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班主题发言 | 潘绥铭:性研究的“中国情境”(三)
本文为潘绥铭教授在2017年第八期“性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研讨班上的主题发言。经潘教授本人授权,特此发布,与各位读者共享。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将分为四个部分陆续推出,欢迎关注往期和后续连载。(目录中红色部分为今日推送内容)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后期我们将结集出版成书。如需转载或引用,请务必注明:潘绥铭,“性研究的‘中国情境’”,第八期“性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研讨班主题发言,2017年6月28日-7月5日,中国哈尔滨。
往期精彩回顾:
目 录
序言
上篇
中国情境的发生学:性文化发展史概述
一、从古代到五四
(一)“儒道佛三教合流”:
中国传统性文化的意识形态
(二)性的精神禁欲主义的操作化
(三)五四:第一次被西化的“性”
(四)1930s:“性文明”共识的建立
(五)最大的思想遗产:爱情被割裂
1.情爱高于性爱
2.浪漫爱情与夫妻恩爱相对立
二、共和国:性的“新社会”
(一)新官上任三把火
(二)新传统:性的意识形态
1.性的道德优越性就是政治合法性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阶级斗争,不断寻找敌人
4.每个人的“螺丝钉化”
5.爱情被贬斥为“小资产阶级情调”
三、当今中国:从性革命一路走来
(一)1980年代以来,直接催生“性革命”的三大力量
(二)初级生活圈的基本理论
(三)独生子女国策直接催生了“性快乐主义”
(四)独生子女国策,带来性的至少六大变化
1.避孕和流产的合法化,是传统性道德的杀手
2.女性不再仅仅是生育工具,才可能出现性革命
3.独生子女国策解放了各种“性变态”
4.年龄革命:
小太阳的诞生,摧毁了传统性道德的家内传承
5.青年文化正在反哺
6.单性别成长
四、21世纪:性化的中国
(一)结成性关系更加困难
(二)性关系之中
(三)“阴阳外溢”
(四)性爱婚的“铁三角”日益巩固
(五)中国情境的最新转向
1.从勇闯禁区走向逃避选择
2.从性的革命走向安全焦虑
3.从社会压制到时尚引领
4.从越左越好,走向各就各位
下篇
中国情境的理论意义
一、阴阳与中庸:社会性别的中国情境
(一)阴阳与sex的五大差别
(二)不同的生活史,造就不同的哲学
(三)“阴阳和合”的必然产物:中庸之道
(四)gender与阴阳哲学的殊途同归
二、中国情境中的具体问题
(一)异装问题
(二)性别形象的中庸
(三)中国男人的“君子人格”
(四)男同性恋的本土认知:将男作女
三、阴阳哲学,消灭?解构?融汇?
(一)阴阳之外?男同/女同,仍然是男/女?
(二)模仿阴阳?为什么要结婚合法化?
(三)性少数,需要边界吗?
(四)阴阳生万物,还是生物因素取消论?
(五)阳哲学=异质同构,多元性别=异构同质
(六)阴阳哲学=过程协调,性别平等=起点or结果?
四、阴阳哲学之中的sexuality
(一)恐阴主义
1.根基:对于女性无限的性能力的恐惧
2.男人戒色之源:
生我之门,死我之户、劳色伤身、精尽人亡
3.双重性道德标准的来源:
男人偷情隔重山,女人偷情隔层纸
4.性生活协调:男人如火,女人如水
5推而广之:以阴克阳
(二)中国异性关系的特质
1.男尊女卑,源于“妻、妾、婢、妓、尼一体制”
2.性别战争,源于一夫一妻制
3.异性专偶制婚姻:强制的“合阴阳”
(三)异性性关系,研究为什么越来越少?
1.最根本原因:主流的性别理论不可普及
2.性少数,你跳出阴阳,这才是你最大的优势
3.进步,归功于谁?
4.加深思考:人与人,如何被连接起来?
五、运用西方理论,首先考虑什么?
