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居心何在!患儿久咳不愈花费上万元,专家开1.88元药治好

医护多团队 医护多 2022-07-22


当为了流量,不惜破坏医患关系的选择夺人眼球恶臭标题时,我就想问问你们这些媒体和记者:你是否还记得你的前辈说过的话,是否还对的起你手中的笔和心中的道义?

4月9日,一则“8岁男孩久咳不愈花费上万元,专家开1.88元药品4天治好“的新闻上了热搜。


说是杭州一名8岁男孩,久咳不愈,母亲带他辗转多家医院,2个月花费了上万元,但病情依然不见好转。最终,在杭州儿童医院治疗,专家仅给开了1.88元药品,孩子就恢复得差不多了。

一块多钱,就能治好上万元也不愈的病,你信么?

别说,还就是有人信,而且还有很多人信。

只要标题起得好,流量苏堤冲得倒。

世界上知道不重要,真相也不重要,相信才重要!

这篇报道,仅点赞数就将近10万,转发的媒体更是不尽其数。

实际情况呢?

孩子是不典型百日咳。

百日咳,顾名思义就是病程长,能长达3个月,一百天左右,所以称作百日咳。

这孩子到杭州儿童医院的时候,时间已经快两三个月了,给孩子看病的赵仕勇主任称:“看到之前医生用了不少消炎药效果不明显,才尝试选用老药,对孩子有用,就是最好的结果。真不是我的水平要比别的医生高明。"

当然,还有一点,报道没说,那就是,在用药前,除了以前医生的用药信息数据外,赵主任还对患儿取样做了血液抗体检测,最后才确诊是百日咳。

也就是说,赵主任之所以给这孩子用药不走寻常路,是因为看到其他医生一些常规治疗手段已经用尽了,在此基础上完善了一些检查,才另辟蹊径,出一次奇兵。

但是,这些具体细节,所有的报道,都避而不谈,选择性忽视?憋着坏的装傻!

而至于1.88元,是什么药?

更是只字不提。

但是,据业内专业人士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专家黄医生分析,可能是复方新诺明(SMZ-TMP)。

因为,对于百日咳,国内临床多使用红霉素。但是有报道,近年来百日咳鲍特菌耐红霉素比例较高。所以,有学者撰文提出,临床使用红霉素静脉滴注近1个疗程症状仍无改善时,可考虑复方新诺明50mg/kg•d,分两次口服,疗程3~5d。


感谢黄医生的抽丝剥茧,进一步的还原了事实真相。

也就是说,孩子咳嗽病因是不典型百日咳,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治疗,花费了近万元以后,来到杭州儿童医院,接诊医生根据以往就诊资料和病程,进行相关诊疗排除,并完成一些检查后,给予了1.88元的复方新诺明口服,效果明显。

这本是临床的一些常见现象,却被媒体用国画留白手法,晕染出“8岁男孩久咳不愈花费上万元,专家开1.88元药品4天治好”的流量新闻。

这样的事情,近些年时不时就会冒出一些,恶心着医者,拉仇着患者。

比如,去年此时,也有一则“医生用四毛钱的药治好血液病男童!家长:原本打算筹钱做骨髓移移植”的新闻,和这个1.88元药治好久咳不愈的病一样,刷屏网络。


说是一四岁患儿,重度贫血,双腿肌肉大面积萎缩无法站立,诊断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四处求医,定期输血、激素化疗,先后花费了20多万元,几乎所有的医生,都建议骨髓移植。

直到遇到了东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的刘自强医生,才峰回路转。

刘医生在给患儿体格检查时发现其神经系统一系列阳性体征,就怀疑是体内某种物质缺失或蓄积,既引起了造血系统又引起了神经系统的问题,这所有的症状都是一种病的多种表现。于是,对孩子进行了神经系统基因检测。

结果证实了他的判断,孩子的确存在某个基因变异,从而导致“进行性桥延性麻痹综合征”疾病的发生。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延髓功能障碍以及重度泛发性肌无力和肌萎缩,后者可导致呼吸功能不全和独立行走能力丧失。

该疾病的病因是由核黄素代谢所致,患者通过补充高剂量的维生素B2即可缓解病情。

病因找到了,治疗就好办了,直接补充维生素B2就好了。

结果,见证奇迹的时刻,终于在三个月之后到了。

患儿的红细胞完全正常,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消失了,再也不用输血了,原本肌肉萎缩无法站立的孩子,也能慢慢可以行走了。

问题是,患儿吃了3个多月的维生素B2,总计300片,每片0.39元,花费不到120元。即便终生服用,也累计花不了多少钱,毫无负担,更别说与骨髓移植的巨额费用相比了。


这样一个全球也没几例的罕见病,却硬被媒体说成是“医生四毛钱治好了血液病”,你说气人不气人,缺德不缺德?


