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一天菜,能增长多少冷热知识?
一年多前,食通社全体成员“鸠占雀巢”,接管了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社区菜店。在一天时间里,全权负责店铺所有工作,还创下营业佳绩,赢了“对赌”,“占领集室”第一回成功!一向严肃的我们还拍了一个综艺向的真人秀小短片,记录了这特殊的一天。
●其实也没有那么成功啦,看到最后的彩蛋,你就知道啦!
一年后,食通社又迎来几位新同事。她们作为年轻一代的消费者,熟知线上买菜的全流程,却对食物零售,特别是生态小农食材销售的最后一个环节一无所知。带着去年占领集室老员工的一知半解,我们在龙年春节前再次“占领集室”,既帮我们熟悉的农友卖年货,也帮我们的读者和消费者选年货。更重要的是,亲身体验食农体系的重要环节——消费——及其如何影响生产、流通等其他环节。
●怎么做,才算“用消费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呢?
“占领集室”第二回战果如何呢?
且看各位同事的复盘分享。
一
原来卖菜是个知识密集型工种
凯瑞|食通社活动策划
入职食通社时间:一周
占领集室岗位:
上货、接待顾客、处理线上订单
“小姑娘,这个柿子是谁家的?” 中午时候,两位顾客在蜗牛农场送来的西红柿面前发问。
我愣了一下,答:“这是蜗牛农场的。但是,这个不是柿子,是西红柿。”
顾客瞅了我一眼,没多说话,挑了几个西红柿就走了。
过了一会儿,正牌店长小p来督工,我试图跟她说个笑话,“刚刚有个顾客对着西红柿喊柿子,我纠正了她。”
小p面无表情,“我们那就管西红柿叫柿子。”
“啊?”我有点尴尬,且十分不解,“那你们怎么叫真正的柿子?”
“也叫柿子。” 她笑笑说。
这是河北人小p向海南人新手店员上的第一堂地域文化课。
●啥都知道的小p在指导我们上货。
下午时候,一位郑先生打电话来订菜。“要胡萝卜、花菜、乌ta菜、白萝卜、大白菜······”
他说得流利,我紧张地用笔记下:“胡”、“花”、“乌?”“白卜”“、大白”······
其他的都没问题,但是这个乌什么菜啊?我听不懂,还是鼓足勇气再问一下吧。
“不好意思,刚才信号不好没听清,乌什么菜?” 我责怪网络太差。
“乌ta菜。”郑先生又重复了一遍。
啊啊啊!我还是不懂,假装知道先糊弄过去吧:“哦哦!我一会看下有没有,先给您把其它菜拿了吧,一会微信账单给你发过去。”
挂电话后,和小p碎碎念:“这位郑先生还要了个乌什么菜,没看见有。”
小p的思维仿佛被击中:“乌塌菜,有啊!”她顺手拿了一包给我。
●塔菜、乌塌菜、塌苦菜。你管这个叫啥?
啊?这就是乌什么菜?溪青农场的这几包菜,今天全是我负责上架的,一直在我眼皮底下,我却完全不知道它叫什么。
“乌什么菜?你再重复一遍。”我又问了小p。
“乌——塌——菜!”
看来,没点植物学底子,还真没法卖好菜啊!
二
无法标准化的菜
怎么可能有效率地卖?
梅颖|食通社项目官员
入职食通社时间:半年
占领集室岗位:
处理线上订单,主持发酵观影茶会
虽然占领当天,集室外面的商街上就有农夫市集,农友们带着最新鲜的蔬菜亲自出摊,但大多数消费者还是习惯了线上购物。集室也不得不为大家开通了微信点菜、买菜服务。
所以一天下来,工作量最大的就是做微信客服、处理微信上每一位顾客的订单。我们要在第一时间把农友新送来的蔬菜拍照、发到朋友圈和顾客微信群里,让顾客知道今天都能买到什么菜。
●菜到了就得拍照发到集室的朋友圈和顾客群,有的消费者甚至会指定要照片里的某根具体的萝卜。
不能亲自到场挑选的顾客对菜品有更高的期待,因此在挑选菜品上会和顾客反复确认。顾客们也有各种各样的要求:
“是今天新上的吗?我要今天新到的。”
“夏威夷果不要烤太糊的”。
“白萝卜来一个,不要太大的。”
“来点胡萝卜。”
“你帮我配一些菜吧。”
……
●一边是农友们尺寸不一的蔬菜,一边是语焉不详的消费者的需求,匹配起来,还真不容易。
“不要太大的”,“来点”,“一些”,这样的词汇让我为难。给的少了,怕不够,给的多了,又担心顾客有什么想法,以为我强买强卖。接到的每一个要求,我都要小心翼翼地斟酌一番。在集室工作六七年的小p很熟悉这种情况了,帮我把模糊的需求翻译成:“一袋”,“两根”,“半斤”,“一斤”这样的词汇。
新鲜,无暇,是线上顾客对菜品的期待,我也不例外。
以前从电商app上买的菜,大小似乎总是差不多,土豆若是有不一样的颜色,恐怕是商家浑水摸鱼了。红薯也总是洗净了才装袋。在集室卖了一天菜,我发现,洋葱大小不一,土豆有好几种颜色,番薯有泥土很正常。我们已经忘记食物本身的样子。就好像世界上的人高矮不一,眼球除了黑色还有棕灰蓝绿······
●集室一角放着农友们带着泥土的土豆、红薯、南瓜、山药。长成啥样的都有。
然而,快速、准确,是线上顾客对服务的期待。在无限追求效率的社会,本来形态各异的农产品也被要求“标准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农业的工业化。在电商平台都在推荐“按下单键=送达门铃响”的速度时,真希望线上顾客能给予店家更多的耐心和包容,也给予农民和土地更多的理解。
一日新手店员变形记结束后,我真想告诉电商拣货员还有送货小哥:“没关系,我不着急,你慢慢来。”但是,只有我不着急,他们就可以慢下来吗?