(一)一切理论都有社会前提,不能拿来就用
1.依赖于人际平等的理论2.依赖于自由社会的理论
(二)中国情境,现在也仍然不同于西方
(三)西方,还有别的性别理论啊
六、西方理论的中国应用
(一)微观:个体层次
1.信念主义:个体的性目标
2.社会化理论:性风采
3.欲望/需求论:性趣及其发育
4.决策推动论:性关系的结成机制
5.行动理论:性交往
6.符号互动论:性的仪式
7.认同论:性取向的身份
(二)中观:群体层次
1.性总量理论:“性释放途径”的结构差异
2.现象学/解释学/意义论:性快乐
3.消费文化论:性的时尚
4.结构功能主义:“性爱婚”中心论
5.戏剧论/表演论:性的呈现
(三)宏观:社会层次
1.社会分层理论:性阶级
2.社会冲突论:性的社会管理
3.社会行为学:性的运行机制
4.整体论:性的场域/空间
七、思维方式比理论更重要
(一)光谱式思维
1.万事皆为多元构成
2.确定边界,莫忘局限
3.任何分类都是主观故意
4.任何分类标准都是裁剪生活
5.任何判定都是权势产物
6.不是为了颠覆,而是为了深入
(二)建构主义的研究思路
1.必要条件
2.控制条件
3.充分条件
4.发展条件
(三)主体建构的视角
1.建构的视角
2.“主体”的视角
3.融合的视角
下篇
中国情境的理论意义
一、阴阳与中庸:社会性别的中国情境
我前面讲了中国的性革命,可是,中国传统的东西真的没了吗?不是,其实不是。在社会性别方面,传统中国最重要的一个是阴阳,一个是中庸,这两个东西实际上直到今天仍然时时刻刻存在我们脑子中。
(一)
阴阳与sex的五大差别
1.阴阳虽然有别,但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共同存在于一个更大的整体当中。尤其是,阴阳必须结合,必须要放在一起,才能够形成一个整体。你看那个“阴阳图”,没有只画一个阴或者一个阳的,那就谁也看不懂。但是sex就是分开、分离的意思,从亚里士多德就开始说,到罗马时代的拉丁文里就定型了,一切拉丁语系的现代概念都来源于此。至于“床上事”的意思,是后来才加进sex的。
2.在阴阳哲学里,阴与阳虽然不同,但是它们的区分却是模糊的。那条分界线为什么不是一条直杠而是一个曲线?就是在表达:男女分得不那么清楚,不那么死板,存在着变化的可能性。而西方的sex是截然割裂的,男就是男,女就是女,壁垒森严,不承认任何一种变形,更不承认中间状态。尤其是,从古希腊人开始就认为男女是对立的,
3.中国的阴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黑的里面有白的,白的里面有黑的,绝不是黑就是全黑,白就是全白。这种哲学已经转化为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我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说过:找对象,什么样的对方最好?就是:男人要有些女人气,才会温柔体贴;女人则要有些男人气,才能经得起风浪。这样的一男一女才是绝配,才能把日子过好。听听,这才是阴阳哲学的真谛啊。可是西方历史上呢?sex是黑白分明、相互排斥、不可混淆的。你只能说这个男人有点儿“像”女人,绝不能说他有一部分“是”女人。因为这不合西方的逻辑。
4.中国的阴阳,可以互相转变。所谓上火了,就是阳太盛了,阴太虚了;所谓阴虚则是相反。这些都是不良状态。所以需要把过多的阴或者阳,转化为相反的东西,然后就好啦。所以阴与阳不但可以转化,而且转化是好事。整个中医理论全是根据这个阴阳转化的哲学。反之,西方历史上的sex,男人和女人别说互变,就连穿异性的衣服也被判定为“异装癖”,是性变态,甚至是犯罪。
5.中国的阴阳,始终是在互动之中达到协调的状态,就是所谓的和谐,否则就是灾难,在中医看来就是生病啦。因此,谁都不得不适当让步,不可能一直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结果,绝大多数人一旦结婚有了孩子,就不得不相信阴阳哲学,力求和谐。因为你不可能天天跟ta战斗,你也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上都坚持你的权利,那是做不到的,就算是在当今如此进步的中国,也还是做不到。
西方的一小部分人,主张sex war,gender war,就是性别战争,就是锱铢必较,就是必须分出胜负,必须是一方屈从于另一方,甚至就是你死我活。可是这些人的理论,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一点都不新鲜,这不就是阶级斗争吗?不就是文化大革命吗?那会带来什么恶果,你们知道吗?
其实,这种极端思想,在当代西方也没有多大市场,温和的性别理论其实更多也更加普及。只是我们中国有些人老觉得后者不够革命,才很少引进。结果,现在的中国就出现一种情况:支持极端思想的人绝大多数是未婚女性,而绝大多数所谓家庭妇女,尤其是那些还希望白头偕老的妇女,你跟她宣传这个,她根本听不懂,她觉得跟她的日常生活脱离得实在是太远了,实在是没有办法实行,也就必然离你远去。
(二)
不同的生活史,造就不同的哲学
阴阳的本意,其实就是“共生+依存+和合”。这不是什么人自己发明的,而是来源于中国古代数千年艰苦的、分散的小农生活。尤其是男女的性别分工很不明显,所谓“男耕女织”其实就是共同解决“吃穿二欲”,缺一不可,无分贵贱。因此只有共生+依存+和合才可能共同抵御天灾人祸。反之,分割与互斗都不利于社会运行和维持生活。
“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图片来自网络)
西方现代文化来源于希腊罗马时期,从一开始就渗透着外贸与商业的气息,性别分工明显而且固化,当然必须用sex来强调两大性别的分开、相对独立与互相博弈,才能维持社会与文化的延续,而且也不是什么人独自发明的。
(三)
“阴阳和合”的必然产物:中庸之道
为了实现阴阳和谐的哲学,就必然实行“中庸之道”,就是主张“适可而止,过犹不及”。你当然可以轻飘飘地批判这是“和稀泥”。可是汉族历史上,那些十室九空、赤地千里的大灾大难,究竟是“和稀泥”和出来的,还是“斗”出来的呢?
