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三藏取西经取的就是这本书!(全文白话•上)

修行圈 2021-04-16

传播上古智慧、灵性与科学、修行、养生、生活。公众号后台点击“往期精彩”,在内容页上面的搜索框输入关键词,即可搜到您想了解的文章。这里有最全的优质内容和资料,给予修行路上更多的启示与帮助。



玄奘大师,取的佛经叫《瑜伽师地论》,传说,这部论典是弥勒菩萨亲口宣说,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巨著。玄奘也由此创立了佛教上一个宗派,法相宗,也叫慈恩宗,唯识学。


《瑜伽师地论》(梵文:Yogācāra-bhūmi-śāstra),又称《瑜伽论 》、《十七地论》,为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及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亦是玄奘西行所取的重要经典。


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汉传佛教以此经为弥勒所造慈氏五经之一,藏传佛教传统上认定此论的作者为无著。


认真研读,必有所获。


《瑜伽师地论》白话(上)
 
《瑜伽师地论》五识身相应地第一
 
《瑜伽师地论》
 
什么是瑜伽师修行的次第呢?即十七地。是哪十七地呢?嗢柁南颂说:
 
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等三地、三摩地、非三摩四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这样,就具足了三乘。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这就称为十七地。
 
第一、五识身相应地,第二、意地,第三、有寻有伺地、第四、无寻唯伺地,第五、无寻无伺地,第六、三摩四多地,第七、非三摩四多地,第八、有心地,第九、无心地,第十、闻所成地,第十一、思所成地,第十二、修所成地,第十三、声闻地,第十四、独觉地,第十五、菩萨地,第十六、有余依地,第十七、无余依地。这就简略列出十七地,做为瑜伽师修行的次第。
 
本地分——五识身相应地第一
 
什么是五识身相应地呢?就是五识身的自性、所依、听缘、助伴、作业,总括起来,就称为五识身相应地。
 
哪些称为五识身呢?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什么是眼识自性呢?就是依据眼根,了别色境。
 
眼识的所依如下:第一、俱有依,即眼根;第二、等无间依,即意识;第三、种子依,即执受一切种子、为一切种子所依止,属于异熟果体的阿赖耶识。
 
这就简略说明了二种所依,包括色法和非色法两种。眼根是色法,其余的是非色法。这眼根有三大特徵:㈠是四大种所造,㈡指的是净色根(而非扶尘根),㈢净色根无法为肉眼所见,却有质碍性。意识,是眼识缘境以后相续传递过去的。一切种子识,是无始以来,耽著戏论,辗转熏习于众生心中,成为种子,等待未来成熟受报的果报体。
 
眼识所缘的对象,是可见的,有质碍的色境,这种色境又有很多种,简略来说有三种,即显色、形色和表色。显色包括青、黄、红、白、光、影、明、暗、云、烟、尘、雾和空一显色。形色包括长、短、方、圆、粗、细、正、不正、高、下色。表色包括取、舍、屈、伸、行、住、坐、卧,这些都是色。
 
而且,所说的显色,假若色境显现明了,是眼识所缘的外境。所说的形色,从显色的积集之上,假立长、短等种种不同的形状。所说的表色,就是这种积集色剎那生灭相续,由于变更位置的原因,在原来出现的地方不再出现,转而出现在其它地方,就时间上来说,或者是无间断的,或者是有间断的。移动的位置,或者远,或者近,差别而生,或者是就整件物体不离本处而变更其形相,这就称为表色。而且,所说的显色,是光线明暗的差别。所说的形相,是长、短等积聚色的差别。所说的表色,是以思业作用为依,然后显色、形色有种种差别的变动。显色、形色和表色三种色都是眼根的所行,即活动的对象,也是眼根的境界,即活动的范围,也是眼识和意识的所行和境界。三种色都是眼根、眼识和意识所直接攀缘的对象,只是名字有别而已。
 
而且,就是这种色,又有三种,或者是好显色,或者是恶显色,或者是俱异显色,好像是色境在显现。
 
眼识的助伴,是与之相应而起的各位心所法,即作意、触、受、想、思,及其他与眼识同时相应而起的各位心所法。而且,眼识及其相应的各种心所法,攀缘同一对象,心法、心所法行於境界时的相状,并非一种,同时存在,而且相应,各有自性,一一生起。而且,它们一一各自从自己的种子而生。
 
眼识的作业,应当知道有六种。只能了别自己所缘的外境,这是它的第一种作业;只是了别自相:只能了别现在:只能是一刹那间进行了别;眼识还有二种作业,随意识而生起,随意识善而善,随意识染而染,随意识所发的业而转;眼识又能够缘取可爱的乐果和下可爱的苦果,这是眼识的第六种作业。
 
什么是耳识的自性呢?是依据耳根,了别声境。
 
耳识的所依如下:第一、俱有依,即耳根;第二、等无问依,即意识;第三、种子依,即摄藏一切种子的阿赖耶识。耳根有三大特徵:㈠四大种所造,㈡耳识所依净色,㈢不可见有质碍。作为等无间依的意识和作为种子依的阿赖耶识,和上述眼识所说的一样。
 
耳识的所缘,是不可见的有质碍的声境。声境又分为很多种,螺贝声、大鼓声、小鼓声、舞声、歌声、各种音乐声、演出杂耍滑稽戏的叫声、女人声、男人声、风林等之声、明悟了义声、不明悟了义声、正直的言语声、不正直的言语声、下声、中声、上声、江河等之声、斗诤喧哗嘈杂声、领受忆诵佛法之声、讲演宣说佛法之声、论议声、决断声。这很多种类的声音,有众多之声。
 
这些声音,简略来说有三种,即因执受大种声、因不执受大种声、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第一种,只是内缘声;第二种,只是外缘声;第三种,是内外缘声。
 
这些声音,又可以分为另外三种,即可意声、不可意声、俱相违声。而且,这些声音又可以分为无语义的鸟叫声、宣说理义声、扬显佛法的赞叹声等种种差别之名。
 
上述声音,能够引起耳根相对它们的行运活动,成为耳根所缘取的境界。能够引起耳识相对它们的行运活动,成为耳识所缘取的境界,成为耳识觉知识别的对象。能够引起意识相对它们的行运活动,成为意识所缘取的境界,成为意识觉知识别的对象。关于耳识的助伴和作业,如前述眼识的有关部分,读者以此类推,应当知晓。
 
什么是鼻识自性呢?即依据鼻根,了别香境。
 
它的所依如下:俱有依,即鼻根;等无间依,即意识;种子依,即摄藏一切种子的阿赖耶识。鼻根有三大特徵:㈠四大种所造,㈡鼻识所依净色,㈢下可见有质碍。关于意识和种子,和前面论述眼识的有关部分相同。
 
鼻识的所缘,是不可见有质碍的香境。香境又分为很多种,包括好香、恶香、平等香,通过鼻识所嗅所感知植物的根、茎、花、叶、果实之香。像这样的种类,还有很多种。而且,所说的香境,有鼻所闻、鼻所取、鼻所嗅等不同的名称。
 
上述香境,能够引起鼻根相对它们的行运活动,成为鼻根所缘取的境界。能够引起鼻识相对它们的行运活动,成为鼻识所缘取的境界,成为鼻识觉知识别的对象。能够引起意识相对它们的行运活动,成为意识所领取的境界,成为意识觉知识别的对象。鼻识的助伴和作业,如前述眼识的有关部分,读者以此类推,应当知晓。
 
什么是舌识自性呢?即依据舌根,了别味境。
 
舌识的所依如下:俱有依,即舌根;等无间依,即意识;种子依,即摄藏一切种子的阿赖耶识。舌根有三大特徵,㈠四大种所造,㈡舌识所依净色,㈢不可见有质碍。关于意和种子,和前面论述的眼识有关部分相同。
 
舌识所缘的对象,是不可见有质碍的味境。味境又分为很多种,即苦、酸、辛、甘、咸、淡,可意、不可意、或中容味,都是舌所尝的味。而且,味境又有应尝、应吞、应瞰、应饮、应舐、应吮、应受用,如此很多的不同名称。
 
上述味境,能够引起舌根相对它们的行运活动,成为舌根所缘取的境界。能够引起舌识相对它们的行运活动,成为舌识所缘取的境界,成为舌识觉知识别的对象。能够引起意识相对它们的行运活动,成为意识所缘取的境界,成为意识觉知识别的对象。舌识的助伴和作业,如前述眼识的有关部分,读者以此类推,应当知晓。
 
什么是身识自性呢?即依据身根,了别触境。
 
身识的所依如下:俱有依,即身根;等无间依,即意识:种子依,即摄藏一切种子的阿赖耶识。身根有三大特徵:㈠四大种所造,㈡身识所依净色,㈢不可见有质碍。意和种子,和前面论述的眼识有关部分相同。
 
身识所缘的对象,是不可见有质碍的触境。触境又分为很多种,即地、水、火、风的属性,还有轻性、重性、滑性、涩性,还有冷、饥、渴、饱,还有力、劣、缓、急,还有病、老、死、痒、闷、黏、疲、息、软、怯、勇。如此种类,有很多种触。触又可以分为三种,即好触、恶触、非好非恶的触,都是由身体所触感的。而且,所说的触还有擦摸、碰触的、硬的、软的、动的、暖的,如此很多种不同的名称。
 
上述触境,能够引起身根相对它们的行运活动,成为身根所缘取的境界。能够引起身识相对它们的行运活动,成为身识所缘取的境界,成为身识觉知识别的对象。能够引起意识相对它们的行运活动,成为意识所缘取的境界,成为意识觉知识别的对象。身识的助伴和作业,如前述眼识的有关部分,读者以此类推,应当知晓。
 
而且,虽然眼没有坏,色境也显现在面前,假若能发动心识行运的作意不是正好起动,要产生的眼识也一定不会产生。要是眼没有坏,色境显现在面前,能发动心识行运的作意也正好在面前起动,要产生的眼识才会产生。像眼识的产生一样,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的产生,应当知道,也是这样。
 
而且,由于眼识的产生,三种心就可以获得。按次第排列,即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上述第一种心念局限在眼识,后二种心念在意识。决定心以后,才有染净问题。在意识具有了善、不善性之后,才能有善、不善的意识,致使眼识产生善、不善性的同性流转。然而眼识识别善、不善,不是由眼识本身所具有的识别能力起作用的结果,而是随意识流转的结果,自此意识也不再趣向其它境界。经过这一番过程,眼识和意识的行运,或者是善净或者是不善染污,便连续地流转著。像眼识的产生形成三心一样,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的产生形成三心,应当知道,也是这样。
 
而且,还应当这样来观察思考,五识所依托的,就像去他方的人所乘的车。五识的所缘,就像人们所做的事一样,伴随五识流转生灭并影响它们的各种心理活动,就像同行的伴侣一样。五识的造作,就像各自的功用能力。五识的所依、所缘、助伴、作业之间的差别,还应当这样来观想思考,五识所依托的,就像居家人的家。五识所缘取的对象,就像人们享用的物品一样。伴随五识流转生灭并影响它们的各种心理活动,就像主人的仆人使女一样。五识的作业,就像主人的作为一样。
 
《瑜伽师地论》意地第二之二
 
地分——意地第二之二
 
接下来论述这阿赖耶识中的一切种子,如果是修习涅盘解脱法的人,有漏无漏的种子就具备了所有,其阿赖耶识中,如果是没有修学湼盘解脱法的人,其阿赖耶识中就缺少声闻道、独觉道、大乘道三种觉悟的种子。阿赖耶识随顺著在现在受生的处所获得的果报身的自身,其它体身的种子也全都随在不离,所以阿赖耶识作为欲界的自身中,也存在能使身生在色界、无色界的一切种子;在作为色界的自身中,也存在能使身生在欲界、无色界的一切种子;在作为无色界的自身中,也存在能使身生在欲界、色界的一切种子。
 
而且,凝滑体在逐渐增长的时候,心识和根身同等地增长,直至圆满为止,像这样增长直到心识有依根形完满,理应知晓,由于有地的坚性,所以心识依托的根体才得以形成长大;由于有水的湿性,所以它能吸收摄取物质而不溃散;由于有火的暖性,身体得以成熟、坚硬;由于有虚空的融润性,风的动长性,人身各种肢节得以分别按空间部位长定。
 
