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当一个高中数学老师决定去种地
前一阵,油罐车混装食用油的新闻铺天盖地,大家都不确定自己是否也中过招。吃饱早已不成问题,吃得安全和健康却不能保证。我想起前几天在西瓜摊,有大爷一直在问摊主:“哪种西瓜是有籽的?……不想吃太甜的西瓜,吃多了喉咙不舒服。”这样的对话透露的信息是什么呢?第一,消费者对各种食物概念很不清楚,但有意识地想要食品简单一点,去除一些科技成分。第二,水果要有甜度,但大家也意识到过分甜是有问题的,那就吃不那么甜的吧。这说明越来越多人开始想要吃得健康,想弄明白自己在吃什么,关于健康食物的科普就尤为重要。这也是我参加食通社生态农业实习计划的初心:吃到令自己安心的食物,找到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于是今年春天,我来到北京大兴的溪青农场,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风雨后乍晴的溪青农场。1在农场,过敏和我拜拜了在农场实习刚到一个月的时候,我突然就不再有任何过敏性红肿,每天干农活时觉得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健康,越来越轻盈。其实在30岁之前,我几乎没有过敏的印象。印象中开始频繁过敏是这几年才有的事,穿着凉鞋在草丛里走过,晚上大概率脚就红肿。有时几天没睡好,手掌心也会红肿痒,甚至痒到难以入睡。我想,一定是我的生活出了问题,才导致我如此易于过敏。●痒到受不了时会吃的过敏药和前段时间看的书。于是我给自己当起了医生,从改善亚健康状态开始。我想起前几年还在当数学老师时经常偏头痛,但是一去到山里徒步几天,即便运动量很大,头疼也不会犯。这意味着好的环境和运动状态中的自己是健康的。然后是过敏。由于我生活的环境太干净,平时都不怎么接触泥土,每次只要在老妈的菜园子待一会儿,必然全身痒痒。如何改善呢?只能重新接触吧,重新让身体适应丰富的环境,包括菌群,让自己成为环境的一员。就这样,离职休息中,我的亚健康状态逐渐改善,偏头痛几乎没怎么出现,过敏依然偶尔出现,直到来溪青之后彻底消失。三四月之交的北京,温度舒适,每天可以在地里待很久,和土打交道。当时还是务农小白的我,浇水时总是把鞋弄湿,还常常踩到泥里。为了感受土壤和更好地干活,我经常不戴手套,每天从地里回去衣服和鞋都是泥,那时偶尔和老公打趣,我好像变成小泥人了。●不戴手套干活是为了更好地感受土壤。地里的泥水是有酸碱度的,而且土壤中微生物丰富,晚上回去脱掉鞋袜,大部分时候脚背都非常痒,一片红。如此过了一个月经常湿鞋的日子,突然就不再有任何过敏迹象。实习结束回到湖北老家,我每天都去妈妈的小菜园干点活。除了被蚊子咬之外,我不再有大面积的红痒区域,即使穿着拖鞋在地里干活,脚也没有红肿过。总之,我好像再也没有过敏了。从易于过敏到没有过敏,中间发生了什么呢?零食吃少了,食物更健康;运动多了,用地里的劳动代替了专门运动;作息逐渐规律;全身心接触自然,心态更好了。●第三期生态农业实习生拜访溪青农场。关注食通社视频号观看回放,听吕露现场分享实习心得。2务农小白的认知整合初到北京溪青农场,区区两个暖棚就让我目不暇接:这里一畦南瓜,那里一畦西红柿,最南边是莴苣,东南角居然还有两块小葱地……五亩地的精耕细作和多样化种植,让我感到非常零碎,不知道怎么安排干活。最开始,我只能认出这是黄瓜和西红柿,关于它们生长和种植的细节,我一点也不知道,也无法从每天的巡田中得到其它关于作物的信息。●我画的农场作物分布图。实习进入第二个月,还是有很多地块被我选择性忽略,比如甜瓜。农场的另一个实习生马浩在管理甜瓜,我并不感兴趣,也没有理会他如何管理甜瓜。对第一期的西瓜,我的态度也是如此。只关注自己想关注的,一开始我以为这是精力所限,毕竟我才刚刚接触农业。后面我慢慢意识到,这暴露出自己还是囿于实习生身份,没有农场整体观,把每一种作物都放在心上。