由于实行中庸之道,过去对于女性的歧视和压迫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七出”,就是丈夫有7个理由可以“休妻”。这当然是压迫,但是还有“三不出”呢,就是在三种情况下,丈夫不可以休妻。这就是有限度。反过来看,罗马帝国规定,丈夫如果无缘无故杀死妻子,那么要赔钱。如果是有缘有故杀死,那就连钱都不赔。再后来,基督教好了一些,可是在12世纪的主教大会上,讨论女人有没有灵魂,以一票之差表决女人还有灵魂的。按照宗教语言,没有灵魂就不是人啊。
也是由于中庸之道,中国古代对于同性恋的歧视也是有限度的。在西方中世纪,同性恋是要处以火刑的。中国没有这么悲惨的事情,完全没有。
当然,有限的压迫也仍然是压迫,可是总比无限的压迫好一些吧?尤其是,如果咱们的研究连“不同程度”都不讲,那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四)
gender与阴阳哲学的殊途同归
最近30年来,我们引进了现代西方的社会性别理论。它批判传统的sex,是一大历史进步。于是我们就如获至宝,言必称gender,似乎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可是我们仔细想想,这个最新的舶来品,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古老的阴阳哲学的外语表述啊。
第一,从性别的分野来看,gender为了反对sex那种截然割裂的划分,提出LGBTQI这类的主张,使用sexuality而不再是sex。可是阴阳哲学里从来就是这样认为的啊,阴与阳之间的划分是曲线,不是直线啊。曲线就意味着模糊,意味着存在多种可能性啊。
第二,从性别的内部结构来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男人女气,女人男气,这不就是在反对“性别刻板印象”吗?与其说是gender引进的成果,还不如说是阴阳哲学被落实了。
第三,从阴阳之间的互动来看,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很好地挖掘这个遗产,才会对刚刚引进的“性别流动”的思想顶礼膜拜。
第四,我们的阴阳哲学还主张和谐相处。这恰恰是引进的激进gender理论所缺乏的。因此,我们现在应该仅仅“拿来”呢,还是应该也“出口”呢?
除了上述四种情况之外,阴阳哲学所主张的中庸之道,恰恰最符合刚刚引进的“性权利”概念。西方现代社会的性权利包括两个方面:你必须坚持和伸张你自己的性权利,但是你不可以损害别人的同等的性权利。可是,这不就是孔子的理想吗?原文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的第一句就是提倡你坚持自己权利,第二句则是给你的权利划定边界,不可以损人利己。
当然我必须说,gender理论是在西方社会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已经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进步。可是阴阳哲学却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它在推动中国现代化方面做出过明显的贡献。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把阴阳哲学再次提炼与生发,促使它在性革命之后的当今中国生根发芽,造福于民。
尤其是,我们不应该再满足于做理论的矮子,而是应该用阴阳哲学来平等地与西方理论展开对话。我们不要忘记,社会科学不是阶梯式发展的,不像自然科学那样,新的必然否定旧的。人类的一切思想遗产都可以重新发扬光大,用来解释当前的问题。
这就是性社会学研究的“中国情境”。
二、中国情境中的具体问题
(一)
异装问题
我来讲课前三天,北京一个中学的两个16岁小男孩,来请教我,说要调查异装者。我说:我就是啊,你调查我吧。你看我穿这个短袖衬衫,咱们中国过去有这个吗?过去是长袍马褂啊,所以我就是异装者。
当然,这不是故意为难小孩子,而是希望引出一个反思:我们现在研究的某些“问题”,真的是一个“中国的问题”吗?
中国的戏曲中,旦角过去从来是男人扮演的。往早了说是梅兰芳,国宝级的大师;往近了说是李玉刚。客观上是因为女性不能抛头露面,不能演戏。可是,社会既然容许一些男子汉大丈夫去“装娘们儿”,那么他们算不算异装呢?社会因此歧视他们吗?他们自己又是怎么看待自己的“男扮女装”呢?他们跟现在的“跨性别表演”有什么异同呢?这些都没人研究。
李玉刚旦角扮相(图片来自网络)
更进一步说,这种“旦角男饰”是一个性别现象吗?是大男子主义还是一种好奇呢?还是社会认为性别实际上是可以变化的呢?尤其是,为什么中国文化中从来都承认它的存在,却一直不去讨论呢?