而且,一切种于识,虽然依清净和不清净的业种子,召感未来的总报体,然而只有乐意执著戏论才是最主要的导因。在导致获得一定家族、形相、能力、寿命、资财等果报的原因中,清净与不清净的造作才是最主要的原因。而且,所有凡夫,对于自身认定自我、自我所有的身外物是真实的,并由于妄认自我是真实的主宰,而产生傲慢待人的心念。而一切修习佛法获得果位的圣人,却凭借佛法智慧认定世间的一切都是苦。
 
而且,处在胎中的生命体,依不苦不乐的感受,随阿赖耶识而得增长。只有这种感受,是阿赖耶识摄持的果报所生。其他的一切感受,或者由过去的造作导致的果报所产生,或者受到外境界的影响而产生。而且,苦的感受、乐的感受,或者在一时随外界影响现起,或者不现起。
 
又含藏种子的阿赖耶识,是无始以来连续不绝的,它的体性虽然是无始以来一直存在的,然而必须通过清净和不清净的不同造作的影响发动才能生出果。相对于反复熏发种子以成熟为果的现象来说,就说那些种子是新熏的。如果种子已成熟为果,就说这种子是已受果。种子识正是按照这个道理,处在生死流转中连续不绝,以至于不得涅盘。又各种子未能生果的,或者在次生生果;如果次生不能生果,就会在以后的若干世中生果,即使历经百干漫长时节,还是能从种子熏发之中,成熟出一定的果报来。虽然其他果报的产生,也要由同类种子熏发,但到寿尽的那一剎那,已现行的种子就叫已受果;其他未现行的种子,就不能叫已受果。而且,各种子,应当就在这身中生成果报,如果种种条件因缘皆不具足,种子便无法成熟为果。然此种子,仍然会被含藏在阿赖耶识中,为阿赖耶识所摄持。
 
所以,每一种阿赖耶识自体中,都有其他一切自体的种子。
 
如有情众生在三界六道中某一处生污染心性的自爱欲,就说他无论转生在哪一处都生有污染心性的自爱欲。如有情众生在三界六道中某一处断绝自爱欲彻底证悟涅盘,就说他无论转生在哪一处都能断绝自爱欲彻底证悟涅盘。
 
而且,在各阿赖耶识自身中,所含藏的种子,如果是由烦恼统摄,称为粗重,也称为随眠烦恼;如果是由果报类统摄,和其余的非善非恶类统摄,只称为粗重,不称为随眠烦恼。如果是信等善法类统摄的种子,就不称为粗重,也不称为随眠烦恼。什么缘故?因为这些法生的时候,只有消除烦恼的能力,没有不能消除烦恼的劣能。所以一切种子依托的阿赖耶识自身中,由于有粗重的烦恼种于随附,由于有粗重的种子所生的不能消除烦恼的劣能,由于异熟的果报种子本性粗重,所以诸佛如来把它们划定在苦的范畴里,这是因为那些种子遇缘成熟以后,能使一切烦恼众苦产生。
 
而且,各种种子,有许多种不同的名称,有称作界的,称作种姓的,称作自性的,称作因的,称作萨迦耶的,称作戏论的,称作阿赖耶的,称作取的,称作苦的,称作萨迦耶见凭依的处所的,称作我慢凭依的处所的,等等这些不同的名称,理应知道其中的差别。
 
而且,人们修习佛道证悟涅盘的境界时,就能转舍所有杂染法的种子,令一切有漏善及无记的种子缺缘不生,而得内心之自在如意。
 
又胎儿在胎中经三十八七日,所有的肢节全都具备。从这以后,再经历四日,才算是出生。如同世尊在《入胎经》中广泛论述的,这经的论说是极其充分的。或者有在胎中经历九个月,或者还有超历九个月的。如果在胎中仅经八个月,这称作完满,但还不能称作极其完满。如果在胎中只经历七个月、六个月,就不能称作完满。或者在胎中经历的时间还有更少的。而且,这胎儿长到根形完满的阶段,就由母亲口嚼食吞饮的生粗食物资养长大。胎儿在凝滑等形体微细的阶段,由母亲体内微细的营养品资养长大,这些理应知道。
 
而且,这胎儿有八个阶段的差别。哪八个呢?就凝滑、如疱、软肉、凝厚、初分肢、毛发爪齿、根完备、形完备。如果受孕体已经结凝,像箭伤心一样招致痛苦烦恼的五蕴身体还很稀少,称作凝滑。如果胎形表里如同半凝的奶酪,还没有长到肉质阶段,称作如疱。如果已经成为肉质,但还极其柔软,称为软肉。如果胎形的肉质体已经长坚厚,达到稍微能够受摸触的程度,称作凝厚。这肉团胎体不断生长,各部分肢节的模样显现出来,称作初分肢。从这以后,发毛指爪现出,就称作发毛爪齿阶段。从这以后,眼等感觉官能生出,称作根完备阶段。从此以后,感觉官能依托的处所一一分明呈现,称作形完备阶段。
 
而且,又在胎中,或者是由于先世自己造作的势力招致的结果,或者是由于他的母亲不能避开危害生命健康的因缘,胎体的生长随顺著风性的动势,使得这胎儿,或者发毛、或者肉体、或者表皮以及其它的各种肢节,畸形生长。胎儿发毛畸形生长,是由于他在先世作了导致这现世恶果的不善行为,以及他的母亲习惯多吃灰盐类食物饮料,使这胎儿发毛稀少。胎儿肉体畸形生长,是由于他在先世作了导致这现世恶果的不善行为,以及由于他的母亲习惯接近暖热,使那胎儿肉色长得极黑;又他的母亲习惯居住在极寒冷的房里等,使那胎儿肉色长得极白;又由于他的母亲多吃热食,使那胎儿肉色长得极红。胎儿表皮畸形生长,是由于他在过去作了导致这现世恶果的不善行为,以及由于他的母亲多次追求淫乐,使那胎儿的表皮生出疥癞等恶疾。胎儿肢节畸形生长,是由于他在先世作了导致这现世恶果的不善行为,以及由于他的母亲举止习惯奔跑跳跃和不注意避开影响生命健康的事,使那胎儿各种感觉器官、肢节生得残缺不全。
 
又那胎儿,如果应是女性,胎位就在母体内左胁靠近脊柱的地方,面朝腹部;如果应是男性,胎位就在母体内右胁靠近腹部的地方,面朝脊柱。又这胎儿长到极完满的时候,他的母亲不能承受这重胎,体内风性的动势就发生,于是产生很大的痛苦烦恼。又这胎儿由于先世造作的报应,在生产时的风性动势发生时,使得头向下,足向上,被胎衣裹缠著趣向产门。当胎儿刚产出时,胎衣接著裂开,两腋从中分出。胎儿出产门的时候,称作正生阶段。出生后的婴儿的触感就渐渐生出身触以外的各种触,即眼触、耳触、鼻触、舌触、意触。
 
接下来,新生儿又随顺地落到现实生活的学习过程中,就是所说的处世的事、见闻觉知中的一切言论谈说。接著贪迷执著家庭,即在婴儿和童年时期,身体逐渐长大,成长为某种人;从少年阶段以后,各种感觉官能都生长成熟。接著再作各种行为,生起把握世间各种工艺技巧的心念。接著再享用身外境界,就是所说的色境、声境等,对它们产生喜欢与不喜欢的感受。对外境的苦乐感受,或者是由他在先世的造作导致的,或者是现在外在现实境界作用的结果。他随顺现实外在境界作用结果的牵引,未来再投生到地狱、畜生、饿鬼、人、天等五趣,或修学佛道,得涅盘不再受生。
 
又各有情众生自身随顺这类有情众生生长时,那些有情众生对这些有情众生作四种缘接关系,就是由那些有情众生自身阿赖耶识种子的牵引,受到这些有情众生的食物资养长大,跟随这些有情众生受到守护,跟随这些有情众生学习身、语的造作行为。他们出生前是父母精血牵引生长;出生后,懂得自己希求什么,才求饮食来使自己成长;后来常常跟随大人,专心得到守护,不使自己作不适时的行为和影响生命健康的行为;其次学习世间习俗言语等生活事。由于婴幼时期身体逐渐长大成长为某种人的缘故,少年时期各种感觉官能生长成熟的缘故,这些有情众生对其他的有情众生也是这样,这些有情众生对其他的有情众生也是这样。更多内容,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这样辗转地互相缘接,各有情众生无始以来感受著苦乐,在诸佛尚未证得彻底觉悟以前,不曾获得脱离苦乐的方法。如果能够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再加上自己内心坚持断妄契真的正思惟,由于经过这样的努力修习,才能断绝虚妄烦恼不再漏落到三界六道受生。
 
如此语句谛义是很难领悟的,即:我本没有什么死生分界、种类谁属、体性造作,我与其他的一切有情众生也都不是具有什么死生分界、种类谁属、体性造作的。
 
如上概略地论说完内在部分的死和生。
 
什么是外在部分的坏和成呢?就是由诸有情众生身、口、意行为所作,能感招外在世界的形成和坏灭。
 
如果有能感招坏灭的造作现实发生,就有外在部分坏灭的因缘条件发生,外在部分坏灭的缘由是那外在世界的全部散坏,不像内在现象的死灭是由于寿命限量已到尽头。什么缘故?由于一切外在部分所有的粗形物质,由地、水、火、风四大种构成,能长久地连续存在,不像内在部分不能长久地连续存在。而且,能感招形成众生生存的物质世界的众生造作,它的性定不变就能招致世界所经历的漫长住劫时值不变,众生寿命既不增也不减。如果有情众生的造作反复不定,漫长时节的时值就不确定。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由于众生造作种种业行感招的结果,或者寿命超过一劫,或者不断减少,甚至寿命减到仅有一岁。
 
又那坏劫,由三种灾致坏。一是火灾,能使从最底层的无间狱直到色界诸天的世间坏灭:二是水灾,能使一切世间甚至二禅诸天坏灭;三是风灾,能使一切世间甚至三禅诸天坏灭。四禅天没有什么灾能使它坏灭,它的坏灭是由于四禅天的天众和他们所居的宫殿同生同灭,此外再没有能使它坏灭的因缘条件。还有所谓三灾之顶的说法,指的是二禅天是火灾的顶,三禅天是水灾的顶,四禅天是风灾的顶。
 
又这世间历经二十个中劫变坏,在坏灭后有二十个中劫呈现大冥空处,历经二十个中劫形成世界,已生成的世界有二十个中劫处在安住状态,如此八十个中劫,立名称作一个大劫。又色界世间众生寿量作为一劫,这世间是最后坏灭,也是最初形成。应当知道这色界世间寿量的一劫的定立,诸天并不相同,就是梵众天是二十个中劫合成一劫,即依照这劫来设定众生的寿量。梵前益天四十个中劫合成一劫,即依照这劫来设定众生的寿量。大梵天六十个中劫合成一劫,即依照这劫来设定众生的寿量。
 
火灾如何能使世间坏灭?
 