可见前两个月虽然劳动很多,但是心态是悠闲的。直到6月,农场主王鑫要去德国交流学习两个半星期之久,日常地里就只有我和马浩。虽然6月地里已经没有新种的作物了,整个农场却处于饱和状态,没几块地是闲着的,每天光巡查就得花上不少时间,不同的作物所处生长周期不同、需水习性也不同,而我还是个接触农业两个半月不到的新手小白。●鑫哥去德国之前种的一波新黄瓜。鑫哥不在的这几周,农场管理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过相比起刚来时,我确实已经尽力了。这段时间,我时时刻刻把地里每种作物、甚至边边角角种的花花草草都放在心里。写这篇文章时我坐在家里的电脑前,但农场的整个面貌却深刻印在我脑袋里:至少三十多种作物,不同时机播种的作物也有好几个地块,因此经营农场太需要整体把控的能力了,你可以想象一个新手面临的挑战是多么巨大。这段时间,我也深刻体会到多样化种植的小农多么不容易。在地里投入的时间成本是巨大的,可是你无法去计量。天热的时候,中午在地里干不了什么活,然而这也是植物最热的时候,你需要了解这个时间点作物和土地发生的变化,观察得越多,对作物、土壤、环境的理解才会更深刻。●每日多次巡田,散发着郁郁生机的玉米有种浑然天成的美,清晨的圆白菜吐出水珠。就是在这样反复观察和验证的过程中,我收获了一些立刻判断的直觉。说说移栽黄瓜的例子吧。6月中,北京温度直逼40度,我和马浩在这期间移栽了一批黄瓜苗。温度太高,以及有些苗在育苗时多次被淹而根弱,因此吸水能力差,蒸腾作用不够,导致有20根小苗直接热死了。发现的那一天傍晚我们就进行了第一次补苗,并及时松土以及提升浇水频率来帮助小苗度过高温。可是其中一部分还是死了,于是我们又补了第二次苗,可是死苗还是相对很多,着实让我很失落,可是变化也在这之后产生。我当时正在黄瓜地里观察琢磨,突然一阵风吹过,真凉爽!这个感觉一出现,我马上就想到鑫哥种红薯的天气选择,觉得应该立刻补种,又看了明天的天气,也不热呀,这不是补苗的好时机吗?成活率一定高!于是我马上去棚里选了状态好的黄瓜苗种下,事实证明这一波确实成活率很高。我权把这当做自己的进步,开心了很久。●刚长出来的小黄瓜和快长成的黄瓜。农场经营绝非易事,但也不是那么高高在上,只要用心学习和实践,总能有所收获。我也会一直把鑫哥给我的勉励记在心里:先成为农民,再成为农夫。3在农场,收获更健全的心我非常享受在不追求效率的情况下,一个人在地里干活,包括揪匍匐茎、给草莓疏果、拿着小薅刀除草。干这些活的时候,注意力完全落在作物上。我会看到草莓是怎样生长的,这朵花没有授好粉;我会去想,被疏掉的果子不干预会长成什么样,其它果又会怎样被它影响;我会看到这片地的过去和未来。除草的时候我会畅想土壤的样子,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杂草的种类和大小,杂草和杂草的区别。什么时候可以不用除草?怎么下刀?该不该拔出根?离作物近的怎么处理,远的呢?不除会怎么样?思考这些问题的收获是与土地直接相关的。可能在地里的时间足够长,就会有答案了。●红薯垄间待除的草,和杂草一起长大的圆白菜。实习结束后,我总是回想起到溪青的第一天。3月下旬,北京露天的地面还没有长出什么东西,但是春意已有,最后一程公交,路两边都是大杨树,垂枝上小芽初露。我记得那天天气应该很好,阳光不强烈,也未被云层遮至阴郁,草莓的叶子是郁郁葱葱的。我站在东边,看着不远处鑫哥站在草莓地里,所有的草莓似乎都欣喜地拱卫着他,和他的笑容呼应。我生起一种情绪,仿佛看到了杰作,一时不知是风,还是他在这片地里的场域之势。●没有草莓地里的图片,就给大家看看菜地里的鑫哥吧!图源: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一时之间竟幻想着,如果我也有一片土地,我一定要认真用心地对待它,当我站在那里时,它和我必不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