西方文化一来,异装就变成一个“问题”了,甚至把异装者作为性少数的一种。所以我老是劝学生:别搞成中国人在研究美国的问题。
(二)
性别形象的中庸
在阴阳和谐哲学和中庸之道的指导下,我们中国从来没有希腊罗马文化中那种阳刚男性,就连岳飞也是儒将,所以叫“谦谦君子”。相反,罗马武士那样的中国男人被称为“赳赳武夫”,是被贬低的。不信你到现在的和尚庙里去看看:威武雄壮的男人那是门神,其实就是看家狗,寄人篱下;菩萨们都是温香软玉、慈眉善目,怎么看怎么像女的。可是菩萨高高在上,统领万物,包括男子汉气质十足的四大金刚。
自从五四以后,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男人是阴柔为主。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过男子汉吗?当然有过个别的,可是都被杀了。那个物种存活不到今天。
同样,中国历史上也没有维纳斯,没有那样的女性身体的审美观。过去描写中国女性,全都是“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全都集中在脸上。她的三围什么样?乳房什么样?是大长腿吗?统统不知道。传统文化对女性强调的是“一贤遮百丑”,是“女德妇德”,是“低眉顺目”,而不是身体呈现。这也应该是一种性别压迫吧?身体都给搞没了,灵魂何在?
当然,现在全盘西化了,咱们中国人对男人和女人的审美观被彻底颠倒了。结果就出来一个所谓“中性化”的概念,而且连篇累牍地写文章。这可真是糊涂到家了。哪里有什么“中性化”?完完全全彻彻底底是“被西化”啊。如果不以希腊罗马的男女形象做参照,你怎么知道什么样子是“中性”呢?如果按照中国传统的性别形象,应该说西方男女是“两极分化”才对啊,应该反对现在的“走极端”才对啊。
(三)
中国男人的“君子人格”
中国古代也是男权社会,这个没人否认。但是这就必然跟西方历史上一模一样吗?中国大多数男人直到现在也追求一种“君子人格”,您知道吗?正人君子,正人君子,堂堂正正的男人才能成为君子啊。
在这种男性气质里,包含着浓厚的性的精神禁欲主义,就是“君子不色”。中国男人有两个伟大的英雄榜样。
第一个是谁?关公关云长啊。他千里走单骑,带着两个如花似玉的皇嫂,荒郊野地的谁也看不见……可是不!人家关云长每天晚上柄刀肃立,站在皇嫂的帐篷外面放哨,绝无非分之想,连偷窥都没有。所以才被尊为“忠义昭日月”的大神,被人世代供奉。
第二个男性的英雄榜样呢?孙悟空啊!什么白骨精、盘丝洞,再风情万种的女妖精,咱老孙也是目不斜视!相反,二师兄八戒,虽然也是辛辛苦苦的,可是就是因为老想着娶媳妇,就被贬低为一只猪。
这种君子人格非常普及,非常强大。我小时候,如果公交车上发现“咸猪手”,那么全车的男乘客会一拥而上,把那小子打个半死,然后雄赳赳气昂昂地送去派出所。这里面没什么“男女平等主义”,就是一句话:“你家里没有姐妹吗?”
当然,你可以从一千个角度来批判这种君子人格。可是你首先要知道它的存在才行啊。如果你说来说去就是一个康奈尔理论,那我只好建议你早点移民美国。
(四)
男同性恋的本土认知:将男作女
这个,我说了不算啊,看看《康熙字典》。
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男同性恋这样的事,但是没有这样的词儿。历朝历代不断变化过很多种称呼,但是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传承下来的抽象概念。
历史上有此罪,但是没有“男男性行为”这样的定义。不是因为你跟男人过性生活才是犯罪,而是因为你把男人当作女人,才是罪。“将男作女”这才是清朝对男同性恋的认识。当然你说它错误,批判它,那没问题,但你先得知道这个事实。
更加重要的是,男同性恋这个现象从来就有,也不保密,但是中国社会从来也没有因此就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异性恋,另外一类是同性恋。不,没有这样划分过。
这与天主教/基督教有质的差异。他们认为这不是性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是“反上帝罪”,是死刑,杀无赦。所以你现在主张“同性恋骄傲”也好,主张“反恐同”也好,我就不由自主地要问你:如果没有西方传进来的这个词,中国哪里有什么同性恋?所以,如果你非要把自己给分离出去,而且到处寻找敌人,那么你可就真是任重道远啦。
明清色情小说里描写过两男两女在一起过性生活,无论谁跟谁做都没问题、没差别。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性本无别,社会强分!也就是说,性行为的实质是摩擦,至于应该怎么摩擦,跟什么性别的人摩擦,在什么样的关系里摩擦,那都是社会强制规定和生产出来的。因此,社会一变,性也必变。这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三、阴阳哲学,消灭?解构?融汇?