指的是有这样的时期,世间的有情众生寿量原是无限的,从这时开始逐渐减少,直到寿量成为八万岁。那些众生由于又接受奉行不善法,所以寿量转变甚至减少到仅十岁。他们又获得了厌弃远离世间的心意,接受奉行善法,由于有这因缘,寿量又逐渐增长,以至达到八万岁。如此众生寿量的一减一增,就合成一个中劫。
 
又在这中劫里,还有三种小灾出现,就是俭灾、病灾、刀灾。俭灾,就是人的寿量在三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形成,在这时期,精妙的饮食再也得不到,只有煎煮朽骨充作宴会,如果偶然得到一粒稻、麦、粟、稗等子,竞当作珍珠一样珍重,藏在箱箧里加以守护。那些有情众生大都没有气力,跌倒在地上僵卧著再也不能起来。由于这饥荒横行,有情众生死亡几乎尽绝。这饥荒,历经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才过去。那诸有情众生再聚集在一起,共同生起下等厌弃远离世间的心意,由于有这因缘,寿量就不再减少,饥俭灾荒也随著停息。
 
又如果人的寿命减到二十岁时,原本产生的厌弃世患的心意,现在退转舍弃,这时就有许多的疫气虐疾等病灾肆虐、体热恼人的祸患相继发生。那些有情众生遭受各种病,大都殒命。这病灾历经七月七日七夜才能过去。那许多有情众生又聚集在一起,共生中等厌弃远离世间的心意,由于有这因缘,寿量不再减少,病灾停息。
 
又人的寿量减到十岁时,原本已产生的厌弃世患的心意,现在又退转舍弃,这时有情众生反复交遇冲突,各人都生起凶狠的杀人心念。由于有这因缘,随手握著的草木瓦石,都变成了锐利无比的刀剑,他们相互残忍地杀害,死丧几乎尽绝。如此刀灾,历经满七日才得过去。
 
这时有情众生还有三种最严重的衰弱损失,就是寿量衰损、依止衰损、资具衰损。寿量衰损,就是所说的众生的寿量减少到最高不过十岁。依止衰损,指众生心意依托的肉身减到最高不过一手掌或一握长。资具衰损,指的是这时有情众生只有将粟稗当作食物中第一精的,将粗毛布衣当作衣中第一美的,将铁当作装饰物中的第一贵重的。五种最佳味道的食品全部消失,这些食品即酥、蜜、油、盐等及甘蔗变味。
 
这时,有情众生反复聚集产生上等的厌弃远离世间的心意不再退减,又能舍弃招致寿量减损的恶不善法,接受奉行导致寿量增长的善法,由于有这因缘,寿命、身体能力、物质享乐、通达自在程度全都渐渐增长,甚至寿量增长到八万岁。这样二十次减、二十次增,合成四十增减,就结束了住劫。增岁到顶,这时地狱中的有情众生只有不断死亡,不再出生,如此这世间渐渐消尽,理当知道这就称作地狱世间的坏灭。与地狱的坏灭一样,畜生、饿鬼世间的坏灭也是如此。这时众人里有一人自然得法获得生入二禅天的功德,其它人反复随他修学也是如此。人世间众生都在死后生入了第三禅天的极净光天的天众同分中,应当知道在这时就称作人世间坏灭。人趣世间既然是这样,天趣世间当然也是这样。
 
到这时候,地狱、畜生、饿鬼、人、天五趣世间居住的处所,没有任何一处有隋众生能够获得,所有的资养身命的条件也都不能得到。不仅资养身命的条件再也不可能得到,这时天上的雨水也不可能得到。由于没有雨水,大地上所有的药草、丛林全都枯干。又由于无雨的影响,使得这太阳热势增大。又由于众有情众生作能感招坏灭的言行力势增强,及坏灭凭借六种烧烤的事,就有六个太阳逐渐依次出现。那新出的众太阳与原来的太阳相对,所有的热势超过原有的四倍。既然有七个太阳了,热势也随著增强七倍。
 
什么是六种烧烤的事?第一种,大小沟坑,由第二个太阳照烤枯干;第二种,大河小河,由第三个太阳照烤枯干;第三种,无热大湖,由第四个太阳照烤枯干;第四种,大海,由第五个太阳和第六个太阳的一部分照烤枯干;第六种,因须弥山及大地体质坚实,由第六个太阳的一部分和第七个太阳烧烤。就此火焰被风鼓动,反反复复越烧越炽,一直烧到色界。又如此烧烤的事,概略为三类:一是烧烤由水资养生长物的事,即药草等,由原来的太阳烤枯;二是烧烤承受水的沟池、大海等物的事,由五个太阳烤干;三是烧烤长久连续存在的体质坚实物的事,由二个太阳烧毁。如此世界全都烧尽,甚至连灰烬及其它残影都不可能得到。经中已广泛论述,从此,称作物质器世间已经坏灭。历经二十个中劫足,如此坏灭停息,接著是历经二十个中劫冥冥虚空不变。
 
什么是水灾?指经过七次火灾后,在二禅天中,有大水和世界一起生成,它坏灭器世间如同水消溶盐。此大水与物质器世间一时同灭。如此世界全部消失后,接著是历经二十个中劫冥冥虚空不变。
 
什么是风灾呢?指七次水灾过后,又有七次火灾,从此以后没有间断,在第三禅天中有大风与世界一起生成,坏灭物质器世间就像风将众生尸体各部分吹干缩消一样。这大风和物质的器世间一时同灭,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大风使物质器世间坏灭,就像现前见到一生物体内风的活性发动,使得他的骨全都松散化消无存。从这坏灭停息后,接著是历经二十中劫冥冥虚空不变。更多内容,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如此概略地论说了世间的坏灭。
 
世间是如何形成的?指的是如此历经二十个中劫以后,由于一切有情众生共同造作增强的势力,使世间又形成了。
 
这形成时期的最初,在虚空中第三禅天的物质器世间形成。就像第三禅天一样,第二禅天和初禅天的物质器世界也是这样形成的。这时作为第三灾顶的第四禅天,有许多的有情众生由于寿命已尽、造作已尽、福受已尽的缘故,在那里死去,投生到第三禅天。其他一切天处的有情众生,也逐渐依次如此投生。又有许多有情众生在第二灾顶即第三禅天死去,投生到第二禅天,其他一切天处的有情众生,也逐渐依次如此投生,是应该知道的。又在第一灾顶即第二禅天,有一个有情众生由于寿命等已尽的缘故,在那里死去,投生到初禅天的梵世界,成为梵世界之王的大梵天。他因为自己孑然一身太孤独心怀不悦,就产生希望:现在该怎样使其他的众生也投生到这里来呢?正当他生发这种心念时,许多其他的有情众生由于寿命等已尽的缘故,在第二禅天死去,投生到初禅天与他同伍。这样第四禅天下面的三重禅天的物质器世间和众生有情世间就形成了。在虚空中的欲界四层天的宫殿逐渐依次形成,应当知道那许多虚空中的宫殿都是通过变化很快形成的。而且,许多有情众生在极净光天众的同类中死去投生到这许多虚空宫殿中,其他天处的有情众生依次生到虚空宫殿的过程和前面说的类似。
 
从此以后,有大风轮,面积与三千大千世界相等,从下面生起,为那三千大干世界作依托,为的是要安顿没有宫殿可居的有情众生类。这大风轮有二种相状,即纵向
 
吹布和横向吹布,凭借这种势力大风轮托持住水使它不散流坠落。其次由于那些有情众生共同造作增强的势力导致,在虚空里有金色的云兴起,从此降雨,注在风轮上。接著又兴起风,风鼓动水使水上形成坚质地轮,这就称作金性地轮即金轮,它上面能承受水雨的激注,下面能抵挡暴风的冲迫,这金性地轮就形成了。
 
又由于那些有情众生共同造作增强的势力导致,空中又兴起含藏许多物类的云。又从那云中降下种种的雨,那些雨就凭依金轮聚存。接著又有风起,鼓动水使水中产
 
生坚硬物质,随即又由此风的导引,许多具有清净的第一最超卓精妙性质的物形成苏迷卢山即妙高山。这山形成了,由四种宝作为它的体身,即金、银、玻璃、琉璃。
 
这些坚硬物质中只具有中等品性的就形成七列金山,即持双山、象鼻山、马耳山、善见山、檐木山、持轴山、持地山。这许多山,它们的山峰陈列,各因不同的形状得名,顺次环绕妙高山周匝座落。妙高山高八万由旬,广度同高,从入水起到接金轮的根底部分的长度也同山高。又持双山高度等于它的一半,从此排下去,其它六列金山的高度逐渐减低,每一列金山的高度都等于前列金山的一半。
 
这些坚硬物质中只具有下等品性的,就在妙高山四边的七金山以外,形成四大洲、八中洲和轮围山(这山如圆轮围住四大洲座落,高度等于持地山的一半)。还形成似天非天众生居的宫殿,此宫殿在妙高山下,临水座落。还形成大雪山和无热池周围的崖岸。其次形成最下层部分的八大地狱中的各大热地狱,以及许多分散孤独地狱、八大寒冷地狱、八大热地狱周围的游增地狱。还形成一部分鬼、畜生的居住处。四大洲,就是南方的赡部洲、东方的胜身洲、西方的牛货洲、北方的拘卢洲。那赡部洲形状像车箱,胜身洲形状像半月,牛货洲形状像圆月,北拘卢洲形状呈四方。赡部洲纵广度有六千五百由旬,胜身洲纵广度有七千由旬,牛货洲纵广度有七千五百由旬,拘卢洲纵广度有八千由旬。
 
又七列金山,每列金山中间有海水,海水具有八种好处,称作内海。还形成了许多龙宫,有八大龙王都经历整整一劫住在宫中,即持地龙王、欢喜近喜龙王、马骡龙王、解脱龙王、意猛龙王、持国龙王、大黑龙王、医罗叶龙王。这许多龙王,凭藉帝释的势力多次与似天非天众争斗。那许多龙和龙统领的各类众生有四种,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金翅鸟中也有这样的四类。还有其他的水域在内海以外,所以称作外海。
 
又从妙高山入水面往上数有上下重叠的四级,从初级往四旁展开一万六千由旬,再以这个广度为基数,每上一级减半,按次第每一级的广度应当知道。有坚手神,住在最初级;血手神,住在第二级;常醉神,住在第三级;持鬂神,住在第四级。妙高山顶,四角上面,有四大峰,各高五百由旬,有许多食人夜叉即金刚夜叉居住在上面。又在持双山的四方,有四天王都,东南西北依序,就是持国、增长、丑目、多闻四大天王居住处所。其他各金山上是四大天王所统领的村邑部落。
 
又靠近大雪山有大金崖,名叫非天脅,它的大小纵广五十由旬,善住龙王常在这里居住镇守,又天帝释有时也到这里来游乐。这里有棵大树,名叫善住;又有一种棕闾树成行排列,围绕善住树有七重。还有大池名叫漫陀吉尼,四周有五百小池成为它的附属。善住龙王在它统领的五百雌象前后围绕下,在那池中游戏,随心所欲变现,饥乏了就入池中,采摘莲花根作为食物。就在非天脅旁有无热大池,它的纵广、深度都是五十由旬,有极细的金沙遍布在池底,有八种好处的水弥满在池中,极美的景色,把它装饰得令人喜见。从这大池分流出四条大河:第一条叫恒河,第二条叫印度河,第三条叫徙多河,第四条叫博叉河。
 
又其次在妙高山顶中间,形成帝释天宫,纵广有十千由旬。其他的处所是山顶三十三天的村邑聚落。妙高山四方面对四大洲,山四面分别由四种宝物构成,对著赡部洲的那一面由琉璃构成,对著胜身洲的那一面由白银构成,对著牛货洲的那一面由黄金构成,对著拘卢洲的那一面由玻璃构成。
 
又循著赡部洲的边际有转轮王的御路,由真金构成,有四大天王的膝部那样高,淹没在大海里。当转轮王出世以后,海水就随著减低至四大天王膝部高度露出轮王路。又无热大池的南部有一棵大树,名叫赡部,所以这块大洲依从那树得名。其次在这大洲的北部有求寂静修行人修道的大树丛林,许多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的种种金翅鸟歇宿聚集在里面。这四大洲,各有二块中洲作为它们的附属。还有一个洲,是食人恶魔罗剎居处。
 
物质的器世间就这样形成了。
 
有许多有情众生,在极净光天的众生同伍中死去,投生到这里;其他天的众生也有许多投生这里,情状如前文说的一样,这些众生其所以投生到这里都是由于他们的造作感招了成劫的最初阶段,这种造作第一最胜精微奥妙,属于欲界的范畴。唯有在这时候,这种造作才感招这样的果,在其他时候就不能感招这样的果。这时候的有情众生称作成劫初期的众生,从色界来的有情众生本是具有形质的,但他们能顺随意念转生,这一切如同佛经中全面讲述过的。
 
那些有情众生在这时,还没有家室住宅和各种村落,一切大地表面平正。从这以后,由于许多有情众生的导致福德的造作势力感招,大地长出食物。这样渐渐依次,有地长的饼状食物、树林牵藤、非人工种植的粳稻,从地上自然地出现,米粮中没有糠也没有舂梼不破的硬化粒;接后长出的粳稻,有舂梼不破的硬化粒和糠;接后又处处粳稻丛生,于是有情众生才能现前摄取作食物受用。这以后由于受用食物资养身命的缘故,有情众生丑恶病态的形质就生起,他们生存所依托的光明就随著消失。那些多吃的,丑恶病态的形质就越来越增,身体变得极为沈重,这许多的有情众生互相傲视诋毁,恶的不善现象便形成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由于这些缘故,所有的食物逐渐从地上消失,这一切如同佛经中全面讲述过的。还是由于这些缘故,许多有情众生类更互相顾看,生起污染心识的贪爱心念。其次由于有了能感招男女性别的造作,一部分有情众生的男性器官生起,一部分有情众生的女性器官生起。男女互相追逐,发生许多不轨的行为,受到别人呵斥诋毁,于是造房屋住宅来隐蔽自己。又由于摄取受用粳稻的缘故,于是人们更贪婪地摄取受用;由于这缘故人们更互相争夺,于是不合法地给予、夺取的现象从此产生。正由于这些缘故就设立执掌契约的人,那最初司契的王者名叫大等意,这样就有了刹帝利众、婆罗门众、吠舍众、首陀罗众出现在世间,这些逐渐依次发生的因缘,如同佛经中全面讲述过的。
 
