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马拉雅山闭关12年,她悟到了什么?
“修行圈”修行人的第一订阅号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学术、修行、生活
给予修行路上更多的启示与帮助 |格物|致知|自然|简单
来源|持明讲堂
独居,与世隔绝,并不容易,坎初仁波切独居在洞穴,在海拔13,200尺的喜马拉雅山雪洞,为期长达12年,更显得是匪夷所思。
一个英国的女子——丹 津·葩 默 (Tenzin Palmo)完成了这项不寻常的闭关修行。
她18岁皈依成为佛教徒,20岁到印度,21岁出家,成为第八世坎初仁波切的首批西方人弟子。
出家后,她在喜马拉雅山修行20年之久。近年来,她奔波世界各地弘法,募捐筹建在北印度的比丘尼寺院:迦萨丛林Dongyu Gatsal Ling。
在弥漫东方气息的佛教世界里,来自英国伦敦的比丘尼丹津·葩默,以其西方的血源背景、闭关雪洞12年的经历与发愿女身成佛的事迹,引来了世人的瞩目与好奇。
这位承袭藏传佛教法脉的西方比丘尼,究竟有怎样不凡的悟道历程?
01.
修行自述
我出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伦敦长大,并且于1960年初期,也就是在青少年时期开始接触佛法,后来发现自己与藏传佛教之间有某种关联,而当时的西方社会对它几乎一无所知。
我在二十岁时前往印度的达胡西市工作,那儿有一所专为转世的喇嘛所创办的小学校,是由一位名叫斐达·贝荻的女士管理。
就在二十一岁生日那天,我在印度见到了尊贵的坎初仁波切,三星期之后,我便出家成为比丘尼。
坎初仁波切是一个西藏佛教团体的领袖。这团体中有一百三十位僧人,以及大约四百位在家众,我担任坎初仁波切的秘书,并且教导年轻僧人学习英文。
几年之后,这个僧团迁到现址,一个叫做扎西宗的地方。然后仁波切告诉我,应该前往喜玛拉雅山谷的拉乎尔去闭关并进行更深度的修行。
所以,我前往那儿并住在噶举派的一座小寺院塔优佛塔中。
拉乎尔位于海拔大约一万一千尺的喜马拉雅山谷,由于一年当中下雪长达六至八个月,冰雪使它跟印度其他地方隔绝。
我在塔优佛塔待了大约六年,但后来觉得自己需要一个更隐僻的地方,于是便迁到一处洞穴中。
那洞穴距离寺院约一小时路程。我在洞穴中住了十二年,通常每年秋天我会下山到扎西宗去拜见坎初仁波切,最后的三年,我进行更严格的闭关。
在1988年时,我离开印度,前往义大利的亚西济(Assisi),跟朋友一起住在这个中世纪城镇外的山坡上。
几年后,我又回到印度去教导转世后的年轻坎初仁波切学习英文,当时他十二岁。
大约在那时,有些在勘巴珈寺(Khampagar)的仁波切要求我创办一所尼院,因为在这儿没有任何为女性而设的寺院。住在拉乎尔很容易就能看出这种情况。
因为寺院中的比丘都在前面举行供佛仪式,接受教法,并且长时间闭关,而比丘尼通常只能待在后面的厨房煮饭做杂事。
有许多比丘尼非常聪慧虔诚,但却没机会接受教育或修炼更高深的教法。很显然的,光是悲叹这个事实而不采取行动以改进这情况是没多大用处的。
所以,当喇嘛们要求我办尼院时,我回想起尊贵的第八世坎初仁波切曾经在不同的场合说过好几次,建议我办一所尼院,但当年我只能将此梦想暂放一旁,如今是时候了。
于是我前往亚洲各地,为筹办尼院的计划四处演讲,希望能获得支持。
这任务并非易事,因为我毫无人脉关系,又非位高权重的喇嘛。
然而,人们渐渐地对这项计划表示支持,有许多人说,多年来大家都只捐款给寺院和比丘,而我是第一位谈论到比丘尼的人!
大约这个时期,维琪.麦肯基要求我同意她撰写我的生平故事,尤其是在雪洞中所经历的岁月,于是后来才有《雪洞》这本书的出版。
维琪以生花妙笔把一个晦涩的闭关经验,描述成引人入胜的故事,竟然引起许多不同背景的读者极大回响!
这本书同时也让比丘尼所面临的艰苦困难,更广为世人了解。
丹津·葩默《雪洞》经典句子
“我们不是彼岸,我们的责任是把你带向彼岸。”
——这是一本不平凡的书!