(一)
阴阳之外?男同/女同,仍然是男/女?
我们现在的基本问题是如何面对这个阴阳哲学?我个人是不支持这个阴阳哲学的,但是它在中国存在了这么多年,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我们当然必须在阴阳之外,提倡多元性别。可是我们就不得不来解答一下:男同女同,Ta们还是男人女人吗?
我刚参加完一个博士答辩。他研究“友好男”,就是参与女性解放运动的男人。他把男同志也拉进来了。我说,这你得小心,至少有一部分男同志认为自己是另外一种性别。你怎么能把他们给拉进来呢?尤其是,所谓的女性解放,到底是跟谁相对应呢?应该是跟男人对应,是男女之间的问题。那跟男同志/女同志有什么关系呢?同志们自己认为跟这事儿有关系吗?ta们也属于父权制吗?这个,你必须回答。你要是说男同性恋仍然是男性,那不就是本质主义吗?那不就是根据染色体来判定性别吗?那岂不是彻底推翻社会性别理论吗?
所以我劝所有研究“妇女问题”的同学,千万别碰同性恋话题,因为同性恋就是多元性别,可是“妇女”却是“二元性别”,从根子上就是过去时代的概念啊。
当然,这也是阴阳哲学最大的缺陷,这个谁都知道。那么我们的问题就变成:如何从中国人的脑袋里,把阴阳二元论给消解掉呢?
(二)
模仿阴阳?为什么要结婚合法化?
这个,我只说一句:同志结婚合法化,是不是又要把男女同志拉回到阴阳哲学里面去呢?
(三)
性少数,需要边界吗?
既然阴阳哲学已经不适应多元性别了,那么我们只好使用“性少数”这个概念。可是它有没有边界呢?你加多元性别要加到多少个?加到25种性别,把简称都列上去吗?我们需不需要一个边界?首先是这个问题,其次才是边界划在哪里的问题。
要是按照酷儿理论,我们根本不需要边界。可是如果这样,我们就不可能有任何一种分类,我们就无法思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就会全部垮台。我们回到原始人,一切靠感性来行动,那就好吗?
理性必然需要定义,定义必然需要边界。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那种无类别的、不加划分的人类生存状况,却是最舒服、最令人向往的。一切宗教都靠这个来吸引信徒,例如重返伊甸园的理想。结果我们的问题就变成:究竟应该是我们的思维去适应生活现实,还是相反呢?
(四)
阴阳生万物,还是生物因素取消论?
我们都知道,阴阳不仅仅是男女,更是世界的本源,所以古人认为:阴阳生万物。对于我们性研究来说就是,sexuality无论扩展到多么宽广的地步,毕竟还是需要有一个生物基础的。
在我们这个研究圈子里,可能没有听到过别人的一个攻击,说你们把生物因素全部取消了,好像一个人可以随心所欲,认同什么性别就可以变成什么性别,今天变男同,明天变直女,后天变成酷儿。可是我们毕竟有一个身体呀,这个身体毕竟是由器官构成的。肉体在性别变来变去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你们怎么不研究这个呀?
我们当然坚决反对生物决定论,可是也必须反对“生物因素取消论”。我们研究了那么多妇女问题,有没有人研究一下,漂亮女性与不漂亮女性之间究竟存在哪些差别呢?再有,“撩人妹”和“恐龙”、“大长腿”和“大象腿”、“波涛汹涌”和“飞机场”、“老刁婆”和“青春玉女”,这些难道不是一种阶级差别吗?难道就不存在斗争吗?身体毕竟是客观存在的啊。当然,你可以骂男权社会,可以直接骂每一个男人,但是姚明和潘长江、“阳光仔”和“猥琐男”就不存在阶级差别吗?
黄盈盈老师现在做“身体研究”。按照我的理解,这就是把sexuality放回到它的载体中去,更加整体化地进行研究。
(五)
阳哲学=异质同构,多元性别=异构同质
阴阳哲学即使完全过时了,它也给我们提出一个启示:阴阳是异质同构的,阴跟阳,性质是异的,但是它是共同构造在一起的。由此推论,多元性别就必须是同质异构。也就是说,一切性少数,其实仅仅是被社会给建构成不同的类别,但是性质是相同的,这个性质就是人,是人权。如果能够这样来思考,那么阴阳哲学与多元性别就不冲突,而是相反相成,就会有利于我们促进性少数的平等权利。
(六)
阴阳哲学=过程协调
性别平等=起点or结果?
