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母亲相同的爱:八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的中国妈妈
杨振宁:
四岁起母亲教我认了三千多字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母亲上过私塾)
杨振宁母亲罗孟华,文化程度不高,但对他的影响仍很大。他说,明显的影响,如学术知识来自父亲;不明显的影响,如精神气质则来自母亲。
10个月大时,父亲杨武之赴美留学。此后5年,他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罗孟华肩负起教育儿子重任。
“四岁时候,母亲开始教我认方块字,一共教了三千多字。现在,我所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两倍。”
杨振宁曾表示,抗战时全家能够在苦日子中撑下来,“与我母亲的操劳跟坚强的意志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60岁,杨振宁在其第一本《论文选集》扉页上,写下“献给母亲”四个汉字。70岁生日做报告,谈及母亲时,他禁不住掩面而泣。
李政道:
“三糊涂”忘了母亲打的洗脚水
(1957年与杨振宁同获诺奖,母亲毕业于上海启明女子中学)
李政道祖籍苏州。父亲李骏康毕业于金陵大学,母亲张敏璋毕业于上海启明女子中学。这在当时是少见的现代知识分子家庭。
酷爱读书的李政道,只要一看书,其他事就抛到了九霄云外。因他在家中排行老三,也被称为“三糊涂”。
一次,母亲为他打好洗脚水,沉浸在书中的李政道,把洗脚这事忘了。以至于二哥去催促时,他看到盆里有水,却不知道要洗脚。
丁肇中:
母亲不在乎我考试得多少分
(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母亲曾留学美国)
丁肇中生于书香之家,童年在战乱中度过,12岁跟家人去了台湾,1956年赴美留学。
母亲王隽英是位儿童教育学教授,不鼓励孩子考100分。她曾告诉丁肇中,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就能得到支持和赞赏。
丁肇中后来在写给母亲母校烟台二中的信中说:“对我影响最深者是我的母亲,考试中无论我得到怎样的成绩,她都能谅解与接受。”
李远哲:
仔细的母亲每天都记账
(1986年获诺贝尔奖化学奖,母亲毕业于女子高中)
李远哲母亲蔡配毕业于女子高中,后在小学教书,8个子女有4位是博士,成为台湾新竹武昌街上有名的“博士之家”。
当李远哲获诺奖后,常有人询问蔡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她总说:“都是让他们自由发展啦。”
李远哲言及父母时说:“我从没见我父亲懒散过,他一辈子都很努力工作。母亲是非常仔细的人,从她结婚到现在,每天买的东西都记账,所有账目清清楚楚。”
朱棣文:
客厅弄得乱七八糟母亲从不说我
(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母亲系留美博士)
朱棣文是第二代华裔,祖籍江苏太仓,父母均系留美博士,外公李书田曾任天津大学校长。
幼时的朱棣文活泼好动。其母亲李静贞回忆:“他没有一刻闲着的时候,很淘气,家里的沙发,他爬上爬下。”
朱棣文谈及母亲时曾说:“我一直感激母亲,困惑的时候我至少可以跟她沟通。小时候我常常把客厅堆得乱七八糟。她从来不说‘你得把那些垃圾扔掉’。”
不会说中文的朱棣文,但却烧得好中国菜。这是他早年在厨房跟母亲学的。每逢全家团聚,他会亲自下厨,做上一桌丰盛菜肴。
右一为朱棣文母亲李静贞
钱永健:
母亲给了我宽松的家庭氛围
(20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母亲李懿颖早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
钱永健获诺奖后说:“每个人都从父母那里遗传点什么,我大概继承的就是当科学家的基因。”
钱家是科学史上的“豪门”——一家两代三院士:钱永健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钱永健和哥哥钱永佑都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而钱学森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从小对化学感兴趣,得益于宽松的家庭科学教育氛围。少年时代,他就在家里的地下室摆弄瓶瓶罐罐,做化学实验。
高锟:
无拘无束的环境下度过童年
(200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母亲出自书香门第)
高锟父母“都受过高深教育”。高锟回忆,母亲金静芳出自当地书香门第,秀外慧中,中秋重阳家族聚会时,她会与高家人一起作诗应景。
他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后来因为避战辗转游学香港、欧洲,跨文化的学习从被迫成了习惯。他说:“回顾过去,我得承认我实在幸运。我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下度过童年,喜欢做什么便做什么,我的探索精神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打击。”
崔琦:
不识字的母亲坚持要我上学
(199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母亲不识字)
获诺奖后的记者会上,崔琦忆童年时含泪说:“小时候在乡下耕田、割草、放牛,能从中学毕业已算幸运,但是母亲有远见,自己不识字,却坚持要我上学。”
崔琦出生时母亲已37岁,父亲42岁。当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还根深蒂固,何况崔琦的父亲又是崔氏家族中的老大,所以,崔琦的出生给家人带来了无尽的喜悦。即便如此,母亲也没娇惯着唯一的儿子,崔琦稍大一点就帮家里干活。农忙时他帮父亲在田里干活,撒肥、锄地、浇水;农闲时,他给家里的毛驴儿割草,再不就是到附近树林里捡柴禾,或者帮父亲收拾家里的院墙。母亲深知,人必须能吃苦、爱劳动才行,否则长大就会养成好吃懒做的毛病。同时,母亲还教育他不管到何时何地、自己有多大本事,都要保持谦虚待人的品格,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敬重。母亲身体力行,为儿子示范。她时时处处以诚待人,平等地善待所有乡邻。少年崔琦聪明过人,多才多艺。在他十三四岁时因为能写会算,村里把他抽去跟着分地,无论三角形、菱形、地都难不住他。当时有个方圆几十里有名的老,故意找了一块外号"一杆旗"的地块(相当于不规则三角形)难为他。等各个边的数据一测出,崔琦一口就说出结果来,惊得大伙儿直吐舌头。
崔琦曾在杨澜采访时说:“其实我宁愿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如果我还留在农村,留在父母身边,家里有一个儿子,也许他们不至于饿死吧。”
没文化的母亲说服同样不识字的父亲,让崔琦去香港上学。临走前,崔琦问,什么时候能回来呢?母亲指着田里的麦子说,明年麦子熟的时候,就回来帮家里割麦。没想到,他12岁和父母的告别,竟成永别。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本文由佳易博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