《雪洞》平实而生动的记载了丹津巴默的悟道历程。道出一个圣洁灵魂的朴实,真挚,给我们生命带来莫大的信心和鼓舞。
下面分享些书中片段给大家:
《雪洞》中的经典
“我继续问她,在洞穴中修行是否是一种逃避?逃避日常生活的考验?这是生活在尘世中的人们对隐士的生活最常提出的问题。”
她快如闪电般地回答:这绝不是一种逃避。我认为世俗生活才是一种逃避。当人们遇到问题时,他会打开电视机、打电话找朋友、出去喝咖啡。
但在洞穴里,你没有任何人可以倾诉,只能面对自己。当你遭遇困境时候,你别无选择,只能面对它,最后,从另一个方向走出来。
在洞穴中,你面对自己最粗糙的最原始的内在本质,你必须找出应对解决的方法。
01.
心念的本质是空性与喜乐,是无条件、无分别的意思。它是一种证悟的境界,却没有一个证悟者的存在。当你获得开悟,它一点也不惊天动地。没有宇宙的爆炸,也没有高昂的天乐响起。
02.
娑婆世界的本质是苦,苦是生命中根本的不满足状态。外面是在下雪,我也在生病,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这就是娑婆世界的本质,没什么好担心的。如果事情变好,那很好;如果事情没有变好,那也很好。两者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差别。
03.
这不是获得了什么,而是,失去了什么……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完美。它仿佛是剥一层层的洋葱皮,是你必须做的事。我们心中存在的妄念,使我们自己看不见早已拥有的东西。你越明白这点,越觉悟到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觉悟的。那种我们必须到达某个地方的观念,那种必须获得某样东西的想法,是一种根本的妄念。究竟是谁在那里获得开悟呢?
04.
证悟是什么?它只不过是认识了自己的心。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心能够知晓世间所有事情,却很难了解自身,这就像眼睛能够看见全世界却看不见自己一样。
05.
当你看清人们因不断生灭的情绪而遭受巨大的痛苦时,并不能因为他们认为你缺少了强烈的情绪,你就不是有血有肉的人了。
06.
人为什么要闭关灵修?目的是认识自身的真相,并认识世界的真相。当人开始了解自己时,才可能真正了解他人,因为所有人都是彼此有因果的。当人陷于自身情绪牵绊的混乱中时,他很难真正了解他人,因为我们永远都是按照自身需求的标准来解读他人。
07.
我们的意念就像垃圾,我们每天放进脑中的大部分意念都是垃圾!那些新闻、娱乐、谈话,我们都没有选择地吸收进来,就像一场,临场发挥的摇滚音乐会。问题是,这会使我们疲惫不堪。
08.
我们非常难驾驭自己的意念,意念常常是失去自我控制的,我们经常制造记忆、偏见。对大部分人来说,这好像是一种骚动,一种内在的紊乱状态。我们任凭自己被情绪左右,无法选择任何思想。冥思能够使风暴平息下来,停止这种永无终止的心念的搅动。
一旦你达到这个目标,你就能够进入意识更深的层次,它可以超越表面的喧哗。同时,你渐渐可以掌控住了自己的意念与情绪。你看得见它们透明的本质,不再完全相信它们。你能创造出内在的和谐平衡,你能够将它代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09.
由于我们抗拒疼痛,因此产生了疼痛的感觉。重点是,不要抵抗疼痛,学习接受它,跟随它。
10.
她一阵见血地说道:终点并不是获得异常体验,而是最终的开悟。她指的是真理不再属于心理或认知的阶段,而应该变成事实。
11.
喜悦本身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唯有运用这种心境来了解空性,它才具有意义。也就是在这种喜悦的心境中,洞悉它自己的本质。
否则,它只是娑婆世界中的另一件事情而已。我们可以在某一层次上了解空性,但如果你想要在非常精微的层次上进一步了解空性,那就需要这种喜悦之心的帮助了。喜悦之心是非常精微的,当你用这种精微心来关照空性,与你用粗糙心来关照空性,两者的差距是截然不同的。这就是人们培养喜悦之心的原因。
12.
对于开悟)她说:它好像是在生命中第一次清醒过来,从梦里浮游出来,并且发觉自己原来一直在做梦。因此,圣人说万事都如梦如幻。我们的生存状态是受到压抑限制的,它没有生命力,好比呼吸陈腐的空气。清醒过来,不是什么刺激的事情,它很平常,但却非常真实。
诗人艾略特说:沉于音乐深处,你不再是听音乐;当乐音不断的持续,你就是音乐。
13.
你以为心灵成长是什么?它不发光也没有特殊声响。它非常平凡,就在当下。
14.
只要是我们还活在相对的意识中,就会有“我”与“他”的存在。这是我们根本的错觉,这是我们问题的重点所在。因为这种错觉,我们会有分别心,这是我们无明的原因。
往期内容:
首度公开隐传两千多年前的道家修行秘法▼
- The End -
修行人的公众号
格物|致知|自然|简单
▼
修行丨穷理丨觉悟丨超然丨自在丨简单丨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