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妈妈已走了4年,她曾用一碗面治愈了一群人的饥饿青春
需要情感咨询者,关注公众号后,请在后台发送咨询内容,不超过800字。
防走丢,请选择星标置顶~点击上方的“卉姐”→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就OK啦
昨夜,看到旧识孙佳玲女士的一篇小文,写她父母的爱和开明。
读到她母亲离开那段,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后来竟哭得不可收拾,把我先生搞得惊诧莫名。
我是个泪点比较低的人。也许别人看了无奇的文字,无奇的影视画面,我都会哭得稀里哗啦。
更何况,我也曾经是孙家蹭饭大军中的一员。
为那个高高大大结结实实的妈妈的离去而感伤;
“父亲下的面条伴我越过半百”,被这句话生生击中。
为有爱的父母深深感动……
当年我中专毕业后,分配到工厂,跟佳玲是同事。
青春本身就自带漂泊感,一个独在异乡的十八九岁的姑娘,这种感觉尤甚。
因为同对文字的热爱,佳玲对我特别关照。
她比我大6岁。对世界的认知自成体系。
她意气风发,一个崭新的未来似乎正向她遥遥招手。
而彼时,世界于我,是混沌一片。
沦陷在车间一线的我,前途渺茫,困惑重重。
她对领导的客气和恭敬,那是成年人世界里最正常不过的礼节。
而在我眼里却是拍马屁,心里还对此有一点点别扭。
我们并没有对话的基础。
她语速极快,我们在一起,基本是她叽里呱啦说个不停,我不过是个倾听者。
或许,她并不在意对方是否进去了,热爱表达的人,跟一个木头人说话,总比自言自语好
那个时候,她带我回家吃过晚饭后,我就留宿她家,跟她抵足而眠。
记得童年在乡下读书时,两个女生体现高级友谊的方式就是彼此互邀到家中吃饭,留宿。
不记得她妈妈下的面条了,似乎总是随茶便饭。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她带我刚到家,就问她爸爸:桌上小碗里是什么菜?
他爸爸答曰:雪里蕻烧兔肉…
这样的食材组合,是我第一次吃到。
她妈妈总是忙前忙后,时而数落女儿几句。女儿再打乒乓般顶回几句。
记忆已经非常模糊了。似乎她们的话题里,有我不懂的世故人情。
当时,佳玲有才有貌,能写会说,跟她同在小城主持人大赛中获奖的姑娘已经去了远方。
她的思想不是没有斗争过,我印象她写过一篇短文,里面写到去留两个小人的斗争,最终,留占据了上风。
记得当时我们并肩骑车路过海陵路上的新华书店门前时,她说:
“我怎么能离开呢?父母一旦有了头疼脑热的怎么办?”
父母给了佳玲最好的爱,此生她也会回报他们最好的孝。
佳玲在文章里还提及一位她识于微时的朋友,国内著名广告人叶先生。
她在文章里称他为“画家”:
此处又让我泪目了。
今生,我们不管走多远,都会时常怀念妈妈烧的饭菜味道。
曾经颇受好评的日剧《深夜食堂》聚焦的是城市中的失意者。
有的人有家不能回,有的人有家不想回。
很多都是一些在大都市打工的年轻人,他们无依无靠,是城市的孤儿。
而深夜食堂就像是一座孤儿院。
客人们在无形之中被食物所感动,被治愈,被给予勇气。
这就是深夜食堂的魅力所在。
佳玲的父母也营造了一个深夜食堂。
这个食堂,是一群孤独年轻人失意时能找到温暖的地方。
尽管在那个当下,无法吃到妈妈的饭菜。
但吃饱了,喝足了,此心安处即为家。
佳玲感慨:
开明和热情的父母养成了开明而热情的女儿。
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她也成了深夜食堂的笨拙的厨师。
叶先生甚至谈恋爱,都以她家为据点。
佳玲待人友善,内心宽阔,从来不掩饰对别人的欣赏。
想来,这也是父母留给她的基因。
她赞过文友薛梅是个有才气的姑娘。说她有一次到过薛家,薛梅的每张照片的背面都有题诗。
那个时候,我跟薛梅的名字也常会在本地报纸的副刊上邂逅。
读书甚少的我,非常佩服她文字里诗词意味。对文字,和文字背后的人很是向往。
后来佳玲忙着调工作恋爱结婚,我们很少碰到。
有一次,我在单位遇到了点小挫折,感觉天塌下来了,跑去找薛梅哭得稀里哗啦。
那晚,薛家也成了我的深夜食堂。
当夜风大,临走时,薛梅还执意让我穿上她的花格子风衣。
佳林调离了工厂后,我们挣扎于各自的生活,彼此消失在人海之中。
记忆中,我在工厂的时候,还有三个深夜食堂据点。
同事周月华,她家就在单位对面的楼上。
她怜惜我在食堂吃饭没油水,经常带我回家改善伙食。
有几次,我有事没去,第二天,她便用小锅盛好菜,带到单位。
那只盛红烧鸡的小铝锅,我后来婚后用了很多年,都舍不得扔掉。
我一次次跟我先生说,这是周月华用来给我带菜的锅。
同事韩苏春,知道我爱酱鸭,每次带我回家,都会安排她先生去买酱鸭。
她先生人和善,厨艺也非常好,每次都把我吃得胃要撑裂。
还有位同事叫王月霞。有个周末,她也带我回家吃过饭。
她非常贤惠,把家里收拾得特别干净。
我记得午后,她一边打毛衣,一边跟我有一搭没一搭聊天。
那一刻,我好希望自己能有这样一个能干温和的姐姐,有这样一个洁净的家。
我曾在一篇旧文中写过:
”自己这一生,非常幸运,一路走来,除了那些悦目的风景,
始终让我感觉温暖的,还有很多擦肩而过的,结下善缘的人。”
也许重逢时,由于彼此经历过不同时空,语境有差异,
会有稍许尴尬,但那份感动始终蛰伏在心里。
在某个时刻,会兀自迸发。
[ 新书推荐 ]
为什么我们憎恶父母的某些行为,却又不知不觉向他们的行为靠拢?为什么实施校园霸凌的孩子大都来自存在家暴行为的家庭?为什么童年创伤会成为我们一生挥之不去的心结?为什么有些父子、母女竟水火不容,无法好好相处?为什么在强势父母家庭长大的孩子大都性格软弱或特别叛逆?为什么我们对父母的依恋会影响长大成人后的爱情?为什么我们总是没有安全感?
本书通过对原生家庭内部的心理动力的研究和探索,帮助我们找到影响我们人生成长的因素,Z大可能地避免人生的不幸,从而突破人生中的一些限制,让我们的生命潜能Z大化,并以此获得更多的成功、快乐与幸福。除此之外,相关研究还将对育儿、教育、心理咨询等领域的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卉姐,前资深媒体人,野生情感砖家。著有特稿文集《假如没有这些遇见》。
近期推文戳这里:
把过年整成过劫,都是因为这两个字(语音版)
给我【在看】
你也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