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医心术》第十二章:止观禅修
传播上古智慧、灵性与科学、修行、养生、生活。公众号后台点击“往期精彩”,在内容页上面的搜索框输入关键词,即可搜到您想了解的文章。这里有最全的优质内容和资料,给予修行路上更多的启示与帮助。
西藏医心术发源于藏传佛教密宗,是历代众多高僧在汲取密宗各教派思想精华,拓展藏密修持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融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佛教心理学。西藏医心术将藏传佛教对于人精神意识、行为的思考拓展到社会生活之中,从生命终极意义的高度对现代社会人们所面对的种种精神、心理问题做出了独特的阐释,并引入佛教的禅修、观想、观呼吸等方法来实现心理问题的自我治疗。与通常认识的西医心理学不同,医心术的目的不是简单的治疗好某一个心理疾病,而是要改变人负面的意识状态、赋予人正面的生活态度,最终实现根本性的治疗。
第十二章
止观禅修
“止”是心的安定,“观”是觉察和一如。
因为佛教徒相信终极的治疗是要超越“我的”快乐,体证超越执着于思想和情绪的真实智慧和解脱
本书所介绍的治疗练习,目的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快乐、更安详。这是完美无暇的目标,但可以是有所局限的,因为佛教徒相信终极的治疗是要超越“我的”快乐,体证超越执着于思想和情绪的真实智慧和解脱。本书最后面的四章,将简述能够开放我们而得到这种体悟的某些基本禅修方法。
描写禅修总是困难的,因为文字只能贴近个人的实际经验。而且,证悟也有许多阶段。任何禅修者,即使是经验老到、全心投入的禅修者,都很容易走上岔路,形成某种执着。这就是为什么就某一点来说,谨慎寻找指导老师是非常重要的事。
精神的智慧未必与教法的真意有必然关系
对某些有慧根的人而言,任何治疗练习或经验都能导至开悟。西藏,有些初学者只修“前行”(preliminary practices)就经验到最高的证悟,而其他修习最高级法门的人也声称,精神的智慧未必与教法的真意有必然关系。
最终目标是开放和无我——解脱由执着自我所产生的痛苦
佛教一切宗派所共通的止观修习,是大家常用并经过证明的方法,其最终目标是开放和无我——解脱由执着自我所产生的痛苦。
这些修习虽然可以导致更高的证悟,也能利益任何根器和具备任何修行功夫的人们。在最后这四章所提到的一切禅修法门,都能提供“普通”的治疗和快乐,就如同前面所描述的治疗练习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导致证悟。
虽然我们在做止心的练习时,可以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几乎任何一种现象上,但这里的焦点是呼吸。我们的呼吸是一个简单的专注对象,没有颜色或形状。而且,呼吸与身心是如此密切地相关联,因此只要把我们的觉察带到呼吸上,自然就可以安住在正念中,并打开通往一如之路。
除了观呼吸之外,许多佛教宗派也依赖强有力的观想修习。但毫无疑问的,简单的观呼吸已经包含有觉悟的种子。我们强调的是呼吸的正念和觉察——止观之道。
止是心的安定,一如的方法,是进入开放性之前对泥水的滤清。观是觉察和一如,具开放性,超越概念,在“自我”和经验对象之间没有分离。
初学者也许要花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的时间在“止”的训练上,才能自在地进行“观”的训练,但两者之间的界限可以是非常模糊的。因此,不必太担心定义。只需要姿势坐得端正,练习呼吸的觉察。
特别是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心会像颠簸不平和混乱的地方,被最微细的声音、思想或冲动所干扰。看到心的移动、不安的性质,是迈向专注的第一步。只要把你的心带回呼吸上,渐渐地,心就会变得比较稳定。
止禅
专注在一个对象上,不踌躇、不动摇,就是止的训练。有一种描述这种状态的说法是:我们专注在一点上。意思是我们把觉察只集中在这个对象上,此处是指呼吸。再三地,温和却坚定地把你的觉察带到呼吸上。
许多初学者发现专注在某一个地方的呼吸会有帮助,譬如说鼻尖或嘴唇上方,在这些部位都可以感觉到呼吸。不过,只要你觉得放松,又能集中注意力,就不必用这种分式来寻找呼吸。
另一种有用的建议是数息。在的心中,当你呼气时就数“一”,吸气时就数“二”,如此数到“十”。不要中断数目,继续从一数到十,只有你觉得舒服就重复这个过程。
让腹部放松可以帮助你平静的呼吸。有些人会提高胸腔来呼吸,尤其是在紧张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自然地呼吸,只要在吸气时柔和地把腹部外移,呼吸就会变得充足而放松。
而专注于呼吸时,如果你觉得不自在——仿佛你的气息变得比较短或压缩——就多多专注在呼气。把气呼进无限的虚空,可以纾解专注的压力。一般而言,吸气比呼气短。过一会儿,你的呼吸时间会自然变得比较长,但不可以故意让呼吸变长。