其实,无论是杭州儿童医院的赵仕勇主任,用1.88元治好了百日咳患儿,还是东莞儿童医院的刘自强主任用四毛钱治好了患儿的核黄素代谢病,这本来都确实是一件值得患者欣喜和值得医生参考探讨的病例。

但遗憾的是,再一次被媒体发掘而疯狂带偏节奏,含沙射影的描述成医生道德层面的一次事件,进行无底线炒作,令人恶心且愤怒!

毫无疑问,在诊疗过程中,这两位医生“党八股”式的检查,以及厚积薄发的知识储备和医学素养功不可没。正是在这种基础之上,他们才能展开对疾病诊断的进一步联想,这才应该是这些新闻的闪光点和传播要素。

但是媒体却偏偏删掉这些重点过程,无视这类疾病的诊断艰难性和重要性,反而用带偏节奏,煽动情绪,给人一种““几万块钱的疾病只要一块多钱治好”、“几十万的血液病只要几毛钱解决”的即视感。

这样的“选景取材”角度,所营造出来的新闻场景,拉大医患仇恨,撕裂医患关系,带给人们的读后体验和心理情绪,有多可怕?不言而喻!

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中国医生有多难,又岂是如临薄冰如临深渊所能形容?可以说职场就是一个雷区,看病如同扫雷,步步惊心!

中国医生承受着世人越来越严苛的技术和道德双重标准,活在患者日益增高的期许目光里。

对于所谓的用最少的钱,看最难的病,一直是他们热衷于炒作和追捧之能事。在媒体看来,这个苍茫世界,杏林园内,没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

越便宜越好的变态好医生标准,近些年,一直被他们别有用心的不断倡导,也不断的误导。

居心不良,也其心可诛!

咱们国家的医生太掉价了,媒体只关心药和器械值多少钱,根本不关注医生的医术值多少钱。现在能治好饥饿的馒头都要1块钱了。沾了人血的馒头,却是无良记者和媒体的最爱。

诊断困难,治疗不易,这些吃着人血馒头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他们只知道怎么样吸引眼球,就怎么样去做!如同古龙的小说,出场就是巅峰;又似金庸的武侠,绝境就是反转。这种突然的情节,理解起来,特别的轻松,但故事的根源,朦朦胧胧,大量的细节被有意忽略了。

红衣主教黎塞留说过:找个最诚实的人,给我写六行字,我就能从中找到足够的证据,把他吊死。

舆论的力量是很可怕的,杀人却往往兵不血刃。随便几笔,删头去尾、断章取义、添油加醋,为了流量,故意引用敏感吸睛字眼,就能挑起对医院和医生不满仇视心理,误导一些不明就里真相又被疾病困扰的患者,对给自己诊疗的医生,一刀血刃。

这就像你放了个屁,1毛钱卖给别人,被媒体炒作成说能当天然气用一亿年,是一样的道理。

可怕的不是谎言,而是很多弱智,相信谎言。相信鸡蛋是树上结的人,就算你拎来一只母鸡现场给他下个蛋,也是没有用的。

所以,业内流传的那句“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这不是开玩笑,是血与泪的教训。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新闻两大价值,左边传递真实,右边记载历史。新闻报道是要对历史负责的,铁肩担道义,才能妙手著文章。作为一名记者,你可以不在乎温情和共情,但至少要尊重事实和真相。

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曾谆谆告诫过: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渐奸。

当为了流量,不惜破坏医患关系的选择夺人眼球恶臭标题时,我就想问问你们这些媒体和记者:你是否还记得你的前辈说过的话,是否还对的起你手中的笔和心中的道义?

你敢不敢回答我?

本文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有件重要的事和你说
最近微信文章不再按时间顺序排列这可能让你无法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
为了以后我们能每天18:00见面我想邀请你
将医护多设为“星标”或经常为文章点“在看”
不见不散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