●集室的同事们看来没少被催,索性在收银台边上写了个“不急”的纸条,不知道是提醒自己还是提醒顾客。
三
被怼得最厉害的专业人士
小亓|食通社项目官员
入职食通社时间:三个月
占领集室岗位:拍照,微信群上新
线上订单拣货,和农友摸鱼聊天
本科+研究生学了六年农学,而且专业还是生态农业,我虽不至于五谷不分,但也因为无法准确叫出各类叶菜的名字,无法说清楚不同品种的口味,而对顾客的提问应付不暇。
●上菜、取菜,店铺虽然也就100平米,但是干一天活,也能走上一万多步。
于是,我决定通过和农友聊天来逃避这些尴尬,希望能在熟悉的领域找回点自信。
溪青农场的王鑫正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的油菜种计划:“等春天一到,油菜籽就能收获了。
”
我忍不住插嘴:“等等,北京的油菜春天就能结籽?”
王鑫愣了一下,然后是一阵沉默。
我接着问:“油菜籽和芥末籽是不是亲戚?它们长得好像。”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疑惑:“你到底是不是学农的呀?”
●农夫市集第一话痨,溪青农场的王鑫(右一)逮谁就跟谁聊。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面对农友的质疑了。依稀记得自己在学校时并不算是差生,自认为熟悉植物的生长规律,也积极参加过从中国到荷兰的多家农场的生产实践,对作物的养分节点,各类除草剂的作用机理,甚至农田害虫的拉丁名如数家珍。但每每和农友聊天,还是免不了露怯,来到本就不熟悉的菜店,更像是菜鸟进了老手村。
长久远离土地,似乎也遗忘了作物生长的时节。
回想起农学院的老师们总会谦虚地表示自己没有农民会种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总是不言而喻。曾经课本上稔熟于心的知识点,那些在屏幕前精心构建的模型和数据,在真实的农田里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来食通社工作三个多月,每次去到农场,每次和农友聊完天,我都彷佛在上一个另类的农学院,也不禁问自己:需要离土地多近,才能真正理解并尊重农业,以及土地上那些辛勤耕作的人们?
●下午,中国农大的有机农业专家乔玉辉教授(右一)也加入了我们的讨论。
四
一天数了20多位农友的货
王昊|食通社编辑
入职食通社时间:两年半
占领集室岗位:收货、入库、收银
第一回“占领集室”,我负责收银卖货,虽然销售战绩不错,但据说犯了不少错误。这次集室派出小p来督工收银,我被安排收货和入库。
占领当日,恰逢年货市集也在店外举办,来赶集的农友们一大早就把货送了进来。除了这些来自北京周边农友的肉菜蛋,集室的其他食材来自全国几十家不同的生态小农——干货、水果、杂粮、零食——全都要靠快递。1月底临近春节,快递即将停运,集室又要给大家备足年货,于是快递就成箱地从全国各地飞来。
●集室的很多年货、零食都来自外地农友。
这一天12小时的工作里,我至少有三个小时花在拆快递、核对数目、填写进货单、给货品上架。小p也纳闷,怎么过去一周订的货,全都在今天到货了呢?
我把各地农友送来的八宝饭、年糕、花生糖、桃酥、山核桃仁等各种过年吃的美味一一拆箱上架,倒也心满意足:过年不怕没好吃的了。
但收货的工作可不轻松。农友们的货都不是按照标准箱发来的,于是进货单上简单一行红薯干55包、八宝饭50个(白米和紫米各25个),核对数目能累死个人。有人还给我做了表情包。
忙到晚上一核对,竟然写了20张进货单。别看种类多,其实相对超市来说,每种货物的数量并不算多。这一天上的新货,拉拉杂杂有五六十样,这家有一点,那家有一点——光红薯就有四五家农友的七八个品种,没点经验还真搞不清楚。很多产品的量也很小,数数的工作量倒是小了,但也得单独写入库单:溪青农场只送来两颗菜花,一大一小,地里就找出这俩。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对接这样的小农,毫无效率可言。但这也是集室坚持对接小农的意义所在吧。
●小p(左)当天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货来了,快去点货入库。
五
“我才是真的在卖菜!”