阴阳哲学强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协调,以便达到中庸与和谐。即使这也是错的,那么它仍然可以启发我们去反思:我们说的男女平等、多元性别平等,说的到底是结果的平等,还是起点的平等?这在社会学里已经争论了数十年,可是性研究领域还没有开始。
四、阴阳哲学之中的sexuality
在阴阳哲学之下,我们中国的性,一定具有与西方不同的特征与特质。
(一)
恐阴主义
现在如日中天的“父权制理论”很容易使得信奉者以为,中国历史上的男人都是凶神恶煞,绝对地、一面倒地欺压女人。其实,恰恰是由于阴阳哲学的指引,男人中也存在着一种非常严重的恐阴主义,尤其在性方面更加严重。我们下面细细道来。
1.根基:对于女性无限的性能力的恐惧
1963年,美国的马斯特斯和约翰逊发表了里程碑式的著作《人类性反应》,通过真人实验总结出:女性在性高潮之后可以没有“不应期”,因此可以具有连续性交和达到性高潮的无限能力。男人则相反,在“不应期”的制约下,性能力其实有限得可怜。因此后来的西方女权主义有一个著名的口号:Sex, you are weaker!就是说,男人你别老一天到晚性啊性啊的,真放开了做,你根本不是对手!
那么,中国古代的男人知道不知道这个现象呢?他们当然不可能做实验,但是自从有了阴阳哲学,他们就总结出来啦!《易经》说:“阴可克阳: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什么意思呢?就是跟两千年后西方的科学发现一样,承认女性具有无限的性能力,足以“克”掉最雄壮的男人。这种想法到了老子创立的道家,就被总结得更加精细和系统。所谓“以柔克刚,以虚克实”等等,说的都是在性方面,女能胜男。到了《西游记》里面,“无底洞”连齐天大圣孙悟空都可以吞掉。你说男人害怕不害怕?
当然,这些还只是思辨式的表述,那么我们下面就来看看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2.男人戒色之源:生我之门,死我之户、劳色伤身、精尽人亡
这些说法都是在明清之际的情色小说里白纸黑字地写着。男人认为女性的阴户是什么?生我之门,死我之户,也就是说,男人都从这里生出来的,但是最后都死在这上面,就是纵欲伤身,最后精尽而亡。现在小男孩都知道这个话。
那么真的会这样吗?其实不会的,只要不使用药物、毒品或者外力,那么男人的不应期就会保护自己,不可能连续射精,更不会死掉。所以对于男人来说,所谓的纵欲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做不到的。那么男人为什么还是相信这些说法呢?不是因为不懂科学,而是来源于对女性的无限性能力充满了深深的恐惧。
3.双重性道德标准的来源:男人偷情隔重山,女人偷情隔层纸
所谓性道德的双重标准,就是对男人管得松,对女人管的严。可是这并不是专门来欺负女人,而是因为:
男人偷情隔重山,就是说,男人的道德约束确实比女性少,你搞了她,她可能拿你也没办法。可是那女的有丈夫啊,没结婚也有爹啊,有兄弟啊。这些人也都是男人,要是一起来揍你,你不死才怪!所以说,男人只是偷情的客观可能性更多一些,真要实行起来,没那么容易。
女人偷情隔层纸,说的是,如果女的主动勾引一个男的,那太容易了,就像捅破一层窗户纸。女人要是像男人那么性解放,而且性能力又是无限的,搞上几十个男人,客观上完全可能,那传统社会就完蛋了。
所以,历朝历代才会制定双重性道德的标准,就是为了维护婚姻制度,维护初级生活圈的稳定。说到底,就是因为深深地恐惧女性无限的性能力,所以,男人可以管得松一些,反正他们也只不过是嘴炮多多,可是一定要格外严厉地把女性之性给监管起来。
直到今天不也是这样吗?我的一大堆统计数字都表明,所谓性革命,首先是和主要是女性之性发生革命了。否则,男人怎么性解放?跟谁啊?总不能都是搞基或者找小姐吧?
有意思的是,直到今天,所谓妇女研究仍然不敢讨论一下,这种出于恐阴主义的戒律,究竟是束缚女人还是保护女人呢?女性解放究竟包括不包括性解放呢?
