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杭州活动邀你来玩 | 读书会+纪录片放映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绿色和平行动派 Author 绿色和平


1

推荐活动一

《种子帝国》新书分享会·杭州站


点击图片👆🏻活动报名


在技术和资本深入食物和农业系统的今天,食物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普通人而言,最直观的感受可能是:我们可以采购到的菜品种类越来越多,食材的味道却越来越寡淡平庸。


那么,这些改变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力量作用其中?这些改变对于食物、农民和地球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作为消费者,今天的我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5月18日,三联学术、雅理和食通社邀请浙江大学社会学系长聘副教授周沐君、农民种子网络东部办公室负责人管奇、乡村建设工作者,“梅和鱼”创始人于建刚,和纪录片导演,环保机构工作者王有枣一起来聊以下问题:


  • 我们的食物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 促成这些变化的有哪些力量?
  • 工业化农业对于人类的餐桌来说意味着什么?
  • 资本主义的农业生产体系一定会破坏生态环境吗?
  • 科学知识是遏制资本无序扩张的利器,还是资本家的帮凶?
  • 如何理解食农系统里的科学、技术和技术应用?
  • 当代中国农民面临怎样的选择?他们有的选吗?
  •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行动捍卫我们的餐桌主权?



   -  活动信息  -   


- 《种子帝国》新书分享会 -

从美食天堂到美食荒漠,问题出在哪里?

 

- 时间 -

5月18日(周六) 19:00 - 20:30


- 地点 -

杭州市拱墅区丽水路58号远洋乐堤港B区


- 报名方式 -

线下活动需报名


- 线上直播 -

无需报名,直接预约直播即可




2

推荐活动二

《问稻》纪录片放映会与映后谈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活动内容

中国是稻米原产国,云南是最早驯化稻米的区域之一。2004年,环保机构绿色和平将几台相机交给五位少数民族稻农,做成了摄影集《稻米之路》。之后的十年里,这五位稻农摄影师里有四位放弃了种稻。《问稻》围绕“谁来生产我们的稻米”展开,用人类学的观察方式,尝试理解过去十年这些稻农经历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传统农业智慧的流失、土地资源的脆弱、遗失的稻米种子;也包括过去十年中国西南山地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变化。
在第五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双年展中,《问稻》获永久收藏银奖。银奖颁奖词这样评价《问稻》:“通过历时性重访的创作方法,探访五位曾参与村民摄影项目的云南少数民族稻农,观察、记录和理解他们随时代变迁而被迫或主动改变的传统生计模式,思考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对西南乡村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危机与挑战。影片兼具反思精神与人文关怀,创作形式新鲜感人,是一部较有时代价值和创新性的民族志纪录片。
问稻》邀请观众们一起走进西南山地,循着影片里的时间和地理线索,摸索农业生计、环境,与我们生活的关联。
放映会结束后的映后谈,将邀请影片导演王珏、绿色和平气候风险项目资深研究员李朝博士以及食通社编辑/研究员王昊,起聊聊在复杂的农业生计现实下,气候变化意味着什么。


上下滑动查看《问稻》剧照


映后谈嘉宾


  • 王珏,《问稻》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当代中国电影研究方向。毕业后曾短期担任纪录片导演李缨的助理,后任绿色和平多媒体组经理、公众与文化项目专家等。其担任制片的《母爱农园》获2016年真实食物电影节“最佳农民塑造”奖;担任制片的《人在霾途》(2015,导演贾樟柯)在Vice中文网站首播后,在巴黎召开的太平洋环保与气候会议的短片电影节上放映。曾策划网络短纪录片集《不得不原味》和《绿+》系列,对《悲兮魔兽》《无去来处》的策划调研等工作亦有贡献。


  • 王昊,来自食通社,是编辑也参与机构的研究与倡导工作,他在“气候变化与生态小农”调研中走访南北十余家农场。食通社是一个关于可持续食物和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的社区。


  • 李朝,绿色和平气候风险项目资深研究员,景观生态学博士。2017年开始从事气候变化影响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工作包括文献研究、数据分析(含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项目策略及研究计划制定等。关注气候变化风险与多部门、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前沿研究。



更多“气候鸭先知”文化节活动,关注“绿色和平行动派”,回复“文化节”,查看完整活动议程。



点击关键词,进入更多文章合集

种子政策发酵营养活动招聘菜市场食日谈小农故事气候变化乡村发展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实习计划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食通社Foodthink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