昏沉是宁静状态的自然副产品
当它的心安稳下来,也不觉得不那么压缩了,就停止数息,把觉察带到你的吸气和呼气上。觉察气息的生起、停驻和消解。这种止的练习,可以让我们在禅修的时间以外,更容易把放松的正念带到我们所做的一切上。
正当我们觉得止的练习如此美好而心生欢喜时,也许突然之间就变得昏昏欲睡。昏沉是宁静状态的自然副产品。不要气馁。但记得要醒过来!这需要一点努力才能把我们陷入梦幻、散乱的心带回呼吸上。但不可以僵硬或猛烈地回到呼吸上。如此,我们就可以变得宁静而清明。
在禅修之中,各种微细而安详的经验都有可能出现。你也许觉得像羽毛一般轻盈。你全身也许会沐浴在快乐之中,感觉仿佛是清凉的和风在温柔地抚摸着你。有些人在他们的心中,看到星星、太阳、月亮、宝石、花环等等的美丽影像。如果有类似现象发生,要当做是专注有所进步的象征。你的禅修可以是非常愉快的,但不要尝试执着快乐。尝试捕捉、“冻结”或复制类似快乐的经验,可能会变成精神成长的障碍。
观禅
如实地经验任何观想目标的真正性质,就是观的训练。透过观呼吸,我们可以如是地觉察呼吸的移动和精妙的性质。
在觉察中与呼吸合而为一。在心和呼吸的一如中,没有自我可以执着。这种对于呼吸真性质的简单体悟,可以帮助我们证悟一切现象皆无我的绝对性。
在止禅中我们跟随呼吸,因此必须练习专注在“呼吸”上。在观的练习中,我们安住在呼吸的觉察上,不去思考为什么呼吸是这个样子、它在何处,或任何其他诸如“感觉呼吸的安详”等概念。
观是对于一如了了分明的练习。譬如,我们也许会觉察到长呼吸、短呼吸的前中后或呼吸的宁静。我们的呼吸来了,走了,改变了,没有任何执着、攀缘。在觉察中,没有必要有一个“我”去思考或诠释。只是在一如的觉察中而已。
观禅有一个修法是从观呼吸开始,然后在某一点上放下专注或技巧。那时候的禅修目标是任何生起的现象,换言之,根本没有目可言。我们可以觉察呼吸,或只是安住在两个思想之间出现的空隙。
在这种观的开放性练习之中,让心中所生起的一切来了又去,不要执着。一切任何的思想、感觉、觉受、影像和经验都可能会生起。既不要推开,有不要追逐它们。我们也许会觉得有一个“我”闯进来看着禅修。不过,没有必要把它看成是闯入;就让它生起,而后消失。让一切如其所如,不管是正面的或负面的。都不要执着。两个思想之间的寂静,就是我们的开放性。思想生起来了,好得很,但不要执取。
在禅修中,我们也许经验到痛苦的波浪,但一旦我们允许痛苦来临,不去紧抓不放,它们就会便的平静。当我们开放的时候,不圆满并不是问题;只要还它本来面目,它就是好的。有了观的觉察,感觉就是既非愉快也非不愉快,只是开放地被觉察在而已,因此就得以超越了。
心既非永恒也非不永恒,只是纯粹的开放。一切现象既非有我也非无我,不是真是存在的,而是开放的、安详的、不可思议的
练习观禅可以让我们在一切现象生起和消失时,看到它们的无常性和无我性。此一体悟,可以把心理幻想和情绪构拟的面纱,从一切万物真实本性的面貌上揭去。根源于执着自我的贪欢嗔苦,将当下象水中影一般消解。
在禅修中,我们可以把身体看成既非清净也非不情境,而是非常广阔的。心既非永恒也非不永恒,只是纯粹的开放。一切现象既非有我也非无我,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开放的、安详的、不可思议的。
开放性的任何一瞥,都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所帮助。如果我们对开放性有某些了解和经验,加深并扩大在我们禅修和生活中的修习,将是聪明之举。
对于观禅的开放性的描述,也许会让证悟听起来仿佛遥不可及。这么想可以是好的。既然如此,我们就能够放下“经验”有所得的观念,这可以帮助我们开放地禅修。
(第十二章完)
- The End -
“修行圈”旨在传递心性的智慧,了悟人生,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众家智慧合为一体,用全息立体的思维和角度思考人和自然万物的奥秘,传承、创新东方智慧,共创美好新世界。不定期推送上古智慧、修行启示、修炼秘法、灵性科学、人体奥秘、古今秘史、中医养生、国学智慧、中华数术、修学资料等大量相关内容。穷老师私人微信:GWZZ25
修行人的公众号
格物|致知|自然|简单
长按二维码关注 开启智慧大门
- 修行界最全的内容都在这里 -
从历史信息可以查看公众号往期更多的好文章。后台回复你想要了解的内容,会根据所需把内容推送在文章里;回复你想要的任何学习资料,会不定期提供相关资料,回复“资料”即可下载。
版权声明:
1、内容转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2、本平台旨在传播好内容,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3、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实修经验,
投稿邮箱9370646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