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吉:赤裸肉身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176edqmno&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于吉
我的很多作品都在探讨时间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艺术家在创作中的劳动过程。我一直选择以一种重复地,循续地,安静的,修炼式的方法进行创作,本身是一种我对自然的思考。唐代的张璪有一句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尝试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记录自然的艺术,研究自然物象如何转变为艺术形象。
现场行为:“升高0.2℃”
表演者:于吉、邓叶明,2小时
山中美术馆
群展,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2016
户外高空,光天化日,虫鸣鸟叫
一个对自我与外界独立的内观过程
练习曲-慢板 乐章 Ⅲ,装置,行为
树、铁丝、松香、树脂,2016
在南京四方美术馆的户外作品《练习曲-慢板 乐章Ⅲ》,把近期关于松香与植被的创作实验推向高潮,于吉把整个工作现场挪至山间丛林.在展览开幕当天,于吉带着攀岩绳索与安全带,在距离地面约6-7米的树上涂制松香,完成一个小时现场行为。户外作品《练习曲-慢板 乐章Ⅲ》将被永久展示。
个展,北京公社,北京,2016
雕塑,物材,乃至三个身体
成为塑造这个场所的documents
“山”是我近两年创作中面对的主题。Ta Jama系列雕塑一直在以模糊混沌的方式塑造接近石头的造像。石头来自山体。2015年我在台北关渡美术馆的驻地项目也在山中完成。我每周上山两次,考察拍摄做纪录,身体力行亲近大山。
“黑”是我喜用的材质颜色,也是对自我精神建构的追索。现场的雕塑作品《黑》,其色泽来自火苗直接灼烧焦化后的白色石蜡,因而温润有变化。我目前仍在尝试中的材料还有松香,难控制且极度脆弱,这点非常吸引我。展览现场有一件出现了松香的未完成作品,也是我目前正在筹备的另一件野外装置的雏形。
现场行为:“即兴判断”
表演者:于吉,李博文,Nunu Kong,时长约30分钟
最大的挑战是展览开幕行为:《即兴判断》。它的雏形来自我参与2014年巴黎东京宫展览“巨人之内”时被否决的现场行为方案。当初的行为计划也包含掷水泥,让扬起的灰尘笼罩整个空间和艺术作品。最终馆方因担忧空气遭到污染以及作品的安全隐患而拒绝实施。这几年我一直在考虑,是否可能创造一种在视觉艺术语境中的身体的绝对在场?我的大多行为作品并非身体行动的即发,而是段落式的,它需要消耗掉一定的时间,存在感才会浮现。
采硫日记上卷
个展,安卓艺术,台北,2016
那些虚实不定的灰尘偶尔让生活和现实飘渺起来
「采硫日记·上卷」呈现了我与北投的相遇经历。围绕北投一带的创作过程结合文本学习与田野考察两部分,但这两部分的素材并没有直接介入作品的表现形式。例如我做了很多文本考察和阅读,但最后的展示我放弃了文献陈列;很多实地考察的图像、声音等素材我没有直接用在作品中。
Ta Jama系列之-北投1#
水泥,铁丝网,黄沙,植物油脂,皂基等
70 x 40 x 40cm,2015
采硫日记-20150504
丝网版画、手工棉纸
100 x 70cm Ed. 1/5 + 1AP, 2015
光滑的静物1#
石版
53 x 35cm Ed. 1/4, 2015
芒草追日
铅笔、水泥、宣纸、黄沙、石膏、铁丝网等
180 x 165cm, 2012-2015
《绿毛怪》
水泥、石头、人发
尺寸可变, 2012-2015
《女巫之石》(录像截图)
录像 23'45” Ed. 1/5 AP1,2015
《小破烂3号-植物油脂》
铁,植物油脂,硫磺
65x15 x10cm,2015
《光滑的静物2#》
石版
20x15cm Ed. 1/5, 2015
若那残缺来源于肉,肉会自找出口,
这残缺便有了生命
于吉在《石肉》系列里做出的这些缺憾身体雕塑,加上粗放打造的铁具禁锢或支撑,撩拨起对生命成败和生生不息的遐想及悬念。看起来这些身体都不完全,是部分躯干,连带他们的动作,都像是片段。但是,尤其在《石肉1#》、《石肉2#》和《石肉4#》中,片段的截断处,像是又经历了时间的磨练和滋养,缺憾之处都已愈合成了身体的有机部分。时间的历程得以进入到于吉作品里,身体因包含了自己的沧桑历史而丰富。