而且,那些有情众生依赖的光明既然消失,世间就有大黑暗产生,于是日月星辰渐渐生起。那太阳轮的直径有五十一由旬,应当知道月亮轮的直径比太阳的少一由旬。太阳轮由火玻璃构成,月亮轮由水玻璃构成。这二轮中,月亮轮的运行速度和形相都不确定。又那太阳轮常在两大部洲同时照明,又在另两洲同时作暗:指的是在一部洲是正午,在一部洲是日出,在一部洲是夜半,在一部洲是日落。又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经妙高山半腰运行,与持双山高相等。又太阳运行时距妙高山时近时远,如离妙高山远,就立为寒冷时节;如距妙高山近,就立为炎热时节。冷热的形成就是由于此缘故,太阳的运行本身并没有慢快。而且,这月亮向上稍微倾斜,人们就见到半月;由于那其他部分障蔽了靠近部分,就使人看不见;渐渐地侧过来,这样就渐渐显现圆满;如果黑暗的部分渐渐低侧,这样就显现亏缺。由于大海中有鱼鳖等身影映现在月亮上,所以在月亮内有黑色影相显现。各星宿中,那直径大的,有十八个五里长;直径中等的,有十个五里长;直径最小的,仅有四个五里长。
 
又次,在世间的四种姓产生以后,人们方才作起随顺爱或者不爱的招致五趣中的各种感受的行为。从此以后,随即有一个有情众生由于大作污染心性的业行感招的缘故,投生到地狱中作阎罗王。从此没有间断,有了地狱卒,如同化生来此;还有种种刑具,即铜、铁刑具等烧炽成地狱的大火。然后有情众生随顺自己的造作感招的结果在这里投生,或投生到其他的趣处。
 
如此百百万四大洲、百百万妙高山、百百万六欲天、百百万梵世间、三千大千世界一起处在从形成到坏灭的变化过程中。这三千大千世界中有三种千数:一小千世界,意指有一千个日月、梵世,总概为一个千数;第二中千世界,意指有一千个小千小世界;第三大千世界,意指一千个中千世界。合此三个千数为三千大干世界。这样四方上下,无边无际,三千大千世界,有的正在形成,有的正在坏灭。如同天雨,雨线像车轴一样下注,没有间断,那雨接连下注,落在各个方所的每一处。就这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称为一佛土即佛教化的领土,如来在其中现行获得彻底觉悟,在这无边的世界里作著教化众生的佛道事业。
 
就这样世界安顿建立完成了。
 
在这世界中,有五种趣处可得,即地狱、畜生、饿鬼、人、天;有四种投生方式可得,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还有六种众生赖以生存的条件;还有十种时分,即时、年、月、半月、日、夜、剎那、怛剎那、腊缚、目呼剌多;还有七摄受事,十种养身条件,十种受用欲求,这内容与《中阿含》中说的相同;还有八种生活随常事;还有八种世相,指有得、不得、颂誉、诋毁、称赞、讥讽、苦、乐;还有三种情品,即怨恨、亲爱、不怨恨也不亲爱;还有三种世事;还有三种言教;还有二十二种生愤的现象;还有六十二种有情众生类别;又有人的八个生长阶段;还有四种入胎相;还有四种行为举止的合则有威;还有六种谋生方式;还有六种武装守护力量;还有七种苦;还有七种轻慢;还有七种憍傲;还有四种对别人表达自己思想的讲述;还有许多种类的表述词句。
 
《瑜伽师地论》意地第二之三
 
本地分——意地第二之三
 
接下来论述,即前面讲述过的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等五种事项,应当知道它们都由三类普遍现象统摄,指由极微聚积结合的物类统摄,由心法、心所法品类统摄,并由无为法统摄。其余的假有性的不相应行法除开。
 
现在该先讲述极微聚积的物类的各种法。
 
问:既然一切事物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它们自己的种子萌发的,为什么说构成世界的各种基本元素能生成由这些元素构造的物类呢?为什么说被构造成的有形质的物类依赖那构成世界的各种基本元素、由那些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具体地造成、由那些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保持一定的特性质量、由那些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长久地资养呢?
 
答:因为一切构成众生主体内的具有执受性的肉体的世界构成基本元素、构成众生主体外的不具有执受性的物质的世界构成基本元素,以及这两类的世界构成基本元素所构造的众生主体内外一切物类的种子,全都依附主体内在的流变连续不断的心,乃至构成世界的各种基本元素未能作为此类基本元素进行物类的构造,被构造的物类的种子始终不能生出物类。只有通过那些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来构造物类,被构造的物类才从自己的种子生成,所以说那被构造的物类种子能生成被构造的物类,必须由那些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构造物类作为前提导因。由于有这些道理,所以说构成世界的各种基本元素是那些被构造的物类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说被构造成的物类依赖那构成世界的各种基本元素呢?因为被构造的物类生成了,它的动变不能脱离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的存在处所。
 
为什么说被构造成的物类由那些构成世界的各种基本元素具体地造成呢?因为构成世界的各种基本元素被损坏或增益,被构造的物类的安危也与它相应。
 
为什么说由那些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保持被构造的物类的一定特性质量呢?因为被构造物类的形质顺随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它的质量与构成世界的各种基本元素的本量相等,它的形体受构成世界的各种基本元素的力势保持才不坏溃。
 
为什么说被构造成的物类由那些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长久地资养?由于人通过饮食、睡眠、修习清净行、禅定法等,长久资养了构成人体各部分的世界构成基本元素,体内被资养增长的世界构成基本元素长久地资养身体各部分,使它们长壮长大,所以说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是被构造的物类的资养因。
 
如此构成世界的各种基本元素相对由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物类,有五种作用是应当知晓的。
 
又次,在聚集的物类中,本没有实体的由极微构造物类的过程存在。物类从自己的种子生成的时候,就有所谓的聚集相同时显现,有的体量细小,有的体量中等,有的体量硕大。而且,这并非是由极微集合成聚集相的物类,只是人们凭藉觉悟的智慧分析各种物达到不可再细分的微小量的边际,并在思量识别这微小量的边际时借用极微的名词来称呼它。
 
而且,聚集的物类有空间方角处所及其显现,极微也有空间方角处所及其显现,然而聚集的物类虽然可以细分,极微就不能再细分。为什么呢?因为极微就是物类细分的结果,它归聚集成的物类所有,并非极微还可以分析出其他更细小的极微,所以极微就不能再细分。
 
而且,极微与极微聚集的物类不相离的义蕴有二种,一是同处不相离,即世界基本元素极微与由世界基本元素极微聚集的物类在处所方式上是同一不相离的,意指世界基本元素与色、香、味、触等,在不存在感官的主体外物质器世间生成没有感官的聚集物类,在存在感官的主体内生成具有执受性的感知功能的聚集物,这就叫同处不相离。二是和杂不相离,意指这些世界基本元素和那些基本元素的极微,聚集生成不同物然后相结合,它们与这些相结合的物类在处所方式上同一不相离,这就名为和杂不相离。
 
而且,这和杂不相离的结合物,各种物全面紧密的结合,应当知道这如同将各种物,同石磨磨成粉末,然后混合起来用水调匀,使它们密合互不相离;不是像把许多胡麻、绿豆、粟米、稗子混合在一起那样。
 
而且,一切被构造的物类,都就其本体依居世界基本元素的处所,它们的体量不会超过世界基本元素;乃至世界基本元素存在的处所,各种被构造的物类也就此作为存在的处所。由于这些因缘,就说被构造的物类依赖世界基本元素;根据这道理,就说众生世界基本元素的名是大种——由于是大种,所以它们的本性周遍广大,它们作为种,能造生物类。
 
接下来论述。在一切聚集成的物类中,概略说包括有十四种事项,指的是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及眼等五根。除开内在精神活动的状相。
 
在一切聚集成的物类中,眼、耳、鼻、舌、身等五种属于物质性的感官体所统摄的,包括一切聚集成的物类,如同前面说到的各种性质不同的事物。如物质感官体统
 
摄的事物的聚集相是这样,物质感官体所依赖的世界基本元素所统摄的事物聚集相也是这样。所余的聚集物类,指的是除眼、耳、鼻、舌、身以外的其他物界,即自有性质界限的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
 
又按事物自身相状统摄事物,将其中事物概略划分,就有十四种事项,即按事物相状的差异归划极微并借用事物的名来命名极微。如按事物本性差别统摄一切事物,归随在这些物类中的物有一定的界属,就说这些物被这一切事物各界中一定的物界统摄。如按世界基本元素与这些基本元素所构造的物类不相离来统摄事物,有的是主体内的根体物类,有的是主体外的自然物类,这一切物类,归随在这一切的聚集成的物类中,乃至有其中一定的现象相状可以观察获得,就说这些根体、非根体物被这一切事物中一定不相离状统摄,此道理是应知道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在有的物类中,只有一种世界基本元素相状可以获得,如在石、宝珠、真珠、琉璃、玉具、璧石、珊瑚等物中;或者在池、沼、沟、渠、江、河等事物中;或者在火焰、灯烛等事物中;或者在四方旁达的风轮的有尘风、无尘风等事物中。在有的物类中,有二种世界基本元素相状可以获得,如在雪渍湿树叶、花、果的事物中;或者在热的宝珠等事物中。在有的物类中,有三种世界基本元素相状可以获得,如在热树等事物中,或在动摇的树的事物中。在有的物类中,有四种世界基本元素相状可以获得,如世尊说的:在各人身内,如发毛等以至粪秽,属于主体内的地性;如小便等,属于主体内的水性;如在主体身内所有温暖的事项等,属于体内的火性;如身体上部呼吸运行等类风,属于体内的风性。如此如在这世界基本元素与世界基本元素聚成的物类不相离的所有聚集物中,有那一定现象相状可以获得,就说那现象相状是有;如果不可以获得,就说那现象相状是无。
 
接下来说,声音在一切聚集成的物类中,它的特性界限固然可以说是有,但是它的现象相状在当即现前却不确定,这是因为现前方便的条件随机发生的缘故。
 
风有二种,即恒常不间断地连续和非恒常不间断地连续。恒常不间断地连续的风,指的是在那些物类中有恒常不间断的来回旋转的风动。非恒常不间断地连续的风,指的是旋风和空中运行的风。
 
又闇物、明物,称它们是空界和孔隙。又恒常不间断连续的闇物类,指的是世界演变中的空劫空界。非恒常不间断连续的闇物类,指的是其他的空界。如此恒常不间断连续的明物类,指的是在众天人自身自然地辉耀、光明。非恒常不间断连续的明物类,指的是在其他的趣处。又明闇之间的物,指的是在现出颜色的物上面再增添其他的有颜色的物,其中道理是应知的。
 
又由于聚集成的物类要依赖它们的种子生发增长的功能,如果种子各自与自身相同的种子结合,在剎那间生成聚集的物类,就有的是细小的物无间隔地在剎那间结合生成大的物,有的是大的物无间隔地在剎那间化成小的物。由于这些缘故,在安顿众物的时候,有的增长著,有的在减少,如佛经中讲到的坚性、坚性统摄的物类、近心识的范畴所统摄的物类、非近心识的范畴所统摄的物类、具有摄取领受功能的物类,以至广泛论说。
 
