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诡异名画中的“潘金莲”

卉姐 2020-11-03

需要情感咨询者,关注公众号后,请在后台发送咨询内容,不超过800字。

谢谢亲的关注,防走丢,请选择星标置顶~点击上方的“卉姐”→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就OK啦


我和我先生都是穷人,长久以来,我们都对资财没什么概念。当然,他对比要好些。


结婚,我们最大的资源整合项目就是:书并一块了。


橱子里,柜子里都塞满了。



外婆是个实用主义者,她在世的时候,常常为这堆无用的书不能转化成银子而叹息。


我偶尔也会叹息,因为我们居然买过一些相同的书。


恨君不得早相识,无关缠绵,事涉经济啊!


若干本世界名著交叉不奇怪,80年代、90年代初的年轻人,热衷买文学、哲学书籍。


相遇时,我们电闪雷鸣的那一刹那,是源于:


我们发现,彼此居然都有一本薄薄的《中国古代绘画史略》,而且,是同年在当地新华书店买的。



我理解成了我们今生的秘密接头暗号。


曾经的记者职业生涯,让我落下了读书不求甚解的浮躁病,恶果就是肤浅腹中空,一直以来,我都是表面淡定,内心慌张。


但他不一样,他通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很早就建立起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关于收藏知识,关于书画鉴赏知识,他也是经由通读加实践,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审美体系。


审美是人类精神层面的追求。君子固穷,我觉得,他已经超越了“活着”。


早些年,我做文化记者,他对我帮助很大。


对于书画文物的鉴赏鉴定,我常常要借助他的视角。


我也想努力追赶他。


前年儿子高考前,我搬到学校附近伴读,上下班的路途遥遥,途中,驱散寂寞的最好方式是,一遍遍听蒋勋讲古今中外的美术史。


我比较佩服和菜头,近几年,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通过自学,忠于窥得了当代艺术的堂奥,


并不断用一篇篇生动通俗的文字,向读者普及如何欣赏当代艺术。


我想,如果每个人如果都能艺术地活着,审美地活着,生活的情趣会更充沛,人生的内容会更丰富,幸福指数会更高。


当然,建立自己的审美知识体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至今,我观赏书画的时候,还要常常请教我先生。




很多出版社找我推广新书。对方以赠书代替推广费用,我便用书来回馈读者。


对于书,我也会有所选择。因为每本书,我都会自留。


比如,今天我要推出的是《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这本书,看了介绍之后,我就爱上了。


为了给更多的读者带去福利,我选择在头条推荐。


作者彭志翔,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去拜访当地的艺术博物馆。


他对绘画作品中的人文历史内涵有着浓厚的兴趣,所观所感,拾忆成篇。


本书以画作为轴,以灵魂为线,穿起一个个故事。


这些故事或是讲作画的作家,或是讲画中的人物,或是由画引申出历史事件,或是由身边的人物事件联想到画作,涵盖了古今中外,文史理哲,非常有趣。


不朽的灵魂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的精神,是荣光、理想与成就使个体灵魂从与社会和自然的纽带中脱颖而出。


那些不朽的灵魂自由相通之处,渴望成为不休灵魂的人们,在这里,会找到知音。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本书的节选:



《室内》(Interior)

德加(法国),1868—1869

收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艺术博物馆

 


在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我长久地盯着墙上的一幅画,那是印象派大师德加的作品。


不像他众多的芭蕾舞女画,都是舞者在一瞬间花开自在般地绽放年轻肢体,单纯到全然没有故事的景深。


这幅画透着某种诡异的气氛,似乎暗藏着什么可怕的秘密,让观者隐隐生出一丝不安之感。


画中,一盏带灯罩的桌灯,将一个房间内的光晕压得低低的,却让白色长袍女人裸露的半侧肩背与脸颊,成为引人注目的高光区。


坐在桌旁的她,背身对着站在门背后的一个男人,那个男人的眼睛里闪着惊骇的光,仿佛在死盯着屋子里的什么东西,但这个东西实际上又并不存在。


男人投射在门背上的人影,形如一个悄悄站在他身后的鬼魅。女人垂首凝神,面对身前的大块黑暗,仿佛被那黑暗死死吸引住了。


床沿和地板上散落着几件衣物,桌上摊开一个首饰盒,和一条胸饰珠链。


壁炉中火光的闪烁,使得屋内的一切,似乎都在不祥之感中微微颤动。


这幅画旁的解说板上,居然没有一个字的内容介绍,好在博物馆允许拍照,于是我拍下了这幅让我困惑不已的作品。


几年后,在整理电脑时,我再次见到这张画作的照片。好奇心驱使我尽力去查找,直至找到了德加当时创作它的灵感来源。


泰蕾丝·拉甘


德加的这幅画,曾经被称为他的作品中最令人迷惑难解的一件。


艺术史学家们绞尽脑汁想找出答案,但一直没有一种解释可以说服所有人。


直到画作问世逾百年后的一九七六年,一位叫西奥多·里夫的艺术史学家公布了他的推测:


这幅画中的故事来自法国作家左拉的同时代小说,《泰蕾丝·拉甘》(又译为《红杏出墙》),才让多数人相信这个谜底已经被揭晓。


小说写了一位孤女泰蕾丝,被抚养她长大的姑母,逼着嫁给体弱而愚钝的表哥卡米耶,


在与表哥的一位朋友、健壮潇洒的洛朗堕入情网后,两人合谋杀死了卡米耶,并成功制造了卡米耶意外溺水的假象。


但后来在二人的新婚之夜,泰蕾丝和洛朗发现,他们之间的情爱,已经被死者的阴影完全笼罩了。


左拉在小说中的描写,与德加笔下的画面颇为相似:


洛朗小心翼翼地关好房门,他在门后靠了一会儿,用不安、尴尬的神色扫视着房内……


泰蕾丝坐在火炉右边的一张矮椅子上,下颌靠在手里,注视着跳动的火苗。


洛朗走进来时,她连头也没回。她穿着一条衬裙,披了一件镶花边的上衣,在火炉的热光里,她全身闪现出强烈的白色。


她斜披着的上衣滑了下来,露出了一侧粉红色的肩膀,半掩在一绺黑色的头发中。


洛朗无声无息地向前走了几步。他脱下礼服和背心。


待身上只有衬衫以后,他又注视依然不动的泰蕾丝,好像犹疑了一下。


后来,他瞥见了她肩膀上赤裸的地方,便战栗着俯下身去,让他的双唇胶粘在这块赤裸的皮肤上。


……




看到这里,你会联想到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哪一个人物?对,潘金莲。


那个一场恶作剧婚配中的可怜牺牲品,在情欲之火的引导下,毒杀了自己懦弱的丈夫,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形象中的第一荡妇。


著名美国性学专家金赛博士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社会造就的。”


这句话与鲁迅更早的一句名言非常相似:“女人天生有母性、女儿性,却无妻性,妻性是逼成的。”


人类的婚外性行为,自婚姻制度产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


但男权主导下的人类社会,一直对男性的婚外性行为,持有比对女性的婚外性行为宽容得多的态度。


《红楼梦》里,泼辣剽悍如王熙凤者,面对丈夫贾琏的出轨,也不得不听从了贾母的那一句劝解:哪个男人不偷腥。


因此,无论中外,人类传统文化中,女性的性道德戒律要比男性严格许多。


看看古代的《烈女传》中,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你就知道女人的贞操观严格到什么样的变态地步,才能成为那个时代的“超女”。


让我们扒掉文明所有的衣裤,包括伦理道德、文化习俗、法律宗教等,将人类还原成一群赤条条的裸猿,


你将会发现,人类大多数行为的动机,都是来自于延续物种生存的本能需要。


男性与女性在性行为上的价值取向,确实存在着差异,其各自的表现,用最世俗的表达可以是:男人花心,女人势利。


男性总是倾向于与尽可能多的女性交媾,以让自己有最多的后代;


而女性却总是倾向于选择某个具有最强生存能力,或者占有最多生存资源的男性与之交媾,以保证自己的后代有最高的生存概率。


这才是人类舞台上永恒回响的二重奏,没有之一。


让我们继续冷酷地扒掉我们这群裸猿自己的皮肤,再剔除所有骨肉,去追问为什么人类的不同性别之间,存在着性价值取向的不同。


最后,我们在小小的细胞核中找到了答案:基因。


俄国诗人沃兹涅先斯基写道:“据说每一个细胞中都有灵魂。”


我不知道是否真的这样,但我知道的是,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中都有一套基因,它从遥远的过去,


踩过一个一个曾经活着的身体,走进我们的身体里,再通过我们的下一代,传向未来。





英国人理查德·道金斯在他的学术名著《自私的基因》里写道:


基因是导致我们自私并且只对自己的生存和繁殖感兴趣的原动力。


我们的行为和生理机能可以由基因的永久性来解释,我们只是自己基因的传播媒介。


个体是不稳定的,它们在不停地消失。染色体也像打出去不久的一 副牌一样,混合以致被湮没。


但牌本身虽经洗牌而仍存在。这里,牌就是基因。基因不会被交换所破坏,只是调换伙伴继续前进。


它们继续前 进是理所当然的,这是它们的本性。它们是复制基因,而我们则是它们 的生存机器。


我们完成我们的职责后就被弃之一旁,但基因却是地质时 代的居民:基因是永存的。


是的,如道金斯所言,我们人类,只是基因寄生于其中的宿主,驱动我们在这个星球上进行生存之战的,就是我们的基因,


决定不同性别的我们,采取不同性行为策略的,也是基因。


我们人类,甚至所有生命,都是基因的奴隶。


其实,我写出这些文字的本意,是想向各位指出,泰蕾丝与潘金莲,都不过是被自己的基因本能驱使的可怜雌性动物。


而社会伦理强加给泰蕾丝与潘金莲们的,是过于糟糕的性配偶,让这些花开寂寞的年轻女性,陷入生无可恋的极度痛苦,


最终导致她们选择了对抗道德人伦的自我毁灭之路。社会的压迫,引起了基因的反抗。


德加这幅画中,左拉小说的女主人公泰蕾丝,最后与她的同谋犯情夫双双饮鸩自尽。



 -The End-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

作者:彭志翔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出版年: 2018年7月




作者简介


彭志翔

武汉人,中山大学口腔医学教授,医生,自由写作者。曾旅居欧美,现在广州,昼为稻粱谋,夜伏书墨间,聊以自牧。已出版随笔散文故事集《追赶我的回声》。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