4.性生活协调:男人如火,女人如水
这也是明清小说里写的。男人如火是说,男人的性要求来得快,一想要就勃起,一勃起就插入,一插入就射精;可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旦射完精,倒头就睡。这就像点蜡烛,一点就着,一吹就灭。女人如水,说的是,女人的性兴奋来得慢,去得也慢,就像烧一锅水,半小时才烧开,放凉了又得半小时。
这种情况太普遍了,所以古人觉得上床这事是最大的冒险,水火不相容啊。尤其是,水跟火凑在一起,最后怎么样了?那肯定是水浇灭了火啊,恐阴主义就是这么来的。所以汉朝之前就出现了“房中术”,不是讲怎么寻欢作乐,而是教你如何才能“止精不泄、还精补脑”。其实就是在“水火大战”中男人怎么保住小命啊。
附带一说,这种性生活中的男女矛盾一直延续到今天。男的想要,女的不想,这太普遍啦。怎么解决呢?某位女性大咖说:男的应该苦苦哀求。可是那我就不懂啦,这究竟是“性权利”还是“性权力”呢?在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我们会苦苦哀求什么人呢?是哀求一个相互平等的人,还是哀求一个有权有势的人?所以说,伟大光荣正确的理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让人无法理解,那就只好回到阴阳哲学去,尽管它不那么美丽。
5推而广之:以阴克阳
直到清朝后期仍然流行这样的情况:两军对垒,敌人炮火凶猛,我军就会让一些女性来到阵前,裸露下体,面朝敌方,据说这样就可以“厌炮”,使得敌人的大炮打不响。这就是直接来自恐阴主义,而且很可能是从性生活里推论出来的,因为古代小说里一直把性生活描绘成“男女对战”,而且总是男人最后缴枪投降。
(二)
中国异性关系的特质
1.男尊女卑,源于“妻、妾、婢、妓、尼一体制”
中国过去没有“男女不平等”这个词,也没有“父权制”这个概念。它实行的就叫“男尊女卑”,而且历来就是光明正大地讲,在家族的祠堂里就挂着这样的牌匾。它有两层意思,第一当然是男女不平等,第二呢,女性只是低于男人,但不是奴隶,不是动物。
它来源于中国的婚姻制,既不是一夫一妻也不是一夫多妻,而是普天下的女性,无论大家闺秀还是贫寒女儿,一辈子统统只能获得五种不同的身份:正妻、小妾、婢女、妓女、尼姑。其中,正妻是为了相夫教子;小妾为了日常的性享受;婢女不但干粗活还可以偷腥收房;妓女就是公共情妇;尼姑则是给社会留下一个贞女的形象。女人唯有的这五种身份,全部是服务于男性的需要,因此男人怎么可能不尊,女人有怎么可能不卑!
这样的性别制度,不但压迫了全体妇女,而且首先挑起了女性内部的利益之争。由于女性的身份只有这五种,所以历朝历代女性最大的幸福就叫做“明媒正娶,八抬大轿抬回来的”,甭管多穷,只要是明媒正娶,好,我的人生目标实现了,我就远远高于后面的那四种女人。结果,性别矛盾就被转化为女女之间的矛盾。直到今天也是这样。大多数老婆都在骂“小三”,都在防备保姆;大多数良家妇女都在骂“小姐”;几乎所有女人都相信“假尼姑,真婊子”。她们怎么会那么理直气壮?就是因为她们占据了女性内部食物链的顶端。
可是,阶级斗争理论只看经济剥削,性别理论只看男女权力,都闭眼不看性关系,似乎人类根本就是无性的,所以Ta们才满嘴洋话,对中国情境一无所知,而且无知者无畏。
2.性别战争,源于一夫一妻制
在古代没有一夫一妻制的时候,女人的第一个敌人就是小老婆,绝不可能是男人,所以也不会有性别战争。专偶制(一夫一妻)之后,一个女人只面对一个男人,再也没有其他女人的竞争以后,把那个男人视为敌人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尤其是,专偶制把女人的婚姻命运强制捆绑在唯一一个男人身上,一旦婚变,女人就可能一无所有,这就格外容易产生对男人的仇恨。
虽然社会性别的宏大理论可能不是这样出现的,但是某些恐惧这种一对一的性关系的女人,却很可能希望在性别战争的理念中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君不见,结婚困难与婚变增加,都与性别战争理念的传播几乎同步。
3.异性专偶制婚姻:强制的“合阴阳”
一夫一妻制是符合“一阴一阳”哲学的,所以在五四时期,别以为都是西化派在叫喊,其实有些人就是用“一阴一阳谓之道”来支持一夫一妻制度的。直到今天,如果你说出“我的另一半”,好,你就是一个阴阳主义者。别看你学了那么多西方理论,那都是天上的云,你很难成为一个现代主义者。
可是,专偶制是强制性的、大一统的、僵死的,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去看我专门的文章。
(三)
异性性关系,研究为什么越来越少?