坚性指什么?指地界。坚性统摄的物类指什么?指那些种子。又坚性即那具有坚性的界别;坚性统摄的物类,指发毛等,或土块等。近心识的范畴所统摄的物类指什么?指具有摄取领受功能的物类。具有摄取领受功能的物类指什么?指主体内根体范畴统摄的物类。非近心识的范畴所统摄的物类是指什么?指没有摄取领受功能的物类。没有摄取领受功能的物类是指什么?指主体外非根体物类范畴所统摄的物类。又心法、心所法所持的种子,称作近心识的范畴所统摄的物类,称作具有摄取领受功能的物类;与此相违悖的,称作非近心识的范畴所统摄的物类,称作没有摄取领受功能的物类。又由于有的物类具有随逐不离自身的生因的缘故,称作近心识的范畴所统摄的物类、具有摄取领受功能的物类,这理由如前面所说的。和上面说的地界一样,水、火、风界的自性等事项也当作这样的解释,是理应知晓的。
 
又在一切聚集成的物类中,在一切时间里都具有一切世界基本元素,如世间现实见到的干柴等物,加以旋钻就生出火,石块碰击也能生出火来;又铜、铁、金、银等,用温度极高的火烧烤就销融成液态。面对月亮钟爱月轮中玻璃宝水珠的冶照光,如清水的月光便流泄下来。又获得神通的人,由于有心超卓地胜解的力势,就可以将大地等变成金银等。
 
又聚集成的物类的流转变化有三种方式;一是长养,二是因果相似,三是前世因后世果报变异。长养有二种;一是长养使物体达到丰满,二是长养使物相显现盛壮。
 
因果相似的流转有四种;一是对因果相似的流转的长养,二是前世作业感招后世果报有相似相的流转,三是前后因果体状变异性质相似的流转,四是因果本性不变的流转。前世因后世果报变异的流转有二种:一是前世造作招致后世异熟果体生,称作异熟生;二是阿赖耶识的异熟果所生,称作异熟生。
 
而且,一切聚集成的物类,概略说是依托六种存在方式流转变化,六种存在方式即对世界起造建托持作用的物类存在方式、使有情众生得以藏身的物类存在方式、作为人的养身条件的物类存在方式、感官外体物类存在方式、感官内在形式的存在方式、修行禅定法所生的自在物境存在方式。
 
又次,在心法、心所法中,有各种心法可以获得;及有五十三种心所法可以获得,即作意等,直到最后的寻和伺,如前面说过的。
 
问:如此众多心所法中,有几种是依托一切处发生,依托一切寻伺境地、一切时间的发生,其中一种心所法发生就引起其他心所法的发生呢?答:有五种,即作意等,到后边的使内心在通过思惟领取境界后产生相应善、恶、非善非恶性的心理活动。心所法中有几种是依托一切处发生,依托一切寻伺境地、不在一切时间里发生,其中一种心所法发生不会引起其他心所法的发生呢?答:也有五种,即欲等,到后边的慧。心所法中有几种是依托善法却不在一切处发生,然而在一切寻伺境地、不在一切时间里发生,其中一种心所法发生不会引起其他心所法的发生呢?答:即信等,到后边的不害。心所法中有幾種是依托污染心性的煩惱卻不在一切處發生,不在一切尋伺境地、不在一切時間里發生,其中一種心所法發生不會引起其他心所法的發生呢?答:即貪等,到後邊的不正知。心所法中有幾種是依托一切處發生,不在一切尋伺境地、一切時間裏發生,其中一種心所法發生不會引起其他心所法的發生呢?答:惡作等,到最後邊的伺。
 
接下来论述,如果人的感官没有损坏,境界能顺利地呈现在感官面前,有作意恰好发动,这时随从各根的识体才能产生。
 
什么是感官不损坏呢?有二种原因:一是不被全部坏灭,二是不残损劣弱。
 
什么是境界顺利呈现在感官面前呢?意指或者由于有情众生赖以生存的物类呈现出人世间的或自然界的差别,或者境界在自身性质上呈现出相状、作用、分位的差别,或者境界显现出东南西北等方位的差别,或者境界显现出过去、未来、现在的时间差别,或者境界的显现有著能让意识明了和难以让意识明了的差别,或人的感官对呈现在前的物类有著全部感知领受和部分感知领受的差别。如果对境界顺利呈现在感官面前起障碍作用的四种事因都没有发生,境界又不是处在感官达不到的极远状态,境界就能顺利地呈现在感官面前。四种障碍即由黑闇无明、混浊不清的事物覆蔽所形成的障碍、由药草力或咒术力使得境界隐没所形成的障碍、由少的小的事物被多的大的事物掩盖所形成的障碍、由外境变化幻相或内精神迷糊昏惑所形成的障碍。极远有二种,即境界的处所离感官极远;事物被分析到极微,感官作用不到,成为极远。
 
什么是作意能够恰好发动?由四种原因导致:一由希求心念形成的势力导致,二由想念形成的势力导致,三由境界具有的势力导致,四由对一定境界反复接触作用所形成的心理势力导致。什么是由希求心念形成的势力可以导致?因为如果对境界处怀有执著的爱心,内心就有作意产生。什么是由想念形成的势力导致?因为如果对过去很好地摄取领受过的一定境界的相状,已作过极刻苦的思惟,内心就有作意产生。什么是由境界具有的势力导致?因为如果那境界或者极其广大,或者极合人意,并正呈现在感官面前,内心就有作意产生。什么是由对一定境界反复接触作用所形成的心理势力导致?因为如果对那境界反复接触观察次数非常多,已经极为熟悉,内心就有作意产生。如果与前面讲述的由四种原因引起内心多有作意产生的情况不同,那么就应该是对于一种境界,只有一种作意在一切时间里产生。更多内容,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而且,五识体不会有两次刹那间随所对的境界同时而生,也不会没有间隔地转去换来。而且,一剎那间五识体产生了,从此意识就一定没有间隔地产生。意识从此没有间隔地运行,有的当时心态散乱无著,或者在有声相呈现在面前时就产生耳识,或者在有其他境相呈现在面前时就随著产生其他的识;如果当时心态不是散乱无著,那么意识就一定会在第一种寻求心念后生发第二种决定识别的心念。
 
经过这寻求心、决定心二种意识阶段后,意识就识别思量境界对象了。又由于有了二种原因,或者染污心生,或者善心生,这二种原因指的是对境界的识别思量,和前面决定心的导引。意识中所有的染污心、善心,是由二种原因带来的结果;在眼等五识中的染污心、善心,只是由意识中的决定心导引所产生,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由于染污性的和善性的意识势力的导引,才从此无间隔地在眼等五识中产生染污和善的感知现象。眼等五识其所以不能由思量性识别生出染污和善的感知现象,是因为它们本身没有思量性识别的功能。由于这个道理,就说眼等五识是跟随著意识流转变化的,如同佛经中说的:发一种心念,如同有众多的心念。
 
这一心是怎样形成的呢?就是世俗所说的剎那间产生一个心念的过程,不是剎那间造作产生果报的业报过程。什么是世俗所说的剎那间产生一个心念的过程呢?指的是识体以一种感官为依托,对于一种境界事物,有了这一种识体的感知识别的异体活动发生,就总括这一种识体感知识别的全过程,称作剎那间产生一个心念。又相似性的连续运行的心理活动也称作一心,这是因为一心念与后面接著的第二个心念极为相似。
 
而且,意识漫不经心散乱无著地接触从未感知过的境界时,没有什么希求心念发生,这时的意识称作率尔堕心,它这时只能作用过去的境界对象。由五识体无间隔地带生出的意识,或者是寻求心,或者是决定心,都应只有一个结论,说意识接触作用现在的境界。如果是这样,意识接触作用境界进行认知的心理过程就产生。
 
又识能够识别对象事物的总体相状。就在这对象事物总相中有还没有识别的部分,其中又有应识别的部分,对这应识别部分产生能识别的精神活动,就称作作意。就在这对象事物总体相中的乐意的、不乐意的、既非乐意又非不乐意的事相,由触识别。就在这对象事物总体相中的让人摄受的、损害人的、既非让人摄受又非损害人的事相,由受识别。就在这对象事物总体相中的作为事因的言论相,由想识别。就在这对象事物总体相中的作为邪、正、非邪非正的行为原因的事相,由思识别。所以说那从作意到后边的思,称为能在一切处、一切寻伺境地、一切时间、一切心理活动互相连带的现象中发生的心理活动。
 
作意是什么?指调动内心各种活动一起转向所要作用的境界对象。触是什么?指使感官、境界对象、感知识别三者结合交涉,从而使内心各种活动作用境界对象。受是什么?指领纳外境后的内心感受。想是什么?指对事物种种相状进行思惟并形成言语概念加以表述。思是什么?指内心造作形成善、恶、非善非恶的心念。欲是什么?指对乐意的事,心理随著那些事物现行状产生希求作什么的心念的特性。胜解是什么?指对已经决断的事,心理随著那些事物的现行状进行审定不移的特性。念是什么?指对曾经感知过的事,心理随著那些事物的现行状产生明确记忆的特性。三摩地是什么?指对所观想的事,心理随著那些事物的现行状一心思虑所对境界不移的特性。慧是什么?指所观想的事,心理随著那些事物的现行状进行推度决定断绝疑念的特性,推度决定或者依循真实的理,或者依循不真实的理,或者依循既非真实又非不真实的理。
 
又作意造作什么?引发内心活动使它作用境界对象。触造作什么?使受、想、思得以生起。受造作什么?使爱得以产生。想造作什么?使心对境界对象产生概念言语进行思惟。思造作什么?使心思考造作并使身体言语造作。欲造作什么?用希求心念激发身语意的造作。胜解造作什么?对于境界审定功德过失并坚持不移。念造作什么?对很久以前曾经思考、造作、讲述过的事明确记忆。三摩地造作什么?使内心得以断疑悟真。慧造作什么?它是在戏论的染污法、清净法基础上进行思惟推求。
 
怎样划分确立三种世?由于阿赖耶识含藏的种子离不开它们所变生的现行,所以要按现实现象来划分确立三种世。又由于有阿赖耶识种子取果、未取果的关系存在,如从各种种子所变生的现行果论说,如果已取生的现行果相灭没了,就是过去世;有种因但未生现行果,将来遇有机缘就一定会生成现行果,就是未来世;种子已在生现行果,而且还在接受种子因的导引,就是现在世。
 
怎样划分确立生、老、住、无常呢?即在三界一切有情众生居处,在一切阿赖耶识的连续生转中,受阿赖耶识含藏的一切种子也相应地连续流转,对生、老、住、无常的划分确立就以这连续过程的阶段差别为依据。由于有缘接条件的势力影响,原先没有连续地发生的现象现在开始生发,这称作生发阶段的有造作、依因缘的事物相状。就这已经生发的事物处在体性变异的阶段,称作老化的有造作、依因缘的事物相状。这种老化有二种状况:一是性质渐变的体性变异,二是性质回变的体性变异。由于有相似性的异相连续生成,就设立性质渐变的体性变异概念;由于有不相似的异相连续生成,就设立性质回变的体性变异。就在这生出的时候,在生的那一极短时间里就随阿赖耶识流转,称为安住形成阶段的有造作、依因缘的事物相状。事物在那产生的极短时间过后,由于没有一剎那不变,所以称为没有恒常不变的有造作、依因缘的事物相状。这样就将众多事物现象变化的阶段差别加以概略区分,划分确立四种有造作、依因缘的事物相状。
 
又有四种缘:一是因缘,二是等无间缘,三是所缘缘,四是增上缘。因缘,指的是种子。等无间缘,意指如这个心识念头无间隔地导生出其他已定体性的心识念头,那么这个心识念头就是那个被导生出的心识念头的等无间缘,即前后心念平等无间隔地产生的前提条件。所缘缘,指的是众多内心活动攀缘认知的境界对象。增上缘,指除种子以外的各识所依托的根体、意念,以眼识为例,眼根和作为眼识助伴的心理活动就是眼识的增上缘,即对眼识起作用影响的因素,其他识的增上缘也是这样;又心识的善不善性能够生出自己所喜爱和不喜爱的现象结果,如此等类,称为增上缘。
 
又由于是种子,就确立因缘。由于众多识各有不同的自性,各识在各识基础上前后念相等无间隔,就确立等无间缘。由于众多识攀缘作用的境界对象影响众多识,就确立所缘缘。由于众多识有所依托的根体、意念及伴随、影响它们的众多心理活动,就确立增上缘。如佛经所说的众多因众多缘能使识生的,那就是这四种。因缘这一种,既是因也是缘,其他的三种只是缘。
 
又如佛经所说的善性、不善性、非善非恶性,他们的差别怎样?众多善性现象的差别:
 
