的时候,您的学生里面有王小帅和娄烨。我想问一下,当时的年轻人和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区别?也可以这样说,现在的年轻人有没有向当时的年轻人学习的地方?
汤尼·雷恩:确实,在电影学院的时候,王小帅和娄烨他们虽然是好朋友,但是拍的片子很不一样,而且他们的作品跟他们的同龄人也很不一样。当代的年轻人是什么样子,我作为已经是退休多年,颐养天年,跟年轻人的关系连接没有那么紧密的一个人,也确实是很难去讲。大家比我年轻,大家跟青年更加息息相通,比我更加的了解。
毕竟现在跟80年代末我在北电执教时候的社会形势非常不一样,而且现在移动通讯、社交媒体爆发性的增长,也在颠覆我们欣赏传播电影的媒介。DVD、蓝光碟没有消失,但是已经少了很多——今天展映的片子就是从光碟上复制下来的。这些在文化环境当中巨大的变化一定会对我们当代的年轻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大家其实可以自行去判断,同时年轻人当代的问题也需要自己去寻找出路和解决办法,不可能去照搬他们,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去探寻和当代这些文学、音乐种种其他的兄弟门类的艺术之间的联系来重塑发明自己的作品。
其中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可能是魏书钧,他一开始作品没有那么精彩,但是我发现他的片子是越拍越好,一部比一部精彩,最近一部片子改编自余华的作品,余华评论说魏书钧敢于大胆颠覆改造原来的故事,实现重新的编创和改造,可以说是文学著作改编成电影正确的方式,我也非常赞同。讲到当代的年轻人应当如何来做,也许以前的导演都不如魏书钧这样的例子更加优秀,更加值得借鉴。
给大家展映的最后片段来自于李红旗,他还在山东继续拍他的片子,两周之前刚刚给我发了他最新的作品纪录片《神经 三》,展现了当代中国生活的日常,这也都是年轻的电影人还在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超越的很好的例子。
本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大师·对话”系列学术活动由劳力士ROLEX大力支持。
-------平遥国际电影展-------
平遥国际电影展(Pingyao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创办于2017年,每年于拥有2800年历史的平遥古城举办。前七届电影展已于2017年至2023年成功举行。
平遥国际电影展以“卧虎藏龙”为名,由展映、产业、学术、教育四大板块构成。在展映世界各国优秀影片的基础上,平遥国际电影展尤为注重发现并积极推广新兴及发展中国家青年导演的优秀作品,为这些影片提供发声的平台,旨在增强世界各国电影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以激活、繁荣世界电影的创作。
在平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