有个研究者为此专门写过一篇论文。我说,你别发牢骚,首先是因为异性恋研究者都太不积极,而性少数的研究者都“撸起袖子干”,研究得多,写得多。这不是不平等的问题。
这么简单说说是可以的,但是当然存在着更加深刻的原因。
1.最根本原因:主流的性别理论不可普及
首先一个,立足于阶级斗争视角的任何理论,都无法帮助我们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解决矛盾,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只是手段,最终是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可是绝大多数普通的中国人,只想解决矛盾,并不想毁灭这个性关系,更不想专政对方。结果,驴唇不对马嘴,害得主张阶级斗争的人只好大骂中国人“不觉悟,没素质”。
其次,“仇恨宣讲”会压制人性。性到底包括些什么?不是光有性骚扰、性侵害、强奸或性剥削,还有性福啊,包括一切让我们欣慰,使我们快乐,促我们升华,帮我们建设精神家园的那些内容啊。阶级斗争理论就是要把我们的生活描绘成暗无天日、悲悲惨惨戚戚,才能制造出我们对他人的仇恨。可是,不是每人每时都这样,更不是面对任何一个人都这样。我们需要研究性快乐啊。可是这被说成是“不革命”,结果我们的研讨会,一届接一届的,研究快乐的、研究普通性关系的,确实越来越少。长此以往,我们干脆开一个诉苦大会,然后暴动吧。
2.性少数,你跳出阴阳,这才是你最大的优势
任何一种性少数,根本就不属于阴阳这个范畴,也不需要追求“合阴阳”,这就是你们相对于异性恋的最大优势。因此你完全可以寻找一个新的起点,一个中国没有的或者被忽视的起点,创立出许许多多中国本土没有的新理论,哪怕仅仅是新看法。例如,男同志们注意到没有?《弁而钗》里有“肠内七寸有乐穴”之说,认为这就是男男性行为的生物学依据。我没看到西方人写过这个,咱们是不是也忽视掉啦?
当然,你也躲不开阴阳哲学。你必须加以发展、加以批判、加以摧毁等等。否则你那个新起点就立不起来,就会堕入阶级斗争理论现在的尴尬境地。
3.进步,归功于谁?
最近30多年来,妇女研究蓬勃发展。可是在那些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领域中,中国仍然是步履蹒跚,而且基本上都是“保护保护再保护”。女性的自主发展呢?社会参与呢?独立选择呢?这些方面的进步真是寥若晨星。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大环境的问题,不是我们不努力。可是,既然知道大环境如此,那就更应该从小事做起啊。
恰恰在被宏大理论所忽视的那些领域中,在西化理论很少讨论的那些“细枝末节”上,在低俗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却看到:夫妻关系越来越平等,性爱婚的完美结合越来越多,青少年的性自主与性创新越来越蓬勃,性少数的呈现与发声越来越得到支持。
尤其是,实现男女平等的最伟大的一块实验田,恰恰是在婚姻之内,恰恰是“合阴阳”的产物而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果。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国情境”。
4.加深思考:人与人,如何被连接起来?
人跟人到底是怎么被连接起来的?我们社会学,研究的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元问题”,没别的。
“元问题”就是归根结底的问题,说起来简单,细思极恐。你研究任何一个性的问题,你都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例如少数人说,人类的历史是女性被强奸的历史。可是这就等于说,只有性暴力才能把男人和女人连接起来。那么逻辑的结论就只能是“以暴易暴”,换成女人强奸男人就好了吗?同样的,性少数人群跟异性恋有连接吗?如果说异性恋天天歧视你骂你,那么你的工作是怎么找到的呢?是因为那个老板真的不歧视LGBT,还是因为你有某些方面的特长,他不得不用你呢?所以说,大家虽然年轻,虽然都不知道文化大革命是怎么回事了,可是仍然很容易被阶级斗争的理论给迷惑,很容易把人与人的关系想象成仅仅是你死我活的残杀,很容易否定任何合作的可能性,甚至就连“相安无事”或者“老死不相往来”都接受不了。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以往我们都有一个“元假设”:人类是群居动物,因此人与人之间是天然地、自然地、必然地被连接在一起,因此目前那种越来越多的“独处”现象是不良状态,需要想办法来解决。可是,如果我们逆向思维一下:倘若人类的天性就是要独处,只不过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连接起来集体劳动,那么现在生存问题不严重了,人类岂不是恰恰应该恢复个人独处的状态吗?
在我们性研究领域中也是如此。我们的“元假设”是:人人都需要性。可是现在“无性”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人工生殖”、“虚拟性爱”、“人工智能性爱”普及之后,我们的“元假设”还能成立吗?我们现在的一切研究成果,会不会被全盘颠覆呢?
所以我建议大家,不仅要去研究那些细小的、具体的和呈现出来的“性问题”,更要时不时地思考一下这个“元问题”。因为只有在这里面,才可能孕育着任何一种创新。
续
性研究ing
你想要的性研究
都在这里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