有的确立一种,依据行事不会带来罪报的理义。
 
有的确立二种,指由原先的努力感得的,现已成为本性的善和听闻正法依理修行的善。
 
有的确立三种,指自性清净的善,与自性清净善相应生起的心理活动,由自性清净善和相应的心理活动所引起的善性身、语造作。
 
有的确立四种,指行的善能导致生到诸天或富贵家族受乐的果报、修习解脱尘世烦恼的善、修习达到初生无漏智照见真理阶段的善和修习达到永断烦恼涅盘出世的善。
 
有的确立五种,指修行布施的善、持戒修行的善、勤修佛道的善、能导引入人天可爱趣居的善、能导引脱离尘世入涅盘清净的善。
 
有的确立六种,指善性的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和通过无漏智的判断选择达到寂灭清净的善。
 
有的确立七种,指念住所统摄的善、正勤所统摄的善、神足所统摄的善、由五根所统摄的善、由五力所统摄的善、由觉支所统摄的善、由合佛道的正理所统摄的善。
 
有的确立八种,指起迎合掌、问讯礼敬的造作一类的善,赞颂别人的妙说、称扬别人的实德一类的善,供养侍奉病人一类的善,尊敬对待师长一类的善,随著他人善行心生喜悦一类的善,虔诚祈祷诸佛传法一类的善,将自己修行获得的功德回施给众生一类的善,修习最高佛乘无量功德一类的善。
 
有的确立九种,指普度众生的种种机智方法、刚断惑并且不再受惑间隔的无漏智慧、已断惑并证悟真理的智慧、已获解脱道后更努力达到果德圆满等四种所统摄的善,以及脱离不了利养的修道、修习自利小乘道、修习自利又利他的大乘道、修习世间行善的道、修习出世间涅盘清净的道等五种所统摄的善。
 
有的确立十种,指为求得名利回报作的善、只为利益众生不求名利回报作的善、听受有道人的妙说产生的善、自己思惟悟得佛法产生的善、遵守佛教规定的身语意戒律一类的善、既不遵守也不反对佛教规定的身语意戒律所行的善、作为佛道根本善的附属的十种善、修习声闻乘教法所统摄的善、修习独觉乘教法所统摄的善、修习大乘教法所统摄的善。
 
还有确立这样十种的,即欲界所系的善,初、二、三、四禅天所系的善,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所系的善,修习不再落入三界生的佛道所统摄的善;另有确立这样十种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等十善业道;还有确立这样十种的,即属于学道圆满无需再学境界的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解脱、正智所统摄的善;还有十种划分确立法,指能感招投生八种受福处的善,以及生为转轮王的善,以及能趣向彻底觉悟契悟真如的善。
 
以上种类,就是众多善的种种差别。
 
概略说善有二种涵义,指能获得生在可乐的人、天趣的果报,能正确透彻地认知事物以及那些事物现象所导致的果报。
 
不善法,指与善法相违悖以及对善法的障碍,因为它会获得不可乐的地狱、鬼、畜生趣的果报,以及不能正确地认知事物现象。
 
非善非恶法,可概略分为四种,指造作导致的果报生,以及一部分有轨则的举止、工艺技巧和变化心。如果众多工艺技巧的操作仅仅是为了娱乐,不是为了谋生,不是想依赖它们养命去操习它们,更不是为了对善的抉择,那么这种操习工艺技巧的心念就是污染心性的;其余的是非善非恶性的。如同操习工艺技巧的心念一样,对有轨则的威仪的划分也是这样。
 
变化心有二种,指善性的和非善非恶性的。
 
再次,眼有的确立一种,指能看见色。
 
有的确立二种,即长养眼、异熟生眼。
 
有的确立三种,即肉眼、天眼、慧眼。
 
有的确立四种,即有瞚眼、无瞚眼、恒相续眼、不恒相续眼。恒相续,是只能见色界的眼。
 
有的确立五种,指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等五趣众生不同的眼。
 
有的确立六种,即自相续眼、他相续眼、端严眼、丑陋眼、有垢眼、无垢眼。
 
有的确立七种,即有识眼、无识眼、疆眼、弱眼、善识所依眼、不善识所依眼、无记识所依眼。
 
有的确立八种,即依处眼、变化眼、善业异熟生眼、不善业异熟生眼、食所长养眼、睡眠长养眼、梵行长养眼、定所长养眼。
 
有的确立九种,即已得眼、未得眼、曾得眼、未曾得眼、得已失眼、应断眼、不应断眼、已断眼、非已断眼。
 
确立十种的,没有。
 
有的确立十一种,即过去眼、未来眼、现在眼、内眼、外眼、粗眼、细眼、劣眼、妙眼、远眼、近眼。
 
如同眼一样,耳等的划分差别确立种数也是这样。耳等的种数差别与眼不同的地方,在三种、四种分法中有部分增减:
 
三种耳,指的是凡人依托肉体的耳、能听受凡人无法听到的声境的天耳、能精核真理言声的耳;四种耳,指的是因果相续不住的耳、因果相续有住的耳、能听受佛道高义的耳、不能听受佛道高义的耳。
 
三种鼻舌,指的是光净的鼻舌、不光净的鼻舌和被损坏的鼻舌;四种鼻舌,指的是因果相续不住的鼻舌、因果相续有住的鼻舌、能生识的鼻舌、不能生识的鼻舌。
 
三种身,指作为容纳滓秽处所的不净身、不容纳滓秽的清净身、一切各种感官全面附随的身体;四种身,指的是因果相续不住的身、因果相续有住的身、自身放光的身、自身不放光的身。
 
意有的确立一种,指以识别法境界为根据。
 
有的确立二种,指局限在世界万有安顿的心意、不局限在世界万有安顿的心意;最初的意指仅仅能懂得世人名称语言的意,后阶段的意指凡夫、小乘学道的道;还有一种说法,指前阶段的世间尘染意,后阶段的超脱世间意。
 
有的确立三种,即心、意、识。
 
有的确立四种,即善、不善、虽隐覆圣道但显不善不恶意、虽没有隐覆圣道但显不善不恶意。
 
有的确立五种,指的是五种方面的差别,即第一因位、第二果位、第三乐位、第四苦位、第五不苦不乐位。
 
有的确立六种,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体。
 
有的确立七种,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阿赖耶识。
 
有的确立八种,指内心触及言语相应产生的意、由前五识触及对象境界所相应起的意、依托沈迷所嗜好的世俗生活的意、依托出离世俗生活的意、有贪爱的意、无贪爱的意、世间范畴的意、超脱世间范畴的意。
 
有的确立九种,凭依九种果位的有情众生的意。
 
有的确立十种,无具体罗列。
 
有的确立十一种,如同前面所说的眼的十一种分类法。
 
有的确立十二种,即十二心,指的是欲界的善心、不善心、虽本障覆善道但显不善不恶心、虽本不障覆善道但显不善不恶心;色界中有三种心,即同上述欲界四种心中除不善心外的三种,无色界也同这三种心;出世间有二种心,修学戒、定、慧过程中的心,修学达到最高果位无须再学的心。……
 
又次,屡次观看众多的物境,看后随即放舍,所以称作眼。多次地对在耳边响著的各种声音能听清楚,所以称作耳。多次因这缘故能嗅众气味,所以称作鼻。能解除饥饿瘦弱,多次地发表言论,述明道理,呼称召请诸佛菩萨及众生,所以称作舌。有众感觉器官随附并遍及所附的肉体,所以称作身。愚人在长夜里,得晶亮美物装饰珍藏,将它们固执地据为已有,于是认为身外的万物都是自己所拥有的、自身存在永恒的主宰中,并固执地以永恒的主宰自居;又众世间众生,依据这些人的状况假借种种想出的名字来称呼他们,称呼他们为有情、人、命者、生者、意生、儒童等,所以称作意。
 
屡次可以显现存在什么方角处所,质量可以增加,所以称作色。多次地宣发出又多次地消逝,随著增添各种不同的言论,所以称作声。能脱离质地潜隐形相,屡次地随风流转,所以称作香。可以用舌品尝,屡次招致疾苦,所以称作味。屡次可被身体验证,所以称作触。能被意识普遍地把握而作为意识的对境,所以称作法。
 
如此等等类,众多法的差别应知晓。就此再念一首略语偈:
 
自性和所依、所缘、助伴及业,从此五个方面,使心法的差别产生。
 
此偈内容述明了众心意识现象随著五法、六识体相应产生的差别流转,作为流转因的五法指的是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
 
又还应知晓五蕴范畴的善巧方便的义理、十八界范畴的善巧方便的义理、十二处范畴的善巧方便的义理、十二因缘范畴的善巧方便的义理、善恶因果范畴的善巧方便的义理、二十二根范畴的善巧方便的义理。
 
又还应知晓诸佛宣谕的道理,统摄到九个方面,九个方面的内容是什么?第一是关于众生方面的内容,第二是关于众生摄受作用外境对象方面的内容,第三是关于众生的因果流转方面的内容,第四是关于众生如何现实生存方面的内容,第五是关于众生心识的污染与净化方面的内容,第六是关于世间万有现象差别方面的内容,第七是关于宣讲真理的圣贤方面的内容,第八是关于圣贤所宣讲的真理方面的内容,第九是关于会合的各类众生方面的内容。
 
关于众生方面的内容,指五蕴。关于众生摄受作用外境对象方面的内容,指十二处。关于众生的因果流转方面的内容,指十二因缘。关于众生如何现实生存方面的内容,指段、乐、思、识四种食。关于众生心识的污染与净化方面的内容,指四圣谛。关于世界万有现象差别方面的内容,指无数事物现象的差别的识别。关于宣讲真理的圣贤方面的内容,指佛及他们的弟子。关于圣贤所宣讲的真理方面的内容,指四念住等三十七菩提分法。关于会合的各类众生方面的内容,即所说的八众:第一剎帝利众,第二婆罗门众,第三长者众,第四出家修道人众,第五四大天王众,第六三十三天众,第七焰摩天众,第八梵天众。
 
又略语说:
 
色聚以及六识身与五法的相应,世、相和各种条件。善等属性及上述各种差别,巧便及事放在最后强调。
 
《瑜伽师地论》有寻有伺等三地第三—五
 
本地分——有寻有伺等三地第三—五
 
已说完意境界。
 
什么是有寻有伺地呢?什么是无寻唯伺地呢?什么是无寻无伺地呢?总地用略语界、相、如理、不如理、杂染等的生起,放在最后强调。
 
如此三地可概略地从五个方面加以确立:第一、从世间众生差别方面加以确定,第二、从寻、伺的相状方面加以确定,第三、从寻、伺趋向善性真理方面加以确立,第四、从寻、伺悖离善性真理方面加以确立,第五、从种种善恶杂糅现象俱起方面加以确立。
 
什么是从世间众生差别方面加以确立?分立的略语说:
 
数、处、量、寿、受用、生、自体和因缘果,各有差别。
 
应当知晓从世间众生差别方面加以确立通由八种相状:第一、从众生所处的界数加以确立,第二、从众生所居的处所加以确立,第三、从有情众生的身量加以确立,第四、从有情众生的寿命加以确立,第五、从有情众生的受用加以确立,第六、从众生不同追求生不同欲乐加以确立,第七、从众生自体形态及生存命运加以确立,第八、从因、缘、果的关系加以确立。
 
什么是从众生所处的界数加以确立呢?概略分有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如此三种界,称作堕落世间法统摄的界。由不堕落世间法统摄的界,指修习道谛和灭谛圆满所处的界,以及无戏论的不漏落世间法的界。
 
这些界中,欲界及色界的初静虑,除开初静虑与第二静虑中间的大梵天,称为有寻有同吔。
 
即初静虑与第二静虑中间的大梵天,称作无寻唯伺地。任何一位有情众生,只要在初静虑修习上品善圆满,就能成为大清净的大梵天。
 
从第二静虑天起,包括其余的有色界天和全部无色界天,称作无寻无伺地。此境界由于脱离了有贪欲烦恼的寻伺这一道理,才称名作无寻无伺地,这样称名,并非由于完全没有慧思处于对境匆略推寻、精深思考境界的心意运行现象的缘故。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未脱离欲界中的贪欲的人,由于有瑜伽师教导使心识慧思入定趋向不同的境性,在某一时间,也有无寻无伺的心意运行现象出现:脱离了有贪欲烦恼寻伺的人,也有寻伺的心理运行现象出现,如修定的人出离那禅定状态和生入那禅定境界的时间。
 