表演,上海上午艺术空间,上海,2013
自然与非自然力量授予物体本身生命力与爆发力
现场行为:“云深处”
表演者:于吉、颜骏,约20分钟
于吉的想法源自她对灰尘的迷恋以及近期在水泥作品上的不断尝试。现场被紊乱有度地布置,展厅内的装置是于吉近期创作的切片,与声音一起在空间中互为对方的背景。颜峻的即兴演奏从开始就被设定成了一个不足够稳定的系统,通过他的观察,干预、平衡这个系统。声音的变化在不稳定中求得平衡,又随时被打破。
个展,北京草场地C-Space,北京,2012
记忆并不只来源于被遗留下来的东西
记忆也有再创造的成分
《公共空间》是我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公共厕所建筑结构的重新解构。在一系列对于私密空间与开放空间的实验中,我发现那些由方形,长形和直线建构而成的公共厕所在结构方面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设计模式,抽象又带有明确的指向性。于是我借鉴了它们的比例和结构来构建出我自己的空间,对于我来说,这些作品不依附于室内空间的任何一面墙,是独立的,脆弱的,无用建筑。它们本身的私人空间却又对外开放,在展厅内建立起内与外,大与小,公共与私密的关系。
个展
2016
黑山——于吉,北京公社,北京采硫日记上卷——于吉个展,安卓艺术,台北2014
念念不忘——于吉个展,C-空间,北京2012
不是青苔,吉门营房,新加坡青苔——于吉个展,视界艺术中心,上海2011
我独自站立——于吉个展,C-空间,北京 群展
2016
Bagism 包·当代,chi K11美术馆,上海
山中美术馆,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旅途愉快,上午艺术空间,上海林中路——下篇,安卓艺术,中国 台北市我们—— 一个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力量,chi K11美术馆,上海2015中国内部——巨人之,chi K11美术馆,上海安卓艺术五周年特展,安卓艺术,中国 台北市中国内部——巨人之内,K11艺术基金会Pop-up Space,香港第二届CAFAM未来展——创客创客·中国青年艺术的现实表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798艺术工厂,北京2014世界砼,拾萬空间,北京首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年策展人计划,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Inside China,Palais De Tokyo,巴黎石头、木头和天堂症候群,1933当代艺术空间,上海沪申画廊@2014艺术都市,chi K11美术馆,上海不想点别的事情,简直就无法思考,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天人之际——余德耀藏当代艺术,余德耀美术馆,上海物料之诗,奥沙艺术空间,香港2013ELLE-世界时装之苑——中国创刊25周年特别项目,视界艺术中心,上海第八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原型研究,关山月美术馆,深圳无事间隙——手感5,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会客厅,歌德开放空间,上海云深处,上午艺术空间,上海Some Like It Hot,沪申画廊(外滩三号),上海海上,J画廊,上海2012日常观——一种生活实践,第五届上海多伦青年艺术家群展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2011城市记忆,上午艺术空间,上海一个人的剧场——80后艺术家作品展览,何香凝美术馆,深圳 “桃浦大楼”第二期——当代艺术活动,桃浦当代艺术中心,上海手感4——学习方法,视界艺术中心,上海桃浦大楼,桃浦当代艺术中心,上海习以为常——当代女性艺术展,J画廊,上海2010强迫症——手感3,东大名创库,上海广场,上海东廊艺术画廊,上海“潘宅——一幢自我反思的住所”国际艺术家工作室进驻实验项目,中国园林潘宅,苏州*以上图片来源于艺术家网站,版权归艺术家所有