泽恩|食通社编辑
入职食通社时间:两年三个月
占领集室岗位:气氛组aka写福字和对联
这次占领集室,我的职责是在店外的农夫市集写福字送给来赶集的消费者,得空了也帮隔壁摊位的牧民朋友苏和吆喝着卖羊肉。
“这是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的牧民自家草场上散养的羊,只吃草,不喂饲料,特别特别香!”有幸去过两次“产地拜访”的我热情地向路人介绍。不过带货效果差强人意,只有来探班的同事友情支持了一盒羊肉片。
●食通社和苏和(右一)在市集上拼了个摊,我(右二)送福字、写春联,他负责呼麦、卖羊肉。
比起店里上货收银的同事,外面的市集更有“卖菜”的氛围,也更需要农友主动去搭话,招揽生意。周日市集特意邀请了年轻的牧民苏和来表演呼麦,简直是花式卖羊肉了!来看呼麦的消费者叹为观止,不过还是没人买羊肉。偶有驻足的消费者也很少询问羊肉的特色、做法,甚至没人问这羊肉为什么这么贵,我们最引以为傲的生产方式,也许落在消费者关注的最边缘了吧。
●我给苏和写了个招牌,虽然他的呼麦表演吸引了很多集友驻足,但只在现场卖出一盒羊肉片。
怎么抓住来来往往的客流?怎么向完全不了解生态农业的消费者介绍农友和产品?如何解答消费者的质疑?以为占领过一次集室可以轻车熟路的我发现,卖菜真的是门大学问,有理念的卖菜就更难了。
●我切了一盘王鑫的萝卜给大家品尝,居然被王鑫嫌弃了,谁能猜到是为什么?
六
其实真的不只是在卖菜
天乐|食通社创始编辑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
入职食通社时间:一开始就在
卖菜历史:比谁都长
占领集室岗位:接待
带着食通社“占领集室”,似乎有点“反攻”的意思。毕竟,我也参与了集室的初创,一度也天天泡在店里,有啥干啥。但自从2017年创办了食通社,花在这里的时间就少了,业务也生疏了,甚至不太敢收银了。
每次占领集室活动,都是我为数不多,一整天泡在店里的时候,也很高兴看到这里越来越像我们最初创建TA的时候的心愿:一个集美好食物、事物和人物的空间。
在这一天里,上午,集室里是忙碌的收菜、卖菜,集室外是农友们的年货市集。中午,值日做饭的农友端出来足够30人吃的午餐,食材也都来自大伙们。
●每次三元桥里巷开集,集室就会变成农友们的食堂,大家贡献食材,轮流值日做饭。这次,食通社的同事们也蹭了一顿。
下午,食通社邀请了一些伙伴来观看我们制作、翻译的两部发酵主题的纪录片,大家一边看片子,一边品尝发酵食物:热乎乎的醪糟汤和布乐的法式奶酪。
●当天放映的是《发酵圣经》作者、美国发酵达人卡茨2016年来中国拍摄的纪录片《发酵之旅》和食通社制作的发酵系列片《食物的炼金术》。
晚上,农民种子网络的伙伴和农大的乔玉辉教授也来探班,大家和集友、农友们一起吃了小农餐桌的奶酪薄饼自助,当然,食材还是来自集室的生态小农。
●晚餐时分,我们和农友、合作伙伴、专家老师还有消费者围坐在“小农餐桌”,有吃有喝。
可能全世界也很少有一个这样的菜店,在大城市闹市中一个不大的空间里,容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生态小农的产品,又展示着世界各地可持续食物体系的实践,也吸引到关心这个议题的各个利益相关方,还能直接吃到美味的生态食材。
但以上这些的基础,是每位农友在土地上兢兢业业的劳作,是集室每位同事日复一日细碎而具体的工作,也是每位消费者在为自己想要的世界投票。
今年的除夕,2023年2月9日10-18点,我会和一起参与集室创办的小超一起,在三元桥里巷的集室值班,在兔年的最后一天,为大家服务。欢迎在北京过年的读者们来找我们买菜买年货。
点击下方音频或扫描海报二维码,听食通社的同事们聊聊卖菜的冷热知识:
- 这是食通社第 578 篇原创 -
给
大
家
拜
个
早
年
新
春
快
乐
SPRING FESTIVAL
统筹:宁晨 梅颖
图片:凌戈 食通社
编辑:天乐
版式:小树
扫码打赏,支持原创知食
▼
▼
回复关键词,了解更多内容
近期热文 | 食物课程 | 农友大会 | 菜市场 | MOSES | 食通社在路上 | 前沿食农 | 小农故事 | 节气餐桌 | 食农活动 | PGS | 种子 | 女性 | 气候 | 日本 | 作者 | 招聘 | 转载
点击「在看」,助力食通君再次占领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