如果处在通入无漏界的有为性范畴的初静虑,也称作有寻有伺地。这是依据寻伺处在有为法,以真如为对境进入此定的缘故,不是以存在寻伺心理活动现象为依据的绿故。……
 
其次,什么是从寻、伺的相状方面加以确立?略语说:
 
体、所缘、行相、等起和差别、抉择、流转,略辨其相状,即应知晓。
 
应当知晓此相状略分有七种:第一、本质性,第二、对象,第三、运行相状,第四、同时起动者,第五、分类差别,第六、如何判定,第七、流转变化。
 
寻、伺的本质性,指对事理对象不加以深入推求审度,即以思寻为本质性;如对事理对象加以深入推求审度,即以智慧为本质性,上述是应当知晓的。
 
寻、伺的对象,指依托名身、句身、文身的意义为对象。
 
寻、伺的运行相状,指对这对象匆略寻求的运行相状,是寻;对这对象精细审察,是伺。
 
与寻、伺同时俱起的,指发出的语言。
 
寻、伺的分类差别有七种,指有相、无相至不染污,如前面意地说过的。
 
寻、伺的判定,如寻、伺就是一切心心所法吗?或一切心心所法就是寻、伺吗?不对!寻、伺必然是心心所法的范畴,或有的心心所法并非寻、伺。相对出世的智慧,除开出世智能和寻、伺,其他的一切三界的心心所法都不是寻、伺。
 
寻、伺的流转变化,如地狱众生的寻、伺,在怎么的情状下运行?接触什么对象?由什么感受引发?与引发的感受相应的情绪是什么?企求什么?以什么造作导致流转变化?如同地狱众生,畜生、饿鬼、人、欲界天、初静虑地天的所有众生的寻、伺,在怎样的情状下运行?接触什么对象?由什么感受引发?与引发的感受相应的情绪是什么?企求什么?以什么造作导致流转变化?地狱众生的寻、伺,全是愁戚的运行,接触不可爱的对境,由苦的感受引发,与忧伤情绪相应,常常企求脱离苦,由不离烦扰心的贪爱欲造作导致流转变化。如同地狱众生的寻、伺始终受苦,饿鬼的寻、伺也是这样。畜生、人、大力饿鬼所有的寻、伺大都是在愁戚中运行,较少在欣悦中运行;大都接触不可爱的对境,较少接触可爱的对境;大都由苦的感受引发,较少由乐的感受引发;大都与忧伤情绪相应,较少与欢喜情绪相应;大都企求脱苦,较少企求遇乐;由不离烦扰心的贪爱欲造作导致流转变化。欲界诸天众生所有的寻、伺,大都在欣悦中运行,较少在愁戚中运行;大都在接触可爱的对境,较少接触不可爱的对境;大都由乐的感受引发,较少由苦的感受引发;大都与欢喜的情绪相应,较少与忧伤的情绪相应;大都企求遇乐,较少企求脱苦;由不离烦扰心的贪爱欲造作导致流转变化。初静虑地天众生所有的寻、伺,始终在欣悦中运行,始终接触可爱的境界,始终由乐的感受引发,始终与欢喜的情绪相应,只企求不离乐,由离烦扰心贪爱欲的造作导致流转变化。
 
又次,什么是从寻、伺趋向善性真理方面加以确立?略语说:
 
依处以及事、求、受用、正行,还有两种菩提资粮和到达涅盘彼岸的方便法门。应当知道此方面的确立大略通由八种相状,指各种善法依托处、种种功德事、企求的轨范、受用的轨范、行为的轨范、资助二种修习觉悟道成功的善根功德、度到涅盘彼岸的法门。
 
与趋向善性真理的寻、伺相应的各种善法依托处有六种:第一、在决定道义时,第二、在止息烦恼时,第三、在造作流转时,第四、在修世间善法离欲时,第五、在修出世间法离欲时,第六、在摄教利益有情众生时。
 
与趋向善性真理的寻、伺相应的种种功德事有八种:第一、通过布施成就顺利事业的事,第二、通过持戒成就福利事业的事,第三、通过修习定慧成就福利事业的事,第四、通过听闻学习成就的事,第五、通过思惟抉择成就的事,第六、通过其他的修习成就的事,第七、以智慧抉择断灭烦恼、证得真如的事,第八、通过摄教利益有情众生成就的事。
 
与趋向善性真理的寻、伺相应的企求轨范,意指如追求财物通过合法度和不凶险的方式,不能用非法度和凶险的方式。
 
与趋向善性真理的寻、伺相应的受用轨范,指如在将财物追求到后,不乐得享受、不守财不舍、不爱财不已、不被随得到财物生的烦恼束缚、不因考虑得失生闷、不享用无度,也不固执随起的种种邪见,深知随财物来的过咎祸患,深明出世脱离尘世烦恼的真理来轨范自己的受用。
 
与趋向善性真理的寻、伺相应的行为轨范,指如深知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家族尊长等的尊胜,恭敬地供养他们,承担有利他们的事。在今世、后世作的罪过中见到果报的苦痛产生大的恐怖畏惧心,从而行布施、作福事、受斋法、持戒禁。
 
资助声闻乘修习觉悟道成功的善根功德,我将要在「声闻地」中详说。资助独觉乘修习觉悟道成功的善根功德,我将要在「独觉地」中详说。度到涅盘彼岸的法门,我将要在「菩萨地」中详说。
 
又次,什么是从寻、伺悖离善性真理方面加以确立呢?略语说:
 
执著因中有果、显了、有去来、我、常、宿作因、自在等、害法、边无边、矫乱,主张无因、断、空、最胜、净、吉祥,这是十六种外道的不同言论。
 
通过十六种外道的不同言论与本论的种种差别,来显示悖离善性真理,是应当知晓的。哪十六种?第一、因中有果论,第二、从缘显了论,第三、去来实有论,第四、计我论,第五、计常论,第六、宿作因论,第七、计自在等为作者论,第八、害为正法论,第九、有边无边论,第十、不死矫乱论,第十一、无因见论,第十二、断见论,第十三、空见论,第十四、妄计最胜论,第十五、妄计清净论,第十六、妄计吉祥论。
 
因中有果论,指的是如有一位沙门或婆罗门心起如此见解,确立如此言论:每一时间、自始至终在众因中具有果的体性。这讲的是雨众外道作这样的度想。问:什么缘故那众外道生起如此见解,确立如此言论,显示众因中具有果的体性?答:由于教传和理论。教传原因,指那些外道先师造下教义典藏,门徒随师听教辗转传到现在,奉立因中先有果性的教义。理论原因,指有的沙门或婆罗门,作匆略推寻性的思寻,作细致察纠性的思考,局限在有贪欲的寻、伺,局限在自持辩才立论的境地,局限在凡夫无明的境地,局限在无圣贤引导的自己随意思惟推究的境地。
 
他们作这样的思考:如果依从甲体性,乙体性才得产生,那么世间一切人都知道并确立甲是乙的因,不会立其他的什么为因。又求取乙果的人,只会取这甲作为因,不会取其他的什么作为因。又随即在甲上进行种种劳作加功,而不是对其他的什么进行劳作加功。又如那甲作为果就只依从那甲的因产生,不依从其他的什么产生。所以那果在因中先已有。如果不是这样,就应当把一切现象作为一切现象的因,为求得一种果就应该取一切现象作为因,应对一切事物进行劳作加功,应该是从一切事物中生出一切果。由于经如此确立甲因乙果、由于须从甲因求乙果、由于须通过对甲因的劳作加功才决定乙果生、由于甲作为果又依从甲的因生出,他们便认定因中常有果的体性。
 
应细问他们:你们希求什么?什么是因相?什么是果相?因、果两种相是异,还是不异?
 
如果因、果二相不异,便不存在将因、果区分为二种的判定。由于因、果两者没有差别,说因中有果,就不合道理。如果因、果相有差别,你们如何想?因中的果体是未生相,还是已生相?如果是未生相,在因中果的体性就还没有生出,然而你们说成是因中已有果体性,就不合道理。如果说果是已生相,即在因中果的体性已经生成,然而你们的理论意味著果体性须再次从因中生出,这就不合道理。所以因中并非先就有了果体性,而是果体性先要有因,因在其他有关条件具备并起作用后才生成果。更多内容,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又存在有造作因缘呈现相状的诸现象,对这些现象须通由五种相状才能详知:第一、通由处所可以得知,如瓮中的水;第二、通过识别现象所依赖的识体可以得知,如眼中的眼识;第三、通由自身体相可以得知,如因自体种子成熟,不须经由其他因素度成;第四、通由自己的造作可以得知;第五、由于因发生变异,果也会随著变异,或者由于有关条件发生变异,果也会随著发生变异。所以他们说每一个时间、自始至终因中有果,不合道理。
 
由于这些原因,他们所确立的言论是悖离善性真理的说法。如此有不异相、异相、未生相、已生相的缘故,都使他们的说法不合道理。
 
从缘显了论,指的是如有一位沙门或婆罗门心起如此见解,确立如些言论:一切事物现象,体性本是实有,一事物现象就从各种相关条件的其他事物现象中显示出来,不是在各种相关条件的其他事物现象作用下由因生成。这讲的就是因中有果论者和声相论者作这样的度想。问:什么缘故,因中有果论者认定众因中先有果的体性从各种相关条件的其他事物现象中显示出呢?答:由于教传和理论。教传的原因如前文所说。理论的原因,指的是如有一人作匆略推寻性的思寻,作细致察纠性的思考,详说也如前文。
 
他们这样思考:果先就有了,又再从因生成,就不合道理。然而不劳作加功就不能办成果,那果还能通过其他什么方式作用形成果呢?难道不是只从相关条件的事物现象显示果吗?他们作出如此分析后,就确立了从缘显了论。
 
应当问他们:你们希求什么?是无障蔽性的能使事物外现的外缘接事物却显示有障蔽的果,还是有障蔽性的不使事物外现的外缘接事物显示有障蔽的果?如果是无障蔽性外缘接因素,无障蔽性的外缘接事物显示有障蔽的果,不合道理。如果是有障蔽性外缘接因素,有障蔽性的外缘接事物显示不障蔽的果,对于与果密切联系的因为什么不障蔽?因为因与果都是现象存在,所以因不被障蔽不合道理。譬如黑闇,既障蔽瓮中的水,也障蔽瓮。如果说有障蔽性的外缘接事物也障蔽因,那么它也应显示果与因都被障蔽,然而却说只显示因中先有果体性而不显示因,这就不合道理。
 
还应问他们:是存在的现象体性被有障蔽性的外缘接事物显示,还是果体性被有障蔽性的外缘接事物显示?如果是存在的现象体性被有障蔽性的外缘接事物显示,这就成了存在的现象体性常常不能显现出,所以不合道理。因的体性也是存在的现象体性,为什么不被障蔽?如果说是果的体性被有障蔽性的外缘接事物显示,然而同一事物现象既是因又是果体性(例如芽既是种子的果,又是茎等的因),这就成了同一种事物现象既被显现又不被显现,所以不合道理。
 
现在又问你们,随你们的言意作答。因中有果论与从缘显了论是相异的,还是不相异的?如果是不相异的,果性事物现象应该是常常显示的,既从因中显示了又从外缘接事物中显示,不合道理。如果说是相异的,那从外缘接事物中显示出的是有因体性,还是无因体性呢?如果说无因体性,没有因却显出果体性,不合道理。如果有因,只有果体性可以显示,不是因体性可以显示;因不能显示因,只能显示果,与有因相悖,所以不合道理。如此无障蔽性的外缘接事物、有障蔽性的外缘接事物、存在的现象相状、果体性相状、因中有果论与从缘显了论不相异、因中有果论与从缘显了论相异,都使他们的说法不合道理。
 
所以你们说的如果事物现象本性是无,这就是无相;如果事物现象本性是有,这就是有相。事物现象的本性如果是无,就不可能显示出;事物现象的本性如果是有,才可能显示出。不合道理。
 
我现在应当说:虽然有的事物现象还是有存在的相状的,但是人们不能获取它们的相状。指的是或者由于存在的事物现象极远,虽然存在却不能获取它们的相状;又由于有四种障碍人们获取事物相状的因素作用,而不能获取它们的相状;又由于存在的事物现象极其微细,而不能获取它们的相状;或者由于人心散乱不专,而不能获取事物相状;或者由于人的根体损坏,而不能获取事物相状;或者精深崇高的义理虽也有相,但是不具备相应的智慧也获取不了。
 
如果因中有果论、从缘显了论不合道理,应当知晓声相论也不合道理。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外道声相论师心起如此见解,确立如此言论:音声的相状是恒常存在的,既无生又无灭,然而只有通由宣发吐出,才能显示出。所以此论如同从缘显了论,是不合道理的言论。
 
又次,什么是从种种善恶杂染现象俱起方面加以确立?指由三种善恶杂染现象确立。哪三种?第一、烦恼的善恶杂染现象,第二、造作的善恶杂染现象,第三、受生流转的善恶杂染现象。
 
烦恼的善恶杂染现象是什么?略语说:
 
自性若分别,因位及与门,上品颠倒摄,差别诸过患。
 
应当知晓烦恼的善恶杂染现象的确立通由烦恼的本性、分类、成因、不同阶段、恼门、严重相状、见解是非颠倒范畴、作用差别、各种过咎祸患,有关的解释应该知晓。
 
烦恼的本性,指如果烦恼现象产生时,心不寂静的相状就自然地生起,由于那不寂静相已经生起,心便以不寂静的运行状态连续流转,这叫概略说明烦恼的本性。
 
烦恼的分类:有的确立一种,以烦恼杂染善恶、污染心性的涵义为依据;有的分成二种,指由见道断绝的见惑烦恼,由修道断绝的事惑烦恼:有的分成三种,指将众生羁在欲界的烦恼,羁在色界的烦恼,羁在无色界的烦恼;有的分为四种,指将众生羁在欲界的不善和无记的烦恼,羁在色界的无记烦恼,羁在无色界的无记烦恼;有的分为五种,指见苦圣谛所断绝的烦恼,见集圣谛所断绝的烦恼,见灭圣谛所断绝的烦恼,见道圣谛所断绝的烦恼,由修道断绝的事惑烦恼。有的分为六种,指对三界尘世生活贪爱执取,对痛苦或不顺利愤恨不忍、傲慢不让,对众事理不能明解,对是非真假见解颠倒错误,对佛道真理疑虑不定;有的分为七种,指七种随身不离藏伏在阿赖耶识的烦恼种,第一、欲界贪爱执取尘世生活的烦恼种,第二、对痛苦不顺利愤恨不忍的烦恼种,第三、色界、无色界贪爱执取尘世生活的烦恼种,第四、傲慢不让的烦恼种,第五、不明解众事理的烦恼种,第六、对是非真假见解颠倒错误的烦恼种,第七、对佛道真理疑虑不定的烦恼种;有的分为八种,指对三界尘世生活贪爱执取,对痛苦不顺利愤恨不忍,傲慢不让,对众事理不能明解,对佛道真理疑虑不定,对是非真假见解颠倒错误,以及二种对外境的执取贪爱;有的分为九种,指九种结合苦的烦恼,第一、结合苦的对三界尘世生活的贪爱执取,第二、结合苦的对痛苦不顺利的愤恨不忍,第三、结合苦的傲慢不让,第四、结合苦的对众事理不能明解,第五、结合苦的对是非真假见解颠倒错误,第六、结合苦的修难成正果的事,第七、结合苦的对佛道真理疑虑不定,第八、结合苦的对他人成就的嫉妒,第九、结合苦的秘藏财物吝惜不舍;有的分为十种,第一、认定我实有及身边物为我实有,第二、执著偏见,第三、否定因果报应义理的邪恶见,第四、执取各种悖理见解以为最胜,第五、对外道戒律的恪守,第六、对三界尘世生活的贪爱执取,第七、对痛苦不顺利愤恨不忍,第八、傲慢不让,第九、对诸事理不能明解,第十、对佛道真理疑虑不定;有的分为一百二十八种烦恼等,指上面说的十种烦恼在三界中各别相对十二种对真谛的蒙昧形成一百二十八种烦恼……。
 
烦恼形成原因,指六种原因:第一、由于依托的因素,第二、由于缘接的对象,第三、由于亲近他人,第四、由于闻受邪教,第五、由于反复熏习,第六、由于内心调动。由于这六种原因,才生起诸烦恼。
 
由于依托的因素,指由烦恼种子发起众烦恼。由于缘接的对象,指外缘接境界出现在面前顺生烦恼。由于亲近他人,指由于跟随不善的人学习。由于闻受邪教,指由于闻受非真正的道法。由于反复熏习,指由于现行烦恼反复猛力熏习先时植下的种子。由于内心调动,指内心发起违悖善性真理的趋向,众烦恼产生。
 
烦恼的阶段,概略分为七种:第一、种子阶段,第二、烦恼缠身不脱的阶段,第三、类别产生的阶段,第四、各种烦恼一起产生的阶段,第五、欲界烦恼阶段,第六、欲界天烦恼阶段,第七、上界天烦恼阶段。由于二种缘故,烦恼种子随身伏藏相续不断,第一、由于烦恼种子始终随附逐身,第二、由于烦恼生起后又使得随伏的烦恼种子性更坚。
 
烦恼的恼门,概略说由二种门烦恼恼心,指由缠身不得出离的门及烦恼种门恼心。缠身不得出离的门又分为五种:第一、由于心处在不寂静状态,第二、由于障碍善法,第三、由于发起使人死后堕入恶趣(地狱、畜生、饿鬼)的种种恶作,第四、由于使人陷入种种鄙贱处境,第五、由于能感招受生果报等等苦。什么是烦恼种门恼心?指烦恼种成为缠身不得出离的烦恼所依托的因素和能引发受生果报等等苦,此又由七门恼心,一切烦恼对于见解和修习能成为障碍是应当知晓的,指由于错讹见解、由于对四圣谛(苦、集、灭、道)蒙昧不解、由于对佛法圣谛疑虑不决、由于迷执错讹见解、由于对以上妄念产生的因缘(苦谛、集谛)迷惑不解,由于以上妄念产生于对怖畏果报受生的迷惑、由于修道断绝的一切烦恼自然地现行。
 
什么是烦恼的严重相状?指烦恼现行猛利难伏的相状和对微劣事现行加重的相状。此相概略说有六种:第一、由于毁犯,第二、由于受生,第三、由于连续流转,第四、由于种种事,第五、由于起恶造作,第六、由于不完全出离。由于毁犯,指由于此烦恼缠身,毁坏一切对真理正道的学习。由于受生,指由于此烦恼死后只能生在欲界受苦的恶趣中。由于连续流转,指被对三界贪爱执取等烦恼支配的人、诸根成熟的从少年阶段到壮年阶段的人、缺乏菩提种子的人。由于种种事引起,指面对父母师长不尊重、面对佛法僧不积功德、面对贫穷困苦的人不施恩救济。由于起恶造作,指由于此烦恼缠身,凭著很强的适悦感受起行为、语言的恶行。由于不完全出离,指此烦恼属于严重范畴,用初级不离利养的方法加以断绝,没有什么功效。
 
烦恼的见解是非颠倒范畴,指的是七种颠倒:第一、在思惟上颠倒,第二、在见解上颠倒,第三、在心识上颠倒,第四、将无恒常不变倒视成恒常不变,第五、将苦的倒视成乐的,第六、将不清净的倒视成清净的,第七、将无真实的我倒视成有真实的我。在思惟上颠倒,指对无恒常不变、苦、不净、无真实的我起常、乐、净、我妄想性的分别。在见解上颠倒,就是指对那以妄想分别出的事理,内心认可乐受,并形成执著不舍的烦恼。在心识上颠倒,就是指那执著不舍的烦恼中的贪爱尘世等烦恼。应当知晓,烦恼概略分为三种:有的烦恼是根本颠倒烦恼,有的烦恼是自体颠倒烦恼,有的烦恼是流转相续性质无变的颠倒烦恼。根本颠倒的烦恼,指不能明解诸事理。自体颠倒烦恼,指认定我实有及身边物为我实有、执著偏见中的一部分、执取种种妄见认为最胜、对外道戒律的恪守和对三界尘世生活的贪爱执取。流转相续性质无变的颠倒烦恼,指否定因果报应义理的邪恶见解、执著偏见中的一部分、对痛苦不顺利愤恨不忍、傲慢不让及对佛道真理疑虑不定。这些中间,认定我实有及身边物为我实有是将无真实的我倒视为有真实的我,执著偏见中的一部分是将无恒常不变倒视为恒常不变,执取种种妄见认为最胜是将不清净的倒视为清净的,对外道戒律的恪守是将苦的倒视为乐的。对三界尘世生活的贪爱执取通有二种颠倒,指将不清净的倒视为清净的,将苦的倒视为乐的。
 
烦恼的作用差别,有许多种差别应当知晓,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暴流、栀、取、系、盖、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恶行、漏、匮、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拘碍这些种类烦恼的作用差别。应知这些烦恼作用中,能结合苦,所以称作结;使得奉善行不自在,所以称作缚;一切世间强化的烦恼种子随附逐身,所以称作随眠;烦恼一旦从心生反过来使心不得解脱,所以称作随烦恼;烦恼起反复相续不绝,所以称作缠;烦恼像深广难渡的流水,使人无奈地顺流漂溺,称作暴流;奉种种邪法障碍出离,所以称作枙;能取来自身果报苦趣连续不断,所以称作取;使人难以解脱,所以称作系;覆蔽真实义理,所以称作盖;像矮杂木坏稼田,烦恼生就阻碍人从善,所以称作株杌;心性受污染,所以称作垢;长久地毁害人,所以称作常害;烦恼使身心呈不寂静相,并长远地随附逐身,称作箭;能摄取五蕴不舍,所以称作所有;使种种不善行依托烦恼生,所以称作根;作为种种邪行的本因,所以称作恶行;心意识缘境流散动乱生杂染,所以称作漏;因对受用无满足心常恐受贫乏,所以称作匮;使得所企求的是乖离不可爱的事物,所以称作烧;使人愁苦衰损,所以称作恼;能成为斗讼争执的动因,所以称作有诤;像烧薪柴一样地毁掉所有积集的种种善根,所以称作火;如大热病烧恼身心,所以称作炽然;取种种苦蕴密稠如林,所以称作稠林;能使众生乐著种种尘世的妙欲,而且能障碍人修证超尘出世法,所以称作拘碍。……
 
烦恼的过咎祸患,应当知晓烦恼有无数的过咎祸患,指烦恼生起时先恼乱人的心,其次使人对所认识的对象事理发起是非真假颠倒的见解,使得种种烦恼种子都得以坚固;使得众烦恼互相引发作相同性质的连续流转;能引起对自己的毁害、能引起对别人的毁害、既引起对自己的毁害又引起对别人的毁害,使人生现世罪、生后世罪、既生现世罪又生后世罪,使人承受那受生身的身心忧苦;能引来果报受生等种种大苦;能使烦恼逐身流转不绝从而远离出世涅盘的欣乐;能使人修习定地所获得的众善法退失;能使人的资财衰损散失;能使人处在大众中不能无畏,恐惧而没有威仪;能使人的鄙恶名称十方流传,经常受到智者的诃责批评;能使人在临终时产生大的忧伤悔恨,使自身坏死后堕落到众恶趣,在地狱中受生;使人不能修证得到具有大功德的自身出世涅盘,如此等等过咎无量无边。

《瑜伽师地论》白话•上(完)

- The End -

修行圈平台内容由多个不同门派、不同领域和法脉的修行者编写或提稿。这些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修行圈运营者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邮件联系:wwyt2018@163.com ,我们一定会及时更正。

随 喜 打 赏

长按上方二维码支持我们

- 万物一体工作室 -

“修行圈”旨在传递心性的智慧,了悟人生,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众家智慧合为一体,用全息立体的思维和角度思考人和自然万物的奥秘,传承、创新东方智慧,共创美好新世界。不定期推送 东方智慧修行启示修炼秘法易经数风水法术、中医养生、灵性科学人体奥秘古今秘史修学资料等大量相关内容。私人微信:qiongli95


修 行 人 的 公 众 号

格物|致知|自然|简单

 长按二维码关注  开启智慧大门 

- 关于修行最全的内容都在这里 -


从历史信息可以查看公众号往期更多的好文章。后台回复你想要了解的内容,会根据所需把内容推送在文章里;回复你想要的任何学习资料,会不定期提供相关资料,回复“资料”